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消極、悲觀、逃避、回避。當自己在社會上實在混不下去以後,就選擇了出家的路。這根本不是放下,而只能叫做放棄。真正的放下,是既能在世間非常成功,甚至達到世界五百強總裁的地步,同時也可以放下。爲了幾百個、幾千個甚至是上萬個員工的生存,我們可以擔負起經營、開發的責任;同時爲了解脫,我們又要能夠放下,放下內心的嗔恨、抱怨、過多的欲望等等。這樣就能更完美地工作,因爲擔當責任與放下執著是不矛盾、不沖突的。
佛教主張順其自然,活在當下。也就是不要過度執著于過去與未來,要完美地活在當下。我們的痛苦和鬼神無關,和造物主無關,只是與自己的執著有關。如果放下了執著,立即就能感到輕松自在,沒有痛苦。
佛經當中也講過:過去的很多佛菩薩爲了度化衆生,也會示現國王的身份,但同時也是一個不執著、能放下的人,這兩個都可以兼顧于一身,而且做得很好。因爲放下以後,沒有自私自利心,所做的一切,都是爲了幫助衆生、利益衆生。
普通人能做到不執著麼?通過一種特殊訓練,想突破執著的層面,是絕對可以的。
(四)煩惱——巨浪
我們往往認爲:一切痛苦,都來自于物質的匮乏。當然,在我們貧窮的時候,絕大多數的痛苦的確來自于物質的匮乏。但更多的痛苦,卻是來自于精神的空虛、不滿足與欲望的無限擴展。
因爲有了一個“我”的存在,就有了你、我、他的分別,就形成了一個個生命個體。隨之而來的,就是生命個體之間的親怨、爭鬥。在貪戀、爭鬥的過程當中,貪欲心、嗔恨心就像巨浪一樣席卷著我們的靈魂,讓我們時時刻刻都感到不知所措。
過度的欲望,是人類的頭號殺手。哪怕平時人品非常好,道德水平很高的人,在某種特定環境下,也會被欲望所毀滅。從無明的波紋,變成執著的波浪,再變成煩惱的巨浪。過度的憤怒、欲望,會使人遠離人性,完全忘掉自己是誰,應該幹什麼,最後走到崩潰的邊緣。
佛教把所有的煩惱,歸納爲叁種:
第一種,貪,就是貪欲心。釋迦牟尼佛沒有要求我們一開始的時候就放棄所有的貪欲或欲望,本身這也不可能,同時有些欲望對人的發展還是有幫助的,佛經對此講得非常清楚。想讓自己的生命得到升華,在某種程度上,也是一種欲望。想有更多的錢去幫助其他人,所以要去賺錢,這也是一種欲望。佛告訴我們,這一類的欲望暫時不需要斷除,但自私自利的過度欲望,卻應該先放下。
第二種,嗔,就是嗔恨心。在佛經裏面,嗔恨心分了很多層次。當它發展到一定程度,到了不願放棄的時候,就是仇恨。
第叁種,癡,就是愚癡心。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,就是癡、無明、不明白真相。
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:我可以告訴你成佛的方法,但僅此而已,最後的成佛,還是要靠自己解決。釋迦牟尼佛不是萬能的。釋迦牟尼佛在發現這個自然規律之後,只能告訴我們該怎樣去做,如果自己不做,一樣不能解脫。
(五)業力——海嘯
隨著煩惱接踵而來的最大問題,就是善惡。善惡就像是煩惱巨浪最後變成的海嘯。因爲有了嗔恨心,所以非常憤怒,最後打了人、罵了人、甚至殺了人,這就是惡。或者因爲帶著實有的執著去行善,從而積聚了一些有漏的善業。雖然行善本身很好,善和惡肯定是迥然不同、一好一壞,但從光明的角度來講,善與惡都已經離光明很遠了。與本性之間的距離,善和惡都是一樣,所以此處我們把善惡都放在一起,佛經中稱之爲“業”。我們現在的好與不好,幸福與痛苦,都取決于過去的善業和惡業。就像海嘯帶給人類的是災難一樣,善惡之業帶給我們的,就是茫茫輪回的無盡痛苦。
二、消滅痛苦的途徑
(一)回歸光明
首先,釋迦牟尼佛也不否認,物質可以解決很多的痛苦。當我們沒有飯吃,沒有衣服穿的時候,最重要的就是物質。但物質卻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。身爲二十一世紀的人,想必大家已經越來越感覺到這一點。所以最終,我們還是要回到靜靜的海面,要覺悟。覺悟以後,所有的痛苦都可以煙消雲散。
覺悟是什麼?就是回歸光明。我們從光明當中出來,經曆了無明、執著、煩惱、造業、痛苦。走了一圈,最後證悟的時候,還是要回到原來的光明當中。禅宗稱之爲本來面目。爲什麼叫本來面目呢?因爲我們的內心本來如此,無論我們生氣、貪婪、開心還是焦慮,它的本性永遠都是這樣,從來不變。
怎樣證悟自己內心的本性光明呢?通過禅修的方法去證悟。證悟以後,就能恍然大悟:原來在光明當中,現實生活中的痛苦、幸福、嗔恨心、欲望等各種各樣的雜念,都是不存在的。這叫光明、佛性,也叫如來藏。
在光明當中,包含了慈悲和智慧。一個學佛的人真正應該追求的,既不是天堂,也不是造物主、萬能神的果位,而是證悟內心的本質。在內心的本質當中,就包括了無限的慈悲和智慧。
什麼時候能進入這種光明的狀態當中呢?
