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人的精神裝備
一、現代社會的悲哀
十七世紀,歐洲誕生了近代文明。十八世紀,英國爆發了工業革命。隨著人類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之後,科學技術給我們創造了空前豐富的物質財富。可以說,如今這個時代,是人類有史以來物質生活最發達的時代。但同時,我們也面臨著很多問題:
首先,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一直在下降。雖然我們的文化程度越來越高,知識積累越來越豐富,但道德水准卻越來越沒有底線,我們似乎越來越不會做人了。
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期間,美國人和英國人的信任度下降了28個百分點。
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當中,人與人之間的可信度爲什麼有這麼大的滑坡?這是因爲,大多數人已經變得不夠真誠。當人的真誠度下降以後,信任度自然會一落千丈。
更爲嚴重的是,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,人們的幸福指數也一直在下降,而離婚率、自殺率與犯罪率卻在不斷上升,抑郁症更是大行其道。如何解決這些問題?我想,佛教哲學對此應該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。
二、佛教理論的現代意義
(一)尊重因果,行持十善
1、什麼是因果
釋迦牟尼佛當年,給我們宣講了因果的道理:現實生活中的所有幸福與痛苦,都不是鬼神的安排,也不是無因無緣,而是由兩種因緣導致的。其中第一種因緣,叫近緣,也即最近發生的因緣。另外一種因緣,叫遠緣,也即比較長遠的過去所産生的因緣。遠緣和近緣兩相結合以後,就會産生它們的果,這叫因果。
不了解因果的人,會覺得因果很神秘,宗教色彩非常濃厚。其實這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,如果我們稍稍注意就會發現,我們身邊的一切事物,無論是動物、植物等大自然的一切現象,乃至人類,都在因果的網絡當中循環,都離不開因果。有什麼樣的因,就會結出什麼樣的果。
古人雲“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。”這,就是一個很客觀的因果理論。雖然我們的肉眼不能觀察到因果之間的細微關系,但我們可以從理論上證明因果的存在。如今的很多高科技新發現,不都是肉眼看不見,曾被大家認爲是不存在的東西嗎?因果規律也不例外,即使看不見,卻仍然存在。
因果裏面沒有教條性的東西,它不是釋迦牟尼佛製定的,也不是釋迦牟尼佛創造的,而是一種自然規律,只是被釋迦牟尼佛發現了,並將其廣而告之而已。
正如《佛說稻杆經》中所說:“如來出現若不出現。法性常住。”意思是,佛出現于人間也好,不出現也罷,事物的自然規律是永遠存在的。
佛教與其他宗教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在于,佛教認爲:因果規律是自然規律,即使是佛陀,也無法改變因果。無論是釋迦牟尼佛,還是其他所有的佛,都不是萬能的。
2、因果的形成過程
做任何事情,無論殺生、偷盜,還是放生、布施等等,雖然在事過之後,我們的肉眼再也看不到它的存在,但卻有一種能量,會貯存到我們最低層次的意識——阿賴耶識當中。阿賴耶是梵文音譯,意即貯存東西的地方。它就像電腦硬盤一樣,可以貯存很多的信息。
不僅如此,包括上一世所學的東西、人的性格、生活環境所帶來的差別等所有信息,都可以通過阿賴耶識這個載體,帶到下一世。
阿賴耶識,是最基本的意識。其他的識,諸如第六意識等等都會時有時無,比如,在深度睡眠的時候,在身體受到外界強烈刺激而暈倒了的時候,它都是不存在的。但阿賴耶識以及阿賴耶識上貯存的行善造惡的種子,卻一直完好無損。在它暫時還沒有成熟的時候,我們發現不了,到了一定的時候,它就會成熟果報。此所謂“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”
3、相信因果,利己利他
雖然佛教講的絕大多數理論,可以用邏輯去推理。但有些理念,卻需要佛陀那樣的超級智慧才能發現。釋迦牟尼佛傳法的時候也曾說過:對因果問題,普通人不容易觀察和理解。所以,在智慧沒有達到一定水准之前,最好不要觀察因果。因爲即使觀察,也得不到什麼結果,還反而有可能讓我們對因果持懷疑態度。一旦對因果有懷疑,就會爲了一些今生的利益,而不顧忌法律與道德,抱著其他任何人不可能發現的僥幸心理,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來。如果發自內心地相信因果,對因果有敬畏感,則無論如何也不敢做這些違背因果的事情。因爲因果與是否被人發現沒有任何關系,只要做了,種子一定會貯存下來,總有一天它會成熟。成熟的時候,誰都跑不掉。有因,就一定會有果,這是客觀事實。如果沒有因果的自我約束,則倫理道德會越來越下降、衰退,甚至淪喪到沒有底線的程度,這只會加劇人與人之間的冷漠,很多社會問題也會應運而生。所以,我們應該相信因果,行持十善 。
無論在任何時代,任何文化背景中,十善的任何一條都永遠不會過時。殺人、偷盜、破壞別人家庭等惡行不可能得到社會的允許,因爲這些都是世人公認的壞事。
假設全人類都能從骨子裏去相信因果,世上就不會有殺人、妄語、偷盜等惡劣風氣,沒有暴力,沒有戰爭,每個人都很真誠。就不可能出現地溝油、瘦肉精、毒奶粉等問題。所以,佛教的因果學說對現代社會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。
(二)少欲知足
少欲知足,也是佛教徒的生活原則。佛對弟子的要求,就是過少欲知足的生活。
比較現代人而言,古代的人們算是少欲知足的。科學技術本身,就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,它既可以給我們創造豐富的物質生活,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欲望膨脹的負面影響。爲了隨順欲望而無限度地消耗資源,終將威脅人類自己的生存。譬如說,如果全世界的人都過上美國人的生活,就需要叁到五個地球的資源才能滿足。這是多麼令人擔憂的事情啊!我們總共只有一個地球啊!
