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生老病死等無法逃避的痛苦,但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,以便輕松自如地去面對。此處所謂的“道”,與道教提到的道差不多,就是修行。用俗話來講,“轉爲道用”,就是用善巧的方法利用痛苦,在痛苦中訓練自己。最好的方法,是證悟空性。但遺憾的是,很多人不但不願意訓練自己,反而想盡一切辦法規避所有的痛苦。
2、觀無常
世人總是喜歡活在假想當中,把世界、生活、人生理想化,認爲世界是美好的。沒有任何危機意識,沒有任何心理准備,但終究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。即使每個人都不想老、不想死,只希望健康長壽,但這都是不可能的。世界本身就有它的自然規律,我們的主觀意識必須配合客觀規律,如果背道而馳,不接受、不面對,就會非常痛苦。所以,用正確的眼光去看世界,用正確的心態去面對世界,才能讓我們變得更堅強。
宇宙、銀河系、太陽系,乃至包括微觀世界中的最小粒子在內的任何東西,都在變化的過程當中。變成什麼樣,取決于當下的因緣,而不是由它自己決定。包括變化者本身在內,都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。但因緣卻不可能永遠都是好的,有好的因緣,也有壞的因緣。我們無法預料,什麼時候會出現什麼樣的因緣。比如,一個人現在是好好的,但下一個月,或再過一年,哪怕再過一個小時之後,這個人會變成什麼樣,誰都說不清楚,因爲裏面有很多不確定因素。我們最愛的、最執著的很多東西,都有可能在一個小時、一個月或一年以後離開我們,這都是因緣,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規律。
對任何東西的期望越高,失望的可能性也就越大。所以,我們需要有危機意識。用佛教的語言講,就是修無常。若能用平靜的心態去對待任何事物,把握好執著的分寸,這就是佛說的放下。當然,真正高標准的放下,是明白人生的一切,都像昨晚所做的夢一樣,沒有任何真實的成分,要徹底地斷除執著。但這種高標准的要求,我們暫時還用不上,也不可能做到。但是,只要能依靠佛陀的方法去訓練我們的內心,我們的承受能力就能逐步增強。
(四)感恩
若能用感恩的眼光、感恩的心態,去面對世界、面對整個人類,乃至整個生命,我們就會感到極大的幸福和快樂,從此以後,我們的生命也會變得更有意義。因爲在心存感恩的無形當中,就不會再有抱怨、仇恨、嗔恨等心態,老板和員工之間、同事之間、家庭親友之間都會相處得非常好。
怎樣就能做到以感恩的心態去看世界呢?如果能接受佛教的理念,那就非常容易。雖然有的人不接受佛教的輪回觀念,但我們卻有非常充實的證據,來證明輪回的存在。只要能接受輪回的觀念,那就應該能推導出,從無始以來至今,所有的人都做過我們的父母。在做我們父母的時候,都與現世的父母一樣,對我們恩重如山。只是因爲在轉世投胎、身體轉換的特殊過程中,曾經的很多美好記憶,都被胎障等等過濾掉了。即便如此,過去世的很多東西,仍然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。我們前世的母親,很有可能就是我們的寵物——狗狗、貓貓等等,有可能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,也有可能是大街上的一條流浪狗、流浪貓等等。
如果接受了這種理念,就可以把自己訓練到視所有衆生爲自己親人的高標准,佛教稱之爲菩提心。從此變成一個有愛心、有慈悲心的人。一舉一動、所作所爲,都是爲了一切生命而奉獻。這種奉獻,是發自內心的,不是做給別人看的。退而求其次,即使不學佛的人,也可以增強自己的包容心,至少能做到,在受到外來刺激的時候,即使一時沖動生起了嗔恨心,也能立即意識到自己的不對,然後立即改正,不讓嗔恨心持續下去。
當然,如果不接受輪回的觀念,想生起感恩之心就有一定的難度。但我們仍然可以這樣說服自己:如果一個人想成功,就離不開很多人直接或間接的幫助和支持。同樣,若想成佛,也需要所有生命的幫助。比如,佛教所有的修行,可以歸納爲六種事情,也即六度,六波羅密多。其中第一個,是布施。拿錢去幫助窮人,就是布施的一部分,屬于錢財的布施。把自己學到的東西無條件地分享給大家,不帶任何私人目的,也是一種布施,這屬于知識方面的布施。用慈悲心去面對所有生命,這是慈悲的布施。如果沒有這些生命,那我們對誰做布施?必須依靠衆生,我們才有機會提升自己,才有機會成佛,所以,我們要感恩所有的生命。
(五)思維輪回是苦
一提到輪回是苦,很多人就會認爲,佛教的這些說法很悲觀、很消極。其實根本不是這樣。釋迦牟尼佛也不會否定世間的短暫幸福。在六道輪回中,人、天人、非天,都是比較高級的生命。投生此叁道,都是過去行善的結果。善的結果,自然就是幸福。但是,佛也告訴我們,如果進一步深層次去觀察,我們的所謂幸福,實際上只是當下暫時沒有感覺到痛苦而已。是非常短暫的、相對的幸福,而不是絕對的幸福。在這些幸福當中,也有很多的不幸。更不要說,就輪回生命的整體而言,多數的生命,都是痛苦無邊、苦不堪言的。所以佛認爲,用幸福來形容輪回,有點不恰當;用痛苦來形容輪回,則是恰如其分的。
