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疑 路远难到、女人及根缺不生疑
问: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,凡夫劣弱,云何可到?又《往生论》云:“女人及根缺,二乘种不生。”既有此教,当知女人及以根缺者,必定不得往生。
答: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,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。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,临终在定之心,即是净土受生之心,动念即是生净土时。为此观经云:“弥陀佛国去此不远。”又业力不可思议,一念即得生彼,不须愁远。又如人梦,身虽在床,而心意识遍至他方,一切世界如平生不异也。生净土亦尔,动念即至,不须疑也。
女人及根缺、二乘种不生者,但论生彼国,无女人及无盲聋喑(音yīn)哑人,不道此间女人根缺人不得生。彼若如此说者,愚痴全不识经意。即如韦提女人,是请净土主,及五百侍女,佛授记悉得往生彼国。但此处女人及盲聋喑哑人,心念弥陀佛悉生彼国已,更不受女身,亦不受根缺身。
二乘人但回心愿生净土,至彼更无二乘执心。为此故云:“女人及根缺,二乘种不生。”非谓此处,女人及根缺人不得生也。
故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云:“设我得佛,十方世界一切女人,称我名号厌恶女身,舍命之後更受女身者,不取正觉。”况生彼国更受女身?根缺者亦尔。
【译】
第九疑 路远难到、女人及根缺不生疑
问:西方净土离我们这个地方有十万亿佛刹那么远,我们凡夫根器小业障重,怎么会往生到那里呢?并且在《往生论》中说到:“女人和五根不全的残障人,以及未发菩提心的声闻和缘觉,不能往生极乐世界。”既然《往生论》中这么说,就知道女人、五根不全者及二乘人必定不能往生净土了?
答:相对凡夫的肉眼及生死的心量来说,西方净土离这里有十万亿佛土。但平时修行净业成就的众生,临命终时念佛的定心,就是往生净土的受生之心,一念往生的心念即可往生净土。
因此佛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中说:“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,离我们这里并不远。”而且业力是不可思议的,只要一念清净就能往生,所以用不到担心那儿的远近。再比如做梦的人,人虽睡在床上,而心意识却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,梦中的境界还跟平常一样。往生净土之神速也和做梦一样,心头动念就到了,用不着怀疑。
女人及根缺、二乘种不生,是说已经生到那里的,没有人是女人、瞎子、耳聋者或哑巴。而不是说这里的女人及残障者,不能往生到那儿去。如果这么认为的话,那就太笨了,根本就不了解佛经的意思。经里面韦提希王后是女人,她也是请佛讲净土的当机者,佛陀授记她和五百位宫女都能往生极乐国。因此娑婆世界的女人及盲聋暗哑的人,只要修净土法门,往生极乐国之后,就不再是女人身,也不会是残障者了。
二乘人只要回小向大,发菩提心,愿意往生极乐国。到了净土之后自然就不会再有二乘人的执着。这就是《往生论》所谓“女人及根缺,二乘种不生”的意思,不是说这里的女人及残障者不能往生。
《无量寿经》里,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,其中有一愿说:“当我成佛时,十方世界的一切女人,要是厌恶自己是女人,如果称念我的名号,死了之后下一生还是女性之躯的话,我就不成佛。”何况生到极乐净土,还会是女人身吗?残障者也一样。
【讲】
第九个疑问:路远难到、女人及根缺不生疑
这个地方有二个问题,我们看智者大师的论文就容易清楚:
征问
【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,凡夫劣弱,云何可到?又《往生论》云:“女人及根缺,二乘种不生。”既有此教,当知女人及以根缺者,定必不得往生!】
大家都已知道净土法门,是一个他力加被的法门,所以它的重点在于佛力要现前,也就是必须要感应道交。感应道交就牵涉到二个问题:第一个是空间的问题,就是说我们很想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,但是阿弥陀佛离我们有十万亿佛土这么远,离我们实在太远了,我们凡夫又没有三昧神通,身心劣弱,怎么能够跟十万亿佛土之外的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呢?距离会不会构成感应的障碍呢
这是第一个问题。
第二个是果报,比如说我是一个女人,我是一个六根不全的卑劣的果报,即使我很虔诚的念佛,也可以感应道交吗?卑劣的果报体是不是影响感应道交呢
这是第二个问题。
“路远难到、女人及根缺不生疑”。一个是距离的障碍,一个是果报的障碍,还有二乘种不生。我们来看智者大师是怎样回答的:
释疑
先释路远难到:
