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人的精神装备
一、现代社会的悲哀
十七世纪,欧洲诞生了近代文明。十八世纪,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。随着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之后,科学技术给我们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。可以说,如今这个时代,是人类有史以来物质生活最发达的时代。但同时,我们也面临着很多问题:
首先,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一直在下降。虽然我们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,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,但道德水准却越来越没有底线,我们似乎越来越不会做人了。
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期间,美国人和英国人的信任度下降了28个百分点。
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当中,人与人之间的可信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滑坡?这是因为,大多数人已经变得不够真诚。当人的真诚度下降以后,信任度自然会一落千丈。
更为严重的是,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,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一直在下降,而离婚率、自杀率与犯罪率却在不断上升,抑郁症更是大行其道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?我想,佛教哲学对此应该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。
二、佛教理论的现代意义
(一)尊重因果,行持十善
1、什么是因果
释迦牟尼佛当年,给我们宣讲了因果的道理:现实生活中的所有幸福与痛苦,都不是鬼神的安排,也不是无因无缘,而是由两种因缘导致的。其中第一种因缘,叫近缘,也即最近发生的因缘。另外一种因缘,叫远缘,也即比较长远的过去所产生的因缘。远缘和近缘两相结合以后,就会产生它们的果,这叫因果。
不了解因果的人,会觉得因果很神秘,宗教色彩非常浓厚。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,如果我们稍稍注意就会发现,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,无论是动物、植物等大自然的一切现象,乃至人类,都在因果的网络当中循环,都离不开因果。有什么样的因,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。
古人云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”这,就是一个很客观的因果理论。虽然我们的肉眼不能观察到因果之间的细微关系,但我们可以从理论上证明因果的存在。如今的很多高科技新发现,不都是肉眼看不见,曾被大家认为是不存在的东西吗?因果规律也不例外,即使看不见,却仍然存在。
因果里面没有教条性的东西,它不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,也不是释迦牟尼佛创造的,而是一种自然规律,只是被释迦牟尼佛发现了,并将其广而告之而已。
正如《佛说稻杆经》中所说:“如来出现若不出现。法性常住。”意思是,佛出现于人间也好,不出现也罢,事物的自然规律是永远存在的。
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,佛教认为:因果规律是自然规律,即使是佛陀,也无法改变因果。无论是释迦牟尼佛,还是其他所有的佛,都不是万能的。
2、因果的形成过程
做任何事情,无论杀生、偷盗,还是放生、布施等等,虽然在事过之后,我们的肉眼再也看不到它的存在,但却有一种能量,会贮存到我们最低层次的意识——阿赖耶识当中。阿赖耶是梵文音译,意即贮存东西的地方。它就像电脑硬盘一样,可以贮存很多的信息。
不仅如此,包括上一世所学的东西、人的性格、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差别等所有信息,都可以通过阿赖耶识这个载体,带到下一世。
阿赖耶识,是最基本的意识。其他的识,诸如第六意识等等都会时有时无,比如,在深度睡眠的时候,在身体受到外界强烈刺激而晕倒了的时候,它都是不存在的。但阿赖耶识以及阿赖耶识上贮存的行善造恶的种子,却一直完好无损。在它暂时还没有成熟的时候,我们发现不了,到了一定的时候,它就会成熟果报。此所谓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”
3、相信因果,利己利他
虽然佛教讲的绝大多数理论,可以用逻辑去推理。但有些理念,却需要佛陀那样的超级智慧才能发现。释迦牟尼佛传法的时候也曾说过:对因果问题,普通人不容易观察和理解。所以,在智慧没有达到一定水准之前,最好不要观察因果。因为即使观察,也得不到什么结果,还反而有可能让我们对因果持怀疑态度。一旦对因果有怀疑,就会为了一些今生的利益,而不顾忌法律与道德,抱着其他任何人不可能发现的侥幸心理,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。如果发自内心地相信因果,对因果有敬畏感,则无论如何也不敢做这些违背因果的事情。因为因果与是否被人发现没有任何关系,只要做了,种子一定会贮存下来,总有一天它会成熟。成熟的时候,谁都跑不掉。有因,就一定会有果,这是客观事实。如果没有因果的自我约束,则伦理道德会越来越下降、衰退,甚至沦丧到没有底线的程度,这只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冷漠,很多社会问题也会应运而生。所以,我们应该相信因果,行持十善 。
无论在任何时代,任何文化背景中,十善的任何一条都永远不会过时。杀人、偷盗、破坏别人家庭等恶行不可能得到社会的允许,因为这些都是世人公认的坏事。
假设全人类都能从骨子里去相信因果,世上就不会有杀人、妄语、偷盗等恶劣风气,没有暴力,没有战争,每个人都很真诚。就不可能出现地沟油、瘦肉精、毒奶粉等问题。所以,佛教的因果学说对现代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。
(二)少欲知足
少欲知足,也是佛教徒的生活原则。佛对弟子的要求,就是过少欲知足的生活。
比较现代人而言,古代的人们算是少欲知足的。科学技术本身,就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,它既可以给我们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,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欲望膨胀的负面影响。为了随顺欲望而无限度地消耗资源,终将威胁人类自己的生存。譬如说,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过上美国人的生活,就需要三到五个地球的资源才能满足。这是多么令人担忧的事情啊!我们总共只有一个地球啊!
