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與商業·企業文化必備的六種准則
古爲今用 如虎添翼
兩千五百多年前出現于世的佛教文化,是一個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文化。而企業文化,則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由美國哈佛大學的幾個教授剛剛開始研究的,僅有叁十多年曆史的年輕文化。雖然出現時間懸殊幾千年,但在這兩個文化之間,卻可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。若能將二者相互融合,則無論對企業的運作,還是對個人生活的指導,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,正面、積極的作用。因爲佛陀的智慧一定會給大家帶來光明,佛陀的愛心一定會給大家帶來溫暖。
從文化結構上來講,企業文化是由物質文化、製度文化、行爲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四個方面構成的。其中的精神文化,是企業文化當中最核心的靈魂。而精神文化,又建立在企業文化價值觀的基礎之上。企業的價值觀,關系到一個企業的存亡與興衰,所以非常重要。
佛教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互融,並不是要求所有企業家都要去學佛、信佛。有沒有信仰,都沒有關系。能借鑒佛教的智慧,並將其運用于企業的經營與發展,用于維護員工的心理健康等等,都的確不失爲一種明智的選擇與手段。佛教當中的絕大多數思想,確實是跨世紀的偉大思想。即使跨越了兩千五百年的漫漫長路,在日新月異的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佛教思想仍然充滿了活力與新鮮感,並成爲現代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。
總說六度
浩若煙海的佛教文化,用簡短的文筆實在無法一一盡述,此處只能用有限的筆墨,爲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大乘佛教的六度,也即六波羅蜜多。
波羅蜜多,是外來詞,爲古印度梵文音譯。意即“從此岸到達彼岸”。當然,從佛教的角度來講,這個詞彙所包含的內容更爲深廣。
對我們而言,一個人的成長,一個企業的成長,從無到有,從有到發展壯大,都可以比作從此岸到彼岸的過程。那麼,該怎樣利用六波羅蜜多,來充實企業文化呢?
六波羅蜜多,也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。
一,布施。也即給予。在企業宗旨、企業使命以及企業文化當中,給予是極其重要的一環。
二,持戒。所謂持戒,並不是要企業家們都到寺廟去吃素、念經、受齋戒。持戒的內在含義,是一種自我約束的道德准則。是要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,不應該做什麼。如今橫行于世的地溝油、毒奶粉等問題,就是道德淪喪的結果。持戒,是企業的道德底線。有了道德底線,就不會有喪盡天良的事情發生。
叁,忍辱。對現代人來說,忍辱尤其重要,因爲我們現在面臨的境況,就是物質生活空前發達,心靈自愈越來越弱。心靈危機,已經引發了各種各樣的不和諧,所以,我們非常需要忍辱。
四,精進。無論做任何工作,若能熱愛自己的事業,努力用心去做,就叫做精進。精進,是企業文化的動力。如果高層管理者和員工都很熱愛自己的公司和事業,企業一定會蓬勃發展。日本在十九世紀以後的一百年中,原有的一百多個企業,最後只剩下兩個。爲什麼企業的生命力竟如此脆弱?爲什麼企業的壽命都如此短暫?就是因爲內部沒有凝聚力、向心力。用佛教的話來說,就是缺乏精進。試想,連在公認爲凝聚力最強的日本,都是這樣的結局,其他國家就更不用說了。
五,禅定。雖然了解的程度可能不一樣,但想必所有人都聽說過禅宗、禅文化這幾個字。禅文化在中國已經有上千年的曆史了,尤其是近幾年,禅文化已經由東方慢慢進入西方,並引起了西方人的高度重視。事到如今,禅文化已經普及到全世界,成爲婦孺皆知的心靈文化。但多數人的所謂“知道”,只是對名詞的了解而已,至于禅文化當中有些什麼樣的東西,如何在生活、工作當中合理地應用禅文化,我想了解的人可能並不是很多。
大家都知道,喬布斯(Steve Jobs)之所以能推出全世界一致推崇的蘋果系列産品,他的很多重大決策,都與他的修禅密不可分。關于這些問題,我們都可以從喬布斯的傳記當中了解到。禅定,完全可以把一個人的頭腦訓練到清醒、智慧的狀態。在此基礎上去做選擇,一定會更加出色地完成企業運作與産品開發。
禅定不僅對企業的經營管理與重大抉擇有著高瞻遠矚的指導性意義,而且對企業領導者與員工的精神層面,更有著不可或缺的存在價值。試想,在沒有禅定的情況下,企業高層如何去面臨那麼多的應酬?如何去化解那麼多的壓力?還有心靈空虛、浮躁的痛苦,失眠、抑郁的困擾,以及效率低下的現狀?在壓力重重、事務繁多的情況下,想做出一個萬無一失的重大決策,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。通過禅修,就能緩解甚至消除這一切的不如意。而我們平時一直推崇備至,拼命努力去掙的錢,在這個領域卻是無濟于事的。
