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慧灯之光九 现代人的精神装备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生老病死等无法逃避的痛苦,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,以便轻松自如地去面对。此处所谓的“道”,与道教提到的道差不多,就是修行。用俗话来讲,“转为道用”,就是用善巧的方法利用痛苦,在痛苦中训练自己。最好的方法,是证悟空性。但遗憾的是,很多人不但不愿意训练自己,反而想尽一切办法规避所有的痛苦。

  2、观无常

  世人总是喜欢活在假想当中,把世界、生活、人生理想化,认为世界是美好的。没有任何危机意识,没有任何心理准备,但终究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。即使每个人都不想老、不想死,只希望健康长寿,但这都是不可能的。世界本身就有它的自然规律,我们的主观意识必须配合客观规律,如果背道而驰,不接受、不面对,就会非常痛苦。所以,用正确的眼光去看世界,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世界,才能让我们变得更坚强。

  宇宙、银河系、太阳系,乃至包括微观世界中的最小粒子在内的任何东西,都在变化的过程当中。变成什么样,取决于当下的因缘,而不是由它自己决定。包括变化者本身在内,都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。但因缘却不可能永远都是好的,有好的因缘,也有坏的因缘。我们无法预料,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因缘。比如,一个人现在是好好的,但下一个月,或再过一年,哪怕再过一个小时之后,这个人会变成什么样,谁都说不清楚,因为里面有很多不确定因素。我们最爱的、最执着的很多东西,都有可能在一个小时、一个月或一年以后离开我们,这都是因缘,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。

  对任何东西的期望越高,失望的可能性也就越大。所以,我们需要有危机意识。用佛教的语言讲,就是修无常。若能用平静的心态去对待任何事物,把握好执着的分寸,这就是佛说的放下。当然,真正高标准的放下,是明白人生的一切,都像昨晚所做的梦一样,没有任何真实的成分,要彻底地断除执着。但这种高标准的要求,我们暂时还用不上,也不可能做到。但是,只要能依靠佛陀的方法去训练我们的内心,我们的承受能力就能逐步增强。

  (四)感恩

  若能用感恩的眼光、感恩的心态,去面对世界、面对整个人类,乃至整个生命,我们就会感到极大的幸福和快乐,从此以后,我们的生命也会变得更有意义。因为在心存感恩的无形当中,就不会再有抱怨、仇恨、嗔恨等心态,老板和员工之间、同事之间、家庭亲友之间都会相处得非常好。

  怎样就能做到以感恩的心态去看世界呢?如果能接受佛教的理念,那就非常容易。虽然有的人不接受佛教的轮回观念,但我们却有非常充实的证据,来证明轮回的存在。只要能接受轮回的观念,那就应该能推导出,从无始以来至今,所有的人都做过我们的父母。在做我们父母的时候,都与现世的父母一样,对我们恩重如山。只是因为在转世投胎、身体转换的特殊过程中,曾经的很多美好记忆,都被胎障等等过滤掉了。即便如此,过去世的很多东西,仍然会以潜在的方式存在。我们前世的母亲,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的宠物——狗狗、猫猫等等,有可能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,也有可能是大街上的一条流浪狗、流浪猫等等。

  如果接受了这种理念,就可以把自己训练到视所有众生为自己亲人的高标准,佛教称之为菩提心。从此变成一个有爱心、有慈悲心的人。一举一动、所作所为,都是为了一切生命而奉献。这种奉献,是发自内心的,不是做给别人看的。退而求其次,即使不学佛的人,也可以增强自己的包容心,至少能做到,在受到外来刺激的时候,即使一时冲动生起了嗔恨心,也能立即意识到自己的不对,然后立即改正,不让嗔恨心持续下去。

  当然,如果不接受轮回的观念,想生起感恩之心就有一定的难度。但我们仍然可以这样说服自己:如果一个人想成功,就离不开很多人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和支持。同样,若想成佛,也需要所有生命的帮助。比如,佛教所有的修行,可以归纳为六种事情,也即六度,六波罗密多。其中第一个,是布施。拿钱去帮助穷人,就是布施的一部分,属于钱财的布施。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无条件地分享给大家,不带任何私人目的,也是一种布施,这属于知识方面的布施。用慈悲心去面对所有生命,这是慈悲的布施。如果没有这些生命,那我们对谁做布施?必须依靠众生,我们才有机会提升自己,才有机会成佛,所以,我们要感恩所有的生命。

  (五)思维轮回是苦

  一提到轮回是苦,很多人就会认为,佛教的这些说法很悲观、很消极。其实根本不是这样。释迦牟尼佛也不会否定世间的短暂幸福。在六道轮回中,人、天人、非天,都是比较高级的生命。投生此三道,都是过去行善的结果。善的结果,自然就是幸福。但是,佛也告诉我们,如果进一步深层次去观察,我们的所谓幸福,实际上只是当下暂时没有感觉到痛苦而已。是非常短暂的、相对的幸福,而不是绝对的幸福。在这些幸福当中,也有很多的不幸。更不要说,就轮回生命的整体而言,多数的生命,都是痛苦无边、苦不堪言的。所以佛认为,用幸福来形容轮回,有点不恰当;用痛苦来形容轮回,则是恰如其分的。