尽管有些人在不遗余力地提倡节约资源、环境保护,他们的行为非常令人佩服,但即便如此,也是杯水车薪,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。要解决地球资源的短缺,最根本的问题,是抑制人类无限滋生的欲望。所以,现代社会的人,更需要少欲知足。
欲望的特性,就是无限度地膨胀。今年的奢侈品,明年、后年就变成了必需品,一定要拥有,否则就觉得大家会瞧不起自己。再过两三年,这些当年的奢侈品就被淘汰了。欲望就像跑步机,我们的脚步永远跟不上欲望这个跑步机的速度。如果在欲望无限膨胀的过程中,我们能够感受到持续性的幸福,那也可以理解,毕竟资源消耗所导致的枯竭是后代的事情,我们暂时还不会面临这些问题,但是,在欲望无限膨胀的过程当中,我们自身能不能感受到幸福呢?感觉不到!因为幸福是建立在满足感的基础之上的,当欲望无限膨胀的时候,即使有满足感,那也是短暂的。
比如,一个高科技新产品出来以后,我们第一时间买到了,当时觉得很满足,但科技却在不断更新,不断推出一代、二代、三代等新产品,这时候,我们原以为了不起的东西,现在已经不时兴了。原有的满足感与幸福感,也随着新产品的问世而渐渐消失。
包括我们学佛也是一样:有些人刚开始学佛的时候,很兴奋、很认真,一两年过去以后,原有的兴奋感被厌倦心取而代之,逐渐地,学佛修行也不怎么努力、不怎么认真、不怎么投入,越来越落后了。因为人类的天性就是这样,喜新厌旧、虎头蛇尾,总是喜欢追求新鲜的东西,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与猎奇心。
所以,我们只能强制性地控制自己的贪欲心。虽然“欲望是发展的原动力”的说法原则上没有错。没有欲望,就不会去做任何事情,包括学佛也需要欲望。但如果欲望过度以后,就不但不是发展的原动力,反而变成了威胁我们生存的公害。
虽然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,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,这就需要心灵的训练。训练的方法,即佛教的禅定。
(三)放下
禅宗尤其强调放下。也许很多人会认为:我们都有社会责任、家庭责任,怎么能够放下呢?这只是字面上的错误理解而已,是把放下理解为放弃了。其实放下并不是放弃,只是让我们放下对金钱、事业等任何东西过多的执著。作为一个普通人,我们不可能不在乎亲人,不在乎物质。但如果执着超标,就会带来翻倍的痛苦。
现实生活的各种痛苦,都有其因缘,但一切因缘的源头,就是我们自身的执着。在此问题上,很多现代的心理学家,也一直在向我们传递着这个信息。弗洛伊德等哲学家的观点,也与此一致:越是注重、执着、强调金钱上的成功的人,越不开心、越痛苦。在不放弃的前提下,放下不必要的执着,不但不会障碍我们的事业,反而往往会出其不意地令我们的事业更成功。人活得也会更自由、更开心、更幸福。
通过什么样的方法,去放下执着呢?佛教提供了两种方法:
1、证悟
证悟是什么呢?就是彻底明白人生的本体,世界的本体。证悟以后,我们的智慧可以升级到最高的级别。当然,不修行的人肯定对此会一无所知,因为多数现代人的内心,是非常浮燥的。在非常浮燥的生活当中,我们根本无法去开发内在的功能,也无法去提升本身的智慧。但我们还是应该每天抽一些时间去学习、去训练。人的意识在还没有被开发,没有接受任何训练的时候,会非常脆弱。这时候,物质的力量往往会超过内心的力量。随着训练的逐步提升,我们的内心也会变得越来越坚强。当训练到极点,也即智慧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,就叫做成佛。其实,佛教所讲的成佛、得到佛的果位等等一点都不神秘,它其实就是把人的智慧训练到巅峰的状态。
但身为普通人的我们,目前对自己的要求并不需要这么高,我们只需把自己的智慧稍稍提高一点点,这样就可以对现实生活当中的很多压力应付自如。如果能够善用佛陀的这些方法,我们就可以在痛苦当中学到很多东西,人就会变得更坚强、更有智慧。佛教有一句话,叫“痛苦转为道用”,意思是说,虽然轮回世间有…
《慧灯之光九 现代人的精神装备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