六,智慧。所謂智慧,並不是指我們平時所說的在讀書、賺錢等方面很有才幹等等的聰明。智慧和聰明不是等同的,它們的層次和級別都不一樣。智慧有著更廣更深的內涵,對人生、世界的認知,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等等,都與智慧密切相關。有信仰的人如果沒有智慧, 他的信仰就會變成迷信。
愛因斯坦在晚年的著作中曾說過一句話,我覺得非常有意思。他說:“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,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。”的確如此,任何一個宗教,都要有智慧與證據,如果沒有這些東西,那就是盲目的崇拜,就純粹是迷信。同樣,科學要正常發展,也要取決于人心。而人心,卻需要用古代的智慧來糾正、挽救,這樣才是完整的。
同樣,發展企業的目的,原本是爲了發展經濟、造福人類,過上幸福的生活。但如果缺乏了智慧,這些想法都會變成幼稚的空想。
心靈演變的規律,是一個自然規律。它不是由上帝、造物主、萬能神在控製,也不是由其他鬼神在控製。釋迦牟尼佛也不是規律的創造者,而僅僅是發現者,他只是發現了這些自然規律,發明了相應的調整方法,並將其推而廣之而已。
無論是否信仰佛教,這些調整方法,我們都可以學習。看看佛教的書籍,打打坐、修修禅,並不意味著學佛,而只是博取衆家所長之舉。就像某些宗教團體製造的藥物,只要有療效,能夠治病,我們也可以服用一樣。
我們承認,當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,基本需求都得不到保障的時候,肯定大多數人也不會感到幸福。倉廪實而知禮節。在溫飽問題解決以後,人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吃喝的層面,而應該去追求精神乃至心靈層面的富裕。此時,哲學、藝術、宗教等精神乃至心靈食糧,就應該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了。
我們現在最需要的,就是要懂得如何把賺錢的過程,轉化爲比較幸福的過程。無論高層管理者還是普通員工,在追求利潤與收入的過程中,如何能開心一點、幸福一點?
每個商業界、企業界、娛樂界的名人,都有兩個空間。一個是大衆看到的空間,在這個空間中,充斥著錢財、地位、榮譽、輝煌,大家都很羨慕、很渴望。但這些人同時還有一個更小的、屬于自己的空間。除了成功者自己與身邊極少數的人以外,沒有人知道這個空間裏面是什麼樣。或許,在這個小空間當中,陳列著旁人所難以相信的壓力、痛苦、彷徨、狂躁、焦慮、抑郁,很多高層人士在小空間故障過多的時候,就會在無形當中,把自己不好的能量,傳遞到下屬每個員工的身上。有些是有意的,有些是無意的。傳遞的結果,就是所有人都不開心,嚴重的結果,甚至會導致某些人走上絕路。
雖然普通老百姓因爲不出名,知道的人非常少,所以沒有太多層次的空間。基本上只有自己的空間,而沒有外圍的空間。但即便如此,讓自己的小空間保持良好的氛圍,也會有利于家庭、社會的和諧與平安。而作爲一個企業家,若能先理順自己的空間,再把這個良性發展的空間複製到每個員工的小空間裏,就能讓公司上上下下的所有人,都體會到經濟富裕與內心幸福的雙重快樂。企業也會更有向心力、凝聚力與生命力。
如何打理、創建一個優良的內部空間,取決于當事人的智慧。在這個空間中,依靠聰明而創造了外在輝煌的人,卻不一定能成功。所有這些問題,都必須用智慧來解決。因此,智慧就是企業的向導。此時,佛教智慧就派上用場了。
可能有些人會想:佛教不是吃齋念經嗎?企業不是賺錢嗎?這完全是兩個相反的方向,怎麼會有關系呢?雖然佛教也提倡吃齋念佛,但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不同的是,大乘佛教是非常開放、非常人性化的。我們不能認爲,菩薩就是高高在上,沒有七情六欲,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。其實,就像一個人的照片並不是這個人一樣,我們在寺廟裏看到的泥塑或繪畫的佛菩薩像,也並不是真正的佛菩薩,而只是佛菩薩的象征。真正的菩薩,就是願意爲了其他生命的幸福,而無私奉獻的活生生的人。無論是誰,只要修學大乘佛法,都有可能變成菩薩。這與吃齋念佛不一定有關系,與工作、外貌、身份也沒有關系,而是與內在的思想有關。過去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:毫不利己,專門利人。在佛教當中,“人”這個字要換成“生”,“毫不利己,專門利生”,如果利益的對象單單只有人類,範圍就有點狹窄。此處的“生”,是指所有的生命。若能做到這一點,就變成菩薩了。老百姓形容一個好人,往往會說他是“菩薩”。其實,好人和菩薩還是有一定層次上的差異。可以說好人就像菩薩的種子,好人一升級,就變成菩薩了。那麼,如何才能成爲菩薩呢?
一、布施
關懷、認同、理解、寬容、真誠,都是布施
雖然企業的目的,肯定都是爲了利潤、賺錢,但如果企業的宗旨單單就是追求利潤,而沒有其它成分,這個企業一定不會生存很久,因爲其中缺少了愛心,就像只有硬件,而沒有軟件的電腦一樣。
如果企業的高層管理者都唯利是圖,員工心裏裝的也只是錢,所有人都僅僅是向錢看,大家就會變得非常自私。愛心缺失的結果,就會爾虞我詐、互相欺瞞,從…
《慧燈之光九 佛教與商業·企業文化必備的六種准則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