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慧燈之光九 痛苦,其實只是紙老虎

  痛苦,其實只是紙老虎

  人類的痛苦,來自于各方面。其解決的方法,也有很多種,包括物質的方法,修煉的方法等等。

  佛教有一些比較特殊的解決痛苦的方法,通過這些方法去修煉、淨化自己的靈魂,就可以達到比較高的境界:暫時的結果,是減輕自己的壓力;究竟的結果,是從根本上解決生老病死的痛苦。

  過去很多人認爲:佛教很悲觀、很消極、主張逃避現實,其實不是這樣的。佛教對人生痛苦的認識,遠遠不止這麼幾種。佛教對人生的定義,對痛苦和幸福的態度,都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。如果能夠了解這些內容,一定能夠受益匪淺。

  一、痛苦的來源

  人的痛苦是怎麼來的?若沒有深入研究,很多人會從表面上去看問題,認爲痛苦是因爲自己沒有錢、吃不飽、穿不暖,或者是各種各樣的條件不具備而造成的。其實,這些都只是痛苦的部分因素而已,但痛苦最重要的因素並不是這些,而是另有原因。

  (一)痛苦的初始源頭——光明,靜靜的海面

  佛經裏面有時會用大海來表示人的心理狀態,有些時候,會用藍天、烏雲等等來描述人的心理本質或心理活動。此處我們就以海洋的活動,來描述和比喻人的內心本質與活動。

  光明就像是靜靜的海面,沒有聲音、海浪、波紋,平靜安詳、海天一色,看上去就像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的感覺。

  我們從出生到死亡之間,從來沒有悟到過內心的本質光明,雖然我們的痛苦、幸福,以及各種心靈活動,都來自于我們內心的最深處。而內心最深處的基本層面,佛教經常會用“光明”這兩個字來形容。這種“光明”既不是可見光,也不是不可見光,在物理的任何光譜上都找不到。它代表沒有任何汙垢的純潔無瑕的狀態。在光明當中,沒有幸福與歡樂,也沒有痛苦與煩惱,是一個非常平靜的狀態。釋迦牟尼佛最終證悟的,就是這個光明。所有佛教徒追求的,也是這個光明。在佛經裏面,這也叫做佛性。佛性或內心的光明,是可以自己去證悟、去體驗的。禅宗有一句話: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禅宗強調的明心見性或者證悟、頓悟,就是要證悟自己內心的本質光明佛性。

  (二)無明——波紋

  所謂“無明”,也即愚癡、愚蠢的意思。“明”,代表證悟的智慧。“無”,就是否定。無明,也即沒有智慧、沒有證悟。雖然心的本性光明永遠存在于我們的內心當中,但因爲我們沒有證悟,從來都無法感知到這一切,所以叫無明。

  當最原始的無明出現的時候,我們的內心已經離開了光明,來到了心的第二個層面。最原始的無明是什麼?就是當內心很平靜、很放松,卻還沒有進入光明的時候,內心當中沒有任何念頭,肯定的、否定的、好的、不好的、痛苦的、幸福的……所有的念頭都消失無蹤的狀態。

  詳細而言,心的初始起源,是光明;之後,在光明當中稍稍産生了一些波動;當波動發生以後,就産生了我們的第一個最原始的無明意識。此時雖然光明依然存在,但最初産生的原始無明意識便已經和光明分離,形成了我們的意識。此處的原始無明,就像大海中的波紋。雖然波紋還沒有形成波浪,但與靜靜的海面還是有點不一樣,開始有了一點點的波動。

  在佛教裏面,從光明當中産生無明的概念本身,也是一個難題。光明當中怎麼會産生無明?其實,輪回的源頭,既可以說遠在天邊,因爲我們從無始以來,一直都在輪回;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,也可以說輪回近在眼前,因爲當下的光明就是輪回的源頭。如果各位有興趣,可以進一步去了解、研究密宗的相關論著。

  宇宙當中的所有天體,包括銀河系、太陽系,都有它的軌道和周期。人的生命也有這樣的周期,直到成佛之間,永遠都不會自己停下來,因爲它的動力、生命力始終存在。生命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,它的周期從起點到終點一直循環不止。

  起點是什麼?就是光明。終點是什麼?還是光明。光明既是輪回的起點,也是輪回的終點。這些道理當中,沒有任何信仰的成分。無論是誰去研究、去體會,都可以感知到。因爲我們的心靈結構,是沒有區別的。

  幸福、不幸,唯物、唯心,有神、無神等等,都是最表面的現象,根本沒有涉及到光明與無明的層面。意識的源頭,就是光明。在光明當中,沒有時間、空間。所有的時間和空間,都是從無明當中分出來的。從光明當中産生無明的初期,在短短的時間當中,也沒有時空概念。就像大爆炸的瞬間,沒有任何物質,之後才從真空當中,産生了一種能量,當能量的密度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,從能量當中,便形成了一個基本的粒子。之後又從基本的粒子,變成了我們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物質。同樣,從光明當中産生原始無明,也即産生了有波動的,可以思維、判斷的意識之後,立即形成了基本的粒子,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物質,之後又形成了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等等。無明就像能量一樣,從沒有滯礙的能量聚集成物質的過程,與無明産生世界的過程有著驚人的相似。