第一,當我們證悟、明心見性的時候,可以感受到這個光明。
第二,當我們死亡的時候,也可以進入這樣的境界。所有的人都不了解死亡。死亡這兩個字,很多人都不願意講,不願意聽,更不願意面對。其實死亡根本不是生命的結束,而是周期性的生命過程之一。這個周期的出發點,就是光明。從光明當中,産生了我們的各種各樣的念頭。最後我們死亡的時候,又會進入到這個光明當中。在這個光明當中,又將産生下一世。所以,我們所有意識的出發點,都是光明。
第叁,在每天晚上進入深度睡眠的時候,我們又有機會進入到光明當中。但沒有經過訓練的人根本不會知道深度睡眠、做夢與醒覺之後回到現實的種種切換點。只有在藏傳佛教的密法裏面,才有一種特殊的訓練方法。
《西藏度亡經》這本書中,就介紹過在深度睡眠、死亡與證悟這叁個時候,接觸到光明的方法。
藏傳佛教非常重視夢的修法,通過這種修法,可以把做夢轉化爲心靈訓練的方法。其原理,就是因爲在做夢和進入深度睡眠之間,有進入光明與證悟的機會。
同時,藏傳佛教也非常重視死亡之後的修行。對普通人來說,人都已經死了,就談不上修行了,很多人甚至非常恐懼、反感死亡。實際上死亡並不可怕,也不神秘。人的死亡,只是肉體的壽終正寢,是表面上的結束,實際上心靈沒有結束。人死了以後,心靈又可以進入到光明當中。就像現在流行的催眠術,心裏有恐懼的人通過催眠,就能追查到恐懼的根源,並可以在根本的地方解決恐慌。同理,通過佛教的方法,就可以訓練出一種能力——可以在死後進入光明的當下,徹底鏟除所有的生老病死問題,以及貪欲心、嗔恨心、傲慢、嫉妒等煩惱。
佛教要追求的,就是進入到光明當中。在光明當中停留的時間越長,現實生活中的慈悲心、愛心、信心等等就可以增長得越快,貪嗔癡等煩惱也可以逐步減少,直到最後成佛。
平時在生活中,當我們心裏非常煩躁、焦慮的時候,立即停下來,看看到底什麼在不開心?肉體本身沒有思維,不可能會有開心不開心的概念。生起煩惱的,只能是意識。那到底什麼是意識呢?這樣回頭一看,就有可能進入到覺悟的境界當中。當然,這是最理想的狀態,但之前需要很多的前提條件。若只是想進入到原始無明的狀態,是完全沒有問題的,這是對我們目前而言最簡便、最容易也最有效的解決焦慮等問題的方法。
有些人覺得,雖然通過這種方法,可以暫時解決心靈上的問題。但出定以後,還是要去面對現實,問題仍然擺在面前,所以打坐是沒有用的。
雖然現實確實是存在的,但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它,就要靠自己了。痛苦與否的臨界點,就是在這個地方。不一樣的心態所得到的結果,往往是大相徑庭的。若能以平靜、輕松、開闊、開朗、開明的心態去面對現實,自己永遠都不會受到傷害。雖然問題還是要去處理,但只要自己盡力了,結果就只能順其自然了。如果因爲自己能力有限,暫時無法解決問題,心態好的人也會隨緣自在,而不會死死糾結。
我們從沒有空間、時間的光明當中走出,形成了意識與生命個體,從父母的精卵結合體變異成肉體,最後又複歸塵土,這是一個生命的周期。當最後證悟以後,我們會發現,人生就像一場夢。所有的無明、煩惱、痛苦,都根本沒有發生,永遠都是光明,這其中,有著非常深奧的意義。
覺悟以後,就不會再有自私、痛苦、煩惱,但卻可以有愛心、慈悲心與智慧。依靠慈悲和智慧,就可以利益、度化更多在世界上生存著的生命,可以把自己覺悟到的東西傳播給其他人,讓大家都能輕松、自由、幸福地生活,這就是佛度化衆生的方法。
(二)禅定的訓練
我們的意識,是可以修煉的。即使沒有信仰的人,也可以每天靜坐一會兒。不思憶過去,不迎接未來,把當下的所有雜念都放下來以後,人就會進入一種非常平靜的狀態。這種狀態和光明很相似,但實際上卻不是光明。在這個狀態當中停留下來,叫靜坐、禅坐或禅修。禅修一方面可以減輕壓力,同時也可以提高智商、消除疲勞、控製嗔恨心等等。雖然這種禅修進入的狀態還不是光明,還沒有突破無明的障礙,但也是很好的。除了佛教以外,印度很多古老的宗教,包括心理學中所講的靜坐,都是指這種內心進入原始無明狀態的層面。當然,這只是普通的禅定。
禅修的時候,雖然我們的意識就像波紋一樣,會有一點點運動,但無明自己卻感覺不到。當一個人忙了一天,突然間靜下來以後,會感覺非常輕松,沒有煩惱。內心越是煩躁,人越痛苦,越不開心,靜下來以後,自然而然會出現一種快樂的感覺,這種感覺,就叫做禅悅。很多人會對禅悅上瘾,體驗過禅悅的人,隨時隨刻都想打坐。
佛教的打坐,必須突破禅悅,突破無明的層面,要設法進入光明的層面,但不學佛的人就不…
《慧燈之光九 痛苦,其實只是紙老虎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