  如果能对世界有一种痛苦的概念,对轮回、对世界、对人生有危机意识,我们就会有所准备,就会想方设法采取措施摆脱这一切,因为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。

  (六)饶益他人

  用佛教的语言来讲,叫普度众生。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日趋激烈,每个人都变得越来越自私,不考虑其他人、其他生命的感受。自私的结果,又加重了压力的强度。在这种情况下,任何人都不可能幸福。我们可以设想,如果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人赚钱的目的,纯粹是为了自己,那即使成功了,钱赚到手里了,但金钱所能带来的,也只是短暂的满足,之后就是一系列的负面影响。而这些负面影响,却无法用金钱解决,最后便会遭致很大的痛苦。

  有一本书的名字,叫《穷得只剩下钱》。我想,不太了解金钱本质的人看到这个书名,可能会觉得有点别扭。但真正了解金钱实质的人,比如释迦牟尼佛,或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富翁看到这个书名,就会深有同感、万分赞同。

  在我们以前的概念中,有钱就是富裕,没有钱就是贫穷。当然,没有钱算是贫穷的一部分,有钱也是富裕的一部分。但仅仅有钱,并不是富裕的全部内容;没有钱,也不是贫穷的全部内容。有些人虽然有钱,但内心却很空虚、很无聊,没有寄托,只能以疯狂购物来弥补内心的空虚,但这只是短暂的麻痹,而不是标本兼治的有效方法。这个时候,如果能有一些利他精神,心灵空虚的问题就会不治而愈。

  当然,在佛教里面,又分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,二者对待金钱的观念有点不一样。小乘佛教认为:出家人不能接受别人供养的金钱,甚至不能去触碰金银珠宝。信仰南传佛教地方的僧侣到现在都是这样,不会用手去碰钱,不会去碰金银珠宝。因为小乘佛教的修行人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修行,为了自己而接受金钱,是不合理的。

  而大乘佛教却认为:如果不接受别人供养的金钱,虽然没有违反根本戒,却违背了一个细微的分支戒。因为标准的大乘佛教,就是利益一切众生。如果有人供养自己金钱,自己应该给他们积福的机会,金钱的本质并不邪恶,问题在于我们怎么样去对待。同时还要想到:我不是金钱的主人,而只是保管、分配这笔钱的执行人,谁需要这笔钱,我就分给谁,我是管理者、分配者,而不是拥有者。

  我想,一个企业家或成功人士如果能想到这一点,金钱就不但不会让他的欲望无限膨胀,同时也能避免在他赚到钱以后,只剩下心灵空虚的无穷遗憾,而且还有机会利用钱财利益更多的生命。

  与利他相关的一个重要观念是,要把所有的生命看作一个整体。把自己和众生的关系,看成情同手足的关系。脚有困难了,手去帮助它;左手有什么困难,右手去帮助它,都是理所当然、义不容辞的,没有什么值得考虑或挑三拣四的。这样一来,则即使是一个陌生人,或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一条生命,我们都愿意付出,这就是整体概念的作用。

  通过佛教的方法去训练自心,即使非常自私的人,也能变成无私忘我的人。从此以后,就再也不会把工作当负担、当压力,再也不会感到心灵空虚了。

  (七)自我提升

  1、必要

  如今的很多人,都缺乏内在的东西,当自认为所拥有的物质、名声、地位、权力等一切身外之物被抛开以后,自身便一无所有。对物质的过度依赖,已经让现代人的内心,远远比过去的人更加脆弱,没有任何能力去承受外在的压力。空前发达的物质生活,让我们每个人都变得非常浮躁。打个比方,如果让我们不看电视、不玩手机、不上网,静下来一个小时,很多人都做不到,都觉得很枯燥、很痛苦、很无聊,这就是物质生活导致的负面影响。如果有一天,现实生活中的身外之物远离而去,我们根本没有能力去承受这个打击,必将陷入极度的痛苦。用佛教的语言来讲,这叫变苦。

  开发高科技产品的人,都知道要不间断地提升自己产品的级别。很多人也知道要设法提升自己的身外之物——收入、官位、名声、房子、车子等等的级别,却很少人想到要提升自己心理的级别。然而,当身边的所有物质都升级了,而自身心理的级别却原地踏步,就肯定会酿成痛苦。

  佛陀告诉我们,痛苦可以转化为解脱。从这个层面来说,痛苦并不是很坏的东西。如果能够善用痛苦,痛苦可以让我们成长。用佛教的语言来讲,这叫痛苦转为道用,道就是修行,意即痛苦转化为修行。

  所以,自我升级非常重要。自我升级当中,包含了很多佛教的观念与修法。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简单的缓和、减少压力的方法——禅定。对学佛或不学佛的人来说,禅定都非常重要。

  2、禅定的具体修法

  提前处理好所有的杂事,在打坐的过程当中,关上电话、门窗,然后坐下…

《慧灯之光九 现代人的精神装备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