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疑 路遠難到、女人及根缺不生疑
問: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刹,凡夫劣弱,雲何可到?又《往生論》雲:“女人及根缺,二乘種不生。”既有此教,當知女人及以根缺者,必定不得往生。
答: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說耳,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刹。但使衆生淨土業成者,臨終在定之心,即是淨土受生之心,動念即是生淨土時。爲此觀經雲:“彌陀佛國去此不遠。”又業力不可思議,一念即得生彼,不須愁遠。又如人夢,身雖在床,而心意識遍至他方,一切世界如平生不異也。生淨土亦爾,動念即至,不須疑也。
女人及根缺、二乘種不生者,但論生彼國,無女人及無盲聾喑(音yīn)啞人,不道此間女人根缺人不得生。彼若如此說者,愚癡全不識經意。即如韋提女人,是請淨土主,及五百侍女,佛授記悉得往生彼國。但此處女人及盲聾喑啞人,心念彌陀佛悉生彼國已,更不受女身,亦不受根缺身。
二乘人但回心願生淨土,至彼更無二乘執心。爲此故雲:“女人及根缺,二乘種不生。”非謂此處,女人及根缺人不得生也。
故無量壽經四十八願雲:“設我得佛,十方世界一切女人,稱我名號厭惡女身,舍命之後更受女身者,不取正覺。”況生彼國更受女身?根缺者亦爾。
【譯】
第九疑 路遠難到、女人及根缺不生疑
問:西方淨土離我們這個地方有十萬億佛刹那麼遠,我們凡夫根器小業障重,怎麼會往生到那裏呢?並且在《往生論》中說到:“女人和五根不全的殘障人,以及未發菩提心的聲聞和緣覺,不能往生極樂世界。”既然《往生論》中這麼說,就知道女人、五根不全者及二乘人必定不能往生淨土了?
答:相對凡夫的肉眼及生死的心量來說,西方淨土離這裏有十萬億佛土。但平時修行淨業成就的衆生,臨命終時念佛的定心,就是往生淨土的受生之心,一念往生的心念即可往生淨土。
因此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中說:“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離我們這裏並不遠。”而且業力是不可思議的,只要一念清淨就能往生,所以用不到擔心那兒的遠近。再比如做夢的人,人雖睡在床上,而心意識卻跑到很遠的地方去了,夢中的境界還跟平常一樣。往生淨土之神速也和做夢一樣,心頭動念就到了,用不著懷疑。
女人及根缺、二乘種不生,是說已經生到那裏的,沒有人是女人、瞎子、耳聾者或啞巴。而不是說這裏的女人及殘障者,不能往生到那兒去。如果這麼認爲的話,那就太笨了,根本就不了解佛經的意思。經裏面韋提希王後是女人,她也是請佛講淨土的當機者,佛陀授記她和五百位宮女都能往生極樂國。因此娑婆世界的女人及盲聾暗啞的人,只要修淨土法門,往生極樂國之後,就不再是女人身,也不會是殘障者了。
二乘人只要回小向大,發菩提心,願意往生極樂國。到了淨土之後自然就不會再有二乘人的執著。這就是《往生論》所謂“女人及根缺,二乘種不生”的意思,不是說這裏的女人及殘障者不能往生。
《無量壽經》裏,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,其中有一願說:“當我成佛時,十方世界的一切女人,要是厭惡自己是女人,如果稱念我的名號,死了之後下一生還是女性之軀的話,我就不成佛。”何況生到極樂淨土,還會是女人身嗎?殘障者也一樣。
【講】
第九個疑問:路遠難到、女人及根缺不生疑
這個地方有二個問題,我們看智者大師的論文就容易清楚:
征問
【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刹,凡夫劣弱,雲何可到?又《往生論》雲:“女人及根缺,二乘種不生。”既有此教,當知女人及以根缺者,定必不得往生!】
大家都已知道淨土法門,是一個他力加被的法門,所以它的重點在于佛力要現前,也就是必須要感應道交。感應道交就牽涉到二個問題:第一個是空間的問題,就是說我們很想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,但是阿彌陀佛離我們有十萬億佛土這麼遠,離我們實在太遠了,我們凡夫又沒有叁昧神通,身心劣弱,怎麼能夠跟十萬億佛土之外的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呢?距離會不會構成感應的障礙呢
這是第一個問題。
第二個是果報,比如說我是一個女人,我是一個六根不全的卑劣的果報,即使我很虔誠的念佛,也可以感應道交嗎?卑劣的果報體是不是影響感應道交呢
這是第二個問題。
“路遠難到、女人及根缺不生疑”。一個是距離的障礙,一個是果報的障礙,還有二乘種不生。我們來看智者大師是怎樣回答的:
釋疑
先釋路遠難到:
【答: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說耳,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刹。但使衆生淨土業成者,臨終在定之心,即是淨土受生之心。動念即是生淨土時。爲此《觀經》雲:彌陀佛國去此不遠。又業力不可思議,一念即得生彼,不須愁遠。】
這段文我們分二段來說明:第一段是發明正義,第二段就引經證明。先看發明正義。所謂距離是對凡夫心中的妄想執著來說的,才講到所謂的十萬億佛土。《楞嚴經》上說:我們的生命體有二個內涵,一是色身,一是內心。這個色身是業力所招感的果報體,業力所招感的果報體,是有時間相跟空間相的。色身雖然是有距離,但是我們的內心,是沒有時空距離的障礙的,它是清淨本然、周遍法界的。但是爲什麼我們這一念心長時間的熏習,到最後也變成有時間的障礙、空間的障礙?因爲我們長時間對外境的執著。就是說我們的心本來沒有障礙,但是因爲你心有所住,你的心老是住在外境,所以外境時空的障礙,就轉成你內心的障礙。你的心本來是沒有老病死的障礙、沒有所謂空間的障礙,後來爲什麼變成你感覺上以爲有障礙呢?就是因爲我們的心住在外境,所以變成有障礙。
這個地方必須詳細說明:其實我們內心是沒有時空障礙的,所以只要你內心當中,真實的信願具足來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,“臨終在定之心,即是淨土受生之心”,這句話是智者大師的名言,後世多爲人所引用。我們臨命終的時候,只要內心安住在佛號上,萬緣放下,安住在真實的心,緣阿彌陀佛真實的功德,放下娑婆世界虛妄的境界,緣真實的心、堅定的心,當下的念頭,就是在蓮花受生的心。也就是說:前一念滅,當下下一念就受生,距離絕對不會構成障礙,所以起心動念一刹那間,就是受生淨土的時候,因爲我們的心本來就是沒有障礙的,障礙只是凡夫的感覺。爲什麼會感覺呢?因爲我們的心長時間在攀緣外境,外境本來是有時空障礙,攀緣久了以後,就感覺到有這個時空的障礙,實際上我們的心本來是沒有障礙的。
以下引經來證明:《觀經》上說:“彌陀佛國去此不遠”,它這個就是約內心的真實相,只要我們因緣、業力具足,一念就能夠生彼。天臺智者大師出家不久,依慧思大師修法華叁昧,在修時息諸緣務,心中所緣的就是諸法實相,身業的禮拜、口業的稱念誦經、意業觀想《法華經》的諸法實相,即得到法華叁昧的前方便,叫做旋陀羅尼,旋有入空。他進入到旋陀羅尼的時候,把整個心中有所得的心,暫時的調伏下來,他那個時候在定中,真實的看到現量境,他看到佛陀在靈鹫山說《法華經》,很多菩薩在場,他自己也坐在現場。諸位要知道,佛陀講《法華經》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,那時間是在過去,那空間是在印度的靈鹫山。智者大師生活在中國,是隋代的人,但是他入了旋陀羅尼的時候,他回到了過去、回到了印度,而且那個相不是妄想境,那是定中的現量境。那這個時空相是怎麼一回事呢?他明明是活在隋代的人,他怎麼能夠跑到過去,並真實的感受到佛陀親自爲他說法呢?
因爲我們的內心本來就沒有時空相,那是因爲後來不斷的熏習,讓我們感覺到:現在的我跟昨天的我不一樣,明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也不一樣。那是我們自己的感覺,其實我們的心不是這樣子的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上說:我們的心本來是一個大海,這個大海碰到石頭産生一個小水泡,我們就認爲這個水泡是我,其實失掉了整個大海。也就是說,我們對于時間、空間,是因爲我們的執著而産生的。
我們再看下一段:
【又如人夢,身雖在床,而心意識,遍至他方一切世界,如平生不異也。生淨土亦爾,動念即至,不須疑也。】
比如一個人做夢,他的身體雖然在床上沒有任何的動作,但是他那第六意識的心、明了的心,可能受到佛菩薩的加被,就神遊到十方世界,看到很多的菩薩,經曆很多的環境。他當時的感受,就和他平常接觸人事的感受是完全一樣的,完全有這種真實的感受。但是他的身體明明是睡在床上,而他的內心能夠遍至他方一切世界,完全沒有所謂空間的障礙。我們從夢境的譬喻也就可以知道,夢心能夠遨遊十方世界。我們在念佛的時候,內心專注歸依在阿彌陀佛的那個臨終在定之心,當下就是淨土受生之心,這個道理是一樣的。那是一種心念的感應,那跟外在的距離是沒有關系的,這個距離只是心中的執著而已。我們這樣講,說明距離不是障礙,我們心中的疑惑、心中的貪戀才是真正的障礙。
爲了使初學佛的同修易聽懂,我們也可這樣來理解:修淨土的人,淨業的力量很不可思議,因爲我們臨命終時已經沒有這個肉體,純粹是意識。就像我們坐在這裏,只要我們動一個念頭,馬上就可到北京了。但是因爲我們現在拘束于這個肉體,西方極樂世界是本性無量莊嚴之境,我們的意識就已經有這種能力了,何況臨終時阿彌陀佛還會來接引呢?臨終時只要你動一個念頭,你也不必擔心它有多遠,因爲你平時…
《《淨土十疑論》淺講 第九疑 路遠難到、女人及根缺不生疑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