  在藏傳佛教的《時輪金剛》裏面,描述了外在的宇宙世界,內在的人體結構,以及更深層的意識結構,並闡明了外內密叁層宇宙之間的關系。外,就是外在宇宙,包括太陽系、銀河系等等;內,就是人體結構;密,就是意識。其中講到:人的精神世界,是一個宇宙;人體同樣也是一個宇宙;外面的宇宙,也是一個宇宙,這叁者有著密切的關系。在某種程度上,它們會相互影響。

  現代文明往往比較忽略意識方面的研究,即使有一些研究和探求,也都是比較表層的。但人類的很多問題,卻是從意識當中産生的。很多內心的感受,和外在的客觀因素完全沒有關系。

  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,相對而言,不同的觀點,有可能在某種層次上是對的。但最終極的真理,卻只會有一個。我們應該去探知更深層次的人生觀。要知道,我們內在的世界,真的是一個非常神奇的世界。探索這個世界的方法,不是通過數據測量,也不是依靠儀器檢測,而是通過佛教獨有的訓練方式。這絕對不是迷信,而是像吃飯能夠填飽肚子,透明的、液態的水可以在零度以下變成不透明的、固體的冰一樣真實。

  原始無明意識的振動,與物理學最新發現的弦理論非常相似。過去大家都認爲,質子、中子等基本粒子,都是一個個點狀的物質。弦理論告訴我們,物質的基本結構,是一維弦的振動,不同的振動模式,顯現出一個點狀的粒子,其實它不是點狀的,而是一種振動,但視覺的偏差卻讓我們産生了這樣的幻覺。

  當無明沒有振動的時候,就像靜靜的海面,永遠都是平靜的狀態,這就是佛的境界。當意識開始振動以後,即使它再回頭,也無法感覺到自己的本性是什麼了,所以叫無明。

  內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東西,它的誕生、毀滅、本質以及發展過程,都有一個特定的規律。除了佛以外,誰都沒有掌握這種規律。很多人天文地理無所不知,但就不懂自己是什麼?我的本體是什麼?我是怎麼來的?當現代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,或許能夠證明這些規律的存在,但目前的科學技術還不行。只有佛教的方法,可以證明這一切。通過修行,就可以了知這一切,因爲心是自知自明的。禅宗講的明心見性,換句話來講,就叫做自知自明,自己明白自己的本性。

  (叁)我執——波浪

  我執也即執著。每個衆生都有一個先天性的執著,那就是對自己的執著。無論文化水平高低,社會地位強弱,每個人都認爲我是存在的,卻從來沒有去思考過我怎麼樣存在,更沒有用科學數據去測量、證明我的存在,也沒有用其他的方法、邏輯去證明過我的存在。

  真正的迷信,就是這種先天性的執著。實際上,自我是並不存在的。從個人最表面化的層面來講,我是存在的,誰都不會去否定某個人的存在,但如果進一步去思考,到底什麼是人?我們就不知其所了。

  同樣,大家也順理成章地接受了物質世界是存在的、世界就是物質世界的觀念,沒有人想到過要去推翻這一點,都認爲這是理所當然的。但如果進一步去思考就會發現,所謂的物質、原子、分子等等,都完全是一個幻覺。我們的眼睛從來沒有看到過真實的東西。

  雖然科學可以解釋人類的曆史;未來幾百年以後地球上發生的很多事情,也可以預測;包括人體的構造,細菌、細胞等微觀世界,現代科學都可以爲我們一一揭示,讓我們學到了豐富的知識。但唯一最大的遺憾,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麼!

  佛教講兩個層次:一個叫世俗谛,一個叫勝義谛。五種感官的結論,叫世俗谛。世俗谛是沒有經過深度思考,只是相信自己的感官所得出的簡單判斷。眼睛看到的是紅色,就認爲是紅色;眼睛看到的是白色,就確定是白色。建立于此基礎上的價值觀、世界觀,都是非常表面化的東西。

  而超越五種感官的結論,則叫勝義谛。勝義谛是真正的世界,真正的自我。難道世界的真相,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樣子嗎?除了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感知到的東西以外,不會有更甚深的東西嗎?不是。我們可以不相信萬能神、造物主的存在,但我們必須相信,甚深、神秘的東西是存在的。世界並不是我們眼睛所看到,思維所想象的樣子。因爲我們的五種感官傳遞給我們的信息並不是准確的,而僅僅是一系列的幻覺而已。但我們還是要去執著、相信它的存在,對此,佛教稱之爲執著。

  從光明當中産生了原始無明,無明發展到一定的時候,它自己就開始有主見了。所謂的主見,就是我執。無明産生我執的過程,就像波紋變成波浪。佛教認爲,所有痛苦的根源,就是這個執著。

 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: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,誰都沒有辦法逃避。在面臨這些痛苦的時候,執著是最大的問題。如果有了執著,一定會有痛苦。如何去面對它,是最重要的人生課題。佛教告訴我們,想更好地去面對生老病死這些痛苦,就要放下。

  禅宗主張放下。有些人認爲:放下就是…

《慧燈之光九 痛苦,其實只是紙老虎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