如果能對世界有一種痛苦的概念,對輪回、對世界、對人生有危機意識,我們就會有所准備,就會想方設法采取措施擺脫這一切,因爲命運是可以被改變的。
(六)饒益他人
用佛教的語言來講,叫普度衆生。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日趨激烈,每個人都變得越來越自私,不考慮其他人、其他生命的感受。自私的結果,又加重了壓力的強度。在這種情況下,任何人都不可能幸福。我們可以設想,如果一個企業或者是一個人賺錢的目的,純粹是爲了自己,那即使成功了,錢賺到手裏了,但金錢所能帶來的,也只是短暫的滿足,之後就是一系列的負面影響。而這些負面影響,卻無法用金錢解決,最後便會遭致很大的痛苦。
有一本書的名字,叫《窮得只剩下錢》。我想,不太了解金錢本質的人看到這個書名,可能會覺得有點別扭。但真正了解金錢實質的人,比如釋迦牟尼佛,或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富翁看到這個書名,就會深有同感、萬分贊同。
在我們以前的概念中,有錢就是富裕,沒有錢就是貧窮。當然,沒有錢算是貧窮的一部分,有錢也是富裕的一部分。但僅僅有錢,並不是富裕的全部內容;沒有錢,也不是貧窮的全部內容。有些人雖然有錢,但內心卻很空虛、很無聊,沒有寄托,只能以瘋狂購物來彌補內心的空虛,但這只是短暫的麻痹,而不是標本兼治的有效方法。這個時候,如果能有一些利他精神,心靈空虛的問題就會不治而愈。
當然,在佛教裏面,又分爲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,二者對待金錢的觀念有點不一樣。小乘佛教認爲:出家人不能接受別人供養的金錢,甚至不能去觸碰金銀珠寶。信仰南傳佛教地方的僧侶到現在都是這樣,不會用手去碰錢,不會去碰金銀珠寶。因爲小乘佛教的修行人是爲了自己的解脫而修行,爲了自己而接受金錢,是不合理的。
而大乘佛教卻認爲:如果不接受別人供養的金錢,雖然沒有違反根本戒,卻違背了一個細微的分支戒。因爲標准的大乘佛教,就是利益一切衆生。如果有人供養自己金錢,自己應該給他們積福的機會,金錢的本質並不邪惡,問題在于我們怎麼樣去對待。同時還要想到:我不是金錢的主人,而只是保管、分配這筆錢的執行人,誰需要這筆錢,我就分給誰,我是管理者、分配者,而不是擁有者。
我想,一個企業家或成功人士如果能想到這一點,金錢就不但不會讓他的欲望無限膨脹,同時也能避免在他賺到錢以後,只剩下心靈空虛的無窮遺憾,而且還有機會利用錢財利益更多的生命。
與利他相關的一個重要觀念是,要把所有的生命看作一個整體。把自己和衆生的關系,看成情同手足的關系。腳有困難了,手去幫助它;左手有什麼困難,右手去幫助它,都是理所當然、義不容辭的,沒有什麼值得考慮或挑叁揀四的。這樣一來,則即使是一個陌生人,或與我們沒有任何關系的一條生命,我們都願意付出,這就是整體概念的作用。
通過佛教的方法去訓練自心,即使非常自私的人,也能變成無私忘我的人。從此以後,就再也不會把工作當負擔、當壓力,再也不會感到心靈空虛了。
(七)自我提升
1、必要
如今的很多人,都缺乏內在的東西,當自認爲所擁有的物質、名聲、地位、權力等一切身外之物被抛開以後,自身便一無所有。對物質的過度依賴,已經讓現代人的內心,遠遠比過去的人更加脆弱,沒有任何能力去承受外在的壓力。空前發達的物質生活,讓我們每個人都變得非常浮躁。打個比方,如果讓我們不看電視、不玩手機、不上網,靜下來一個小時,很多人都做不到,都覺得很枯燥、很痛苦、很無聊,這就是物質生活導致的負面影響。如果有一天,現實生活中的身外之物遠離而去,我們根本沒有能力去承受這個打擊,必將陷入極度的痛苦。用佛教的語言來講,這叫變苦。
開發高科技産品的人,都知道要不間斷地提升自己産品的級別。很多人也知道要設法提升自己的身外之物——收入、官位、名聲、房子、車子等等的級別,卻很少人想到要提升自己心理的級別。然而,當身邊的所有物質都升級了,而自身心理的級別卻原地踏步,就肯定會釀成痛苦。
佛陀告訴我們,痛苦可以轉化爲解脫。從這個層面來說,痛苦並不是很壞的東西。如果能夠善用痛苦,痛苦可以讓我們成長。用佛教的語言來講,這叫痛苦轉爲道用,道就是修行,意即痛苦轉化爲修行。
所以,自我升級非常重要。自我升級當中,包含了很多佛教的觀念與修法。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簡單的緩和、減少壓力的方法——禅定。對學佛或不學佛的人來說,禅定都非常重要。
2、禅定的具體修法
提前處理好所有的雜事,在打坐的過程當中,關上電話、門窗,然後坐下…
《慧燈之光九 現代人的精神裝備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