【答: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,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。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,临终在定之心,即是净土受生之心。动念即是生净土时。为此《观经》云:弥陀佛国去此不远。又业力不可思议,一念即得生彼,不须愁远。】
这段文我们分二段来说明:第一段是发明正义,第二段就引经证明。先看发明正义。所谓距离是对凡夫心中的妄想执着来说的,才讲到所谓的十万亿佛土。《楞严经》上说:我们的生命体有二个内涵,一是色身,一是内心。这个色身是业力所招感的果报体,业力所招感的果报体,是有时间相跟空间相的。色身虽然是有距离,但是我们的内心,是没有时空距离的障碍的,它是清净本然、周遍法界的。但是为什么我们这一念心长时间的熏习,到最后也变成有时间的障碍、空间的障碍?因为我们长时间对外境的执着。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没有障碍,但是因为你心有所住,你的心老是住在外境,所以外境时空的障碍,就转成你内心的障碍。你的心本来是没有老病死的障碍、没有所谓空间的障碍,后来为什么变成你感觉上以为有障碍呢?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住在外境,所以变成有障碍。
这个地方必须详细说明:其实我们内心是没有时空障碍的,所以只要你内心当中,真实的信愿具足来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,“临终在定之心,即是净土受生之心”,这句话是智者大师的名言,后世多为人所引用。我们临命终的时候,只要内心安住在佛号上,万缘放下,安住在真实的心,缘阿弥陀佛真实的功德,放下娑婆世界虚妄的境界,缘真实的心、坚定的心,当下的念头,就是在莲花受生的心。也就是说:前一念灭,当下下一念就受生,距离绝对不会构成障碍,所以起心动念一刹那间,就是受生净土的时候,因为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没有障碍的,障碍只是凡夫的感觉。为什么会感觉呢?因为我们的心长时间在攀缘外境,外境本来是有时空障碍,攀缘久了以后,就感觉到有这个时空的障碍,实际上我们的心本来是没有障碍的。
以下引经来证明:《观经》上说:“弥陀佛国去此不远”,它这个就是约内心的真实相,只要我们因缘、业力具足,一念就能够生彼。天台智者大师出家不久,依慧思大师修法华三昧,在修时息诸缘务,心中所缘的就是诸法实相,身业的礼拜、口业的称念诵经、意业观想《法华经》的诸法实相,即得到法华三昧的前方便,叫做旋陀罗尼,旋有入空。他进入到旋陀罗尼的时候,把整个心中有所得的心,暂时的调伏下来,他那个时候在定中,真实的看到现量境,他看到佛陀在灵鹫山说《法华经》,很多菩萨在场,他自己也坐在现场。诸位要知道,佛陀讲《法华经》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,那时间是在过去,那空间是在印度的灵鹫山。智者大师生活在中国,是隋代的人,但是他入了旋陀罗尼的时候,他回到了过去、回到了印度,而且那个相不是妄想境,那是定中的现量境。那这个时空相是怎么一回事呢?他明明是活在隋代的人,他怎么能够跑到过去,并真实的感受到佛陀亲自为他说法呢?
因为我们的内心本来就没有时空相,那是因为后来不断的熏习,让我们感觉到:现在的我跟昨天的我不一样,明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也不一样。那是我们自己的感觉,其实我们的心不是这样子的。所以《楞严经》上说:我们的心本来是一个大海,这个大海碰到石头产生一个小水泡,我们就认为这个水泡是我,其实失掉了整个大海。也就是说,我们对于时间、空间,是因为我们的执着而产生的。
我们再看下一段:
【又如人梦,身虽在床,而心意识,遍至他方一切世界,如平生不异也。生净土亦尔,动念即至,不须疑也。】
比如一个人做梦,他的身体虽然在床上没有任何的动作,但是他那第六意识的心、明了的心,可能受到佛菩萨的加被,就神游到十方世界,看到很多的菩萨,经历很多的环境。他当时的感受,就和他平常接触人事的感受是完全一样的,完全有这种真实的感受。但是他的身体明明是睡在床上,而他的内心能够遍至他方一切世界,完全没有所谓空间的障碍。我们从梦境的譬喻也就可以知道,梦心能够遨游十方世界。我们在念佛的时候,内心专注归依在阿弥陀佛的那个临终在定之心,当下就是净土受生之心,这个道理是一样的。那是一种心念的感应,那跟外在的距离是没有关系的,这个距离只是心中的执着而已。我们这样讲,说明距离不是障碍,我们心中的疑惑、心中的贪恋才是真正的障碍。
为了使初学佛的同修易听懂,我们也可这样来理解:修净土的人,净业的力量很不可思议,因为我们临命终时已经没有这个肉体,纯粹是意识。就像我们坐在这里,只要我们动一个念头,马上就可到北京了。但是因为我们现在拘束于这个肉体,西方极乐世界是本性无量庄严之境,我们的意识就已经有这种能力了,何况临终时阿弥陀佛还会来接引呢?临终时只要你动一个念头,你也不必担心它有多远,因为你平时…
《《净土十疑论》浅讲 第九疑 路远难到、女人及根缺不生疑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