盡管有些人在不遺余力地提倡節約資源、環境保護,他們的行爲非常令人佩服,但即便如此,也是杯水車薪,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。要解決地球資源的短缺,最根本的問題,是抑製人類無限滋生的欲望。所以,現代社會的人,更需要少欲知足。
欲望的特性,就是無限度地膨脹。今年的奢侈品,明年、後年就變成了必需品,一定要擁有,否則就覺得大家會瞧不起自己。再過兩叁年,這些當年的奢侈品就被淘汰了。欲望就像跑步機,我們的腳步永遠跟不上欲望這個跑步機的速度。如果在欲望無限膨脹的過程中,我們能夠感受到持續性的幸福,那也可以理解,畢竟資源消耗所導致的枯竭是後代的事情,我們暫時還不會面臨這些問題,但是,在欲望無限膨脹的過程當中,我們自身能不能感受到幸福呢?感覺不到!因爲幸福是建立在滿足感的基礎之上的,當欲望無限膨脹的時候,即使有滿足感,那也是短暫的。
比如,一個高科技新産品出來以後,我們第一時間買到了,當時覺得很滿足,但科技卻在不斷更新,不斷推出一代、二代、叁代等新産品,這時候,我們原以爲了不起的東西,現在已經不時興了。原有的滿足感與幸福感,也隨著新産品的問世而漸漸消失。
包括我們學佛也是一樣:有些人剛開始學佛的時候,很興奮、很認真,一兩年過去以後,原有的興奮感被厭倦心取而代之,逐漸地,學佛修行也不怎麼努力、不怎麼認真、不怎麼投入,越來越落後了。因爲人類的天性就是這樣,喜新厭舊、虎頭蛇尾,總是喜歡追求新鮮的東西,以滿足自己的欲望與獵奇心。
所以,我們只能強製性地控製自己的貪欲心。雖然“欲望是發展的原動力”的說法原則上沒有錯。沒有欲望,就不會去做任何事情,包括學佛也需要欲望。但如果欲望過度以後,就不但不是發展的原動力,反而變成了威脅我們生存的公害。
雖然很多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,但卻無法控製自己的欲望,這就需要心靈的訓練。訓練的方法,即佛教的禅定。
(叁)放下
禅宗尤其強調放下。也許很多人會認爲:我們都有社會責任、家庭責任,怎麼能夠放下呢?這只是字面上的錯誤理解而已,是把放下理解爲放棄了。其實放下並不是放棄,只是讓我們放下對金錢、事業等任何東西過多的執著。作爲一個普通人,我們不可能不在乎親人,不在乎物質。但如果執著超標,就會帶來翻倍的痛苦。
現實生活的各種痛苦,都有其因緣,但一切因緣的源頭,就是我們自身的執著。在此問題上,很多現代的心理學家,也一直在向我們傳遞著這個信息。弗洛伊德等哲學家的觀點,也與此一致:越是注重、執著、強調金錢上的成功的人,越不開心、越痛苦。在不放棄的前提下,放下不必要的執著,不但不會障礙我們的事業,反而往往會出其不意地令我們的事業更成功。人活得也會更自由、更開心、更幸福。
通過什麼樣的方法,去放下執著呢?佛教提供了兩種方法:
1、證悟
證悟是什麼呢?就是徹底明白人生的本體,世界的本體。證悟以後,我們的智慧可以升級到最高的級別。當然,不修行的人肯定對此會一無所知,因爲多數現代人的內心,是非常浮燥的。在非常浮燥的生活當中,我們根本無法去開發內在的功能,也無法去提升本身的智慧。但我們還是應該每天抽一些時間去學習、去訓練。人的意識在還沒有被開發,沒有接受任何訓練的時候,會非常脆弱。這時候,物質的力量往往會超過內心的力量。隨著訓練的逐步提升,我們的內心也會變得越來越堅強。當訓練到極點,也即智慧發展到最高峰的時候,就叫做成佛。其實,佛教所講的成佛、得到佛的果位等等一點都不神秘,它其實就是把人的智慧訓練到巅峰的狀態。
但身爲普通人的我們,目前對自己的要求並不需要這麼高,我們只需把自己的智慧稍稍提高一點點,這樣就可以對現實生活當中的很多壓力應付自如。如果能夠善用佛陀的這些方法,我們就可以在痛苦當中學到很多東西,人就會變得更堅強、更有智慧。佛教有一句話,叫“痛苦轉爲道用”,意思是說,雖然輪回世間有…
《慧燈之光九 現代人的精神裝備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