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疑 如何修行疑
問:今欲決定求生西方,未知作何行業,以何爲種子,得生彼國?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,未知不斷淫欲得生彼否?
答:欲決定生西方者,具有二種行,定得生彼。 一者厭離行,二者欣願行。
言厭離行者,凡夫無始已來爲五欲纏縛,輪回五道備受衆苦,不起心厭離五欲未有出期。爲此常觀此身膿血屎尿,一切惡露不淨臭穢。
故《涅槃經》雲:“如是身城,愚癡羅刹止住其中,誰有智者當樂此身?”又經雲:“此身衆苦所集,一切皆不淨,扼縛癰瘡等根本無義利,上至諸天身皆亦如是。”
行者若行若坐,若睡若覺,常觀此身唯苦無樂深生厭離。縱使妻房不能頓斷,漸漸生厭作七種不淨觀。一者觀此淫欲身從貪愛煩惱生,即是種子不淨。二者父母交會之時赤白和合,即是受生不淨。叁者母胎中在生藏下居熟藏上,即是住處不淨。四者在母胎時唯食母血,即是食啖不淨。五者日月滿足頭向産門,膿血俱出臭穢狼藉,即是初生不淨。六者薄皮覆土,其內膿血遍一切處,即是舉體不淨。七者乃至死後胮脹爛壞,骨肉縱橫狐狼食啖,即是究竟不淨。
自身既爾他身亦然,所愛境界男女身等,深生厭離常觀不淨。若能如此觀身不淨之者,淫欲煩惱漸漸減少。又作十想等觀,廣如經說。
又發願,願我永離叁界,雜食臭穢膿血不淨,耽荒五欲男女等身,願得淨土法性生身。此謂厭離行。
二明欣願行者,複有二種,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,二者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。
明往生意者,所以求生淨土,爲欲救拔一切衆生苦故。即自思忖,我今無力,若在惡世煩惱境強,自爲業縛淪溺叁途動經劫數,如此輪轉無始已來未曾休息,何時能得救苦衆生?
爲此求生淨土親近諸佛,若證無生忍,方能於惡世中救苦衆生。故往生論雲:“言發菩提心者,正是願作佛心。願作佛心者,則是度衆生心。度衆生心者,則是攝衆生生佛國心。”
又願生淨土須具二行,一者必須遠離叁種障菩提門法。二者須得叁種順菩提門法。何者爲叁種障菩提法?一者依智慧門,不求自樂,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。二者依慈悲門,拔一切衆生苦,遠離無安衆生心故。叁者依方便門,當憐愍一切衆生欲與其樂,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。
若能遠叁種菩提障,則得叁種順菩提法。
一者無染清淨心,不爲自身求諸樂故。菩提是無染清淨處,若爲自身求樂,即染身心障菩提門,是故無染清淨心,是順菩提門。
二者安清淨心,爲拔衆生苦故。菩提心是安隱一切衆生清淨處,若不作心拔一切衆生,令離生死苦,即違菩提門。是故安清淨心,是順菩提門。
叁者樂清淨心,欲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涅槃故。菩提涅槃是畢竟常樂處,若不作心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樂,即遮菩提門。
此菩提因何而得?要因生淨土常不離佛,得無生忍已,於生死國中救苦衆生。悲智內融、定而常用、自在無礙,即菩提心。此是願生之意。
二、明欣心願求者,希心起想緣彌陀佛,若法身若報身等。金色光明八萬四千相,一一相中八萬四千好,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,常照法界攝取念佛衆生。又觀彼淨土七寶莊嚴妙樂等,備如無量壽經十六觀等。常行念佛叁昧,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,悉已回施一切衆生,同生彼國,決定得生。此謂欣願門也。
【譯】
第十疑 如何修行疑
問:要生西方極樂世界,但不知道該怎麼修,才能得種往生之因,而得往生之果報?我們這些凡夫俗人都有妻室,不知未斷淫欲,是否也可以往生?
答:決心往生西方的人,只要修兩種行,就一定能往生彼國。一種是厭離行,一種是欣願行。
厭離行是說,凡夫從無始以來,就被五欲境界所纏縛住,因此在五道裏面輪回,受種種的苦。如果心裏不厭惡此五欲,不想離開此五欲的話,想要脫離叁界實在是遙遙無期的。所以我們要經常觀想,觀看我們這個充滿了膿血屎尿,含藏了一切惡臭汙穢的臭皮囊。
《涅槃經》說:“這個身體好比是一座城堡,裏面住著愚蠢而吃人的羅刹,有智慧的人誰會喜歡這樣的身體呢?”經上又說:“這個身體聚集了所有的苦惱及一切的汙垢,就像被繩子捆綁著的一塊會腐爛的肉,根本沒有什麼好處。就是諸天的身體,也是一樣的。”
修行的人不管是動是靜,不管是醒著或睡時,都要經常觀想這個身體只有苦沒有樂,對它深生厭離之心。縱使夫妻間的事,不能一下子就斷掉,也要漸漸産生討厭的心態,淫欲心重的要修七種不淨觀:
一、觀想我們這個淫欲的身體,是從父母貪愛淫欲的念頭而來的,這是最初的種子不清淨。
二、父母由於淫念起而行淫,行淫時父精母血結合,我們的神識就進入精子與卵子的結合體中,這就叫做受生不清淨。
叁、胎兒在母親的子宮裏,居於五髒六腑之內,這就叫做居住之處不清淨。
四、胎兒在母腹中,食的是母親的血,這就叫做飲食不清淨。
五、在母胎內期滿之後,胎兒要出生時,自然頭部轉向産門。出生時刻,膿血一起流出來,又臭又髒,滿地狼藉,這就叫做初生時不清淨。
六、出生之後,日日長大,全身被一層薄皮包裹住,皮內到處是膿血,這就叫做全身不清淨。
七、死後,屍體腫脹腐爛敗壞,被狐狸野狼吃得骨肉縱橫,這就叫做到了最後都還是究竟不清淨。
我們自己的身體如此,別人的身體也同樣。因此我們對于內心貪愛的男女肉身等外貌,要深深生起厭離之心,常常觀想它是汙穢的。如果能這樣觀身不淨的話,淫欲就會日漸減少。
此時還可以再作十種觀想,經典上都有詳細的說明,這裏就不多講了。
此外還要發願,願自己能夠永遠離開這個在叁界中,充滿膿血汙穢、沈迷淫欲及五欲的雜食之肉身,願自己能夠得到淨土的法性生身。
以上就是所講的修厭離行。
其次要講欣願行。修欣願行有二個步驟,第一,要先明白爲何要求往生。第二,要觀淨土的美好莊嚴,心裏很喜歡想要去。
先講求生淨土的意義,我們求往生淨土,是爲了要救拔一切痛苦的衆生。我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。如果我在濁惡的世間,周遭環境太惡劣,說不定我還會被宿世的惡業所束縛,而墮落叁惡道,求出無期。如此輪轉于六道生死之中,無始劫已來,未曾有一時的暫停休息,這樣下去自己也難救,救度受苦之衆生要到何時呢?
爲此我們應該求生淨土,到那裏可以親近諸佛聖人,等證到了無生忍,我們就有能力到濁惡世中拯救苦難的衆生了。所以《往生論》裏說:
“所講發菩提心就是發願成佛之心,發願成佛的心就是發心度脫衆生免受災難之心,而度衆生的心就是攝受衆生往生佛國的心。”
發願生淨土要具備二種修行:第一,必須首先遠離叁種障礙菩提門之法。第二,必須得到叁種隨順于菩提門之法。這樣才能獲得清淨的菩提心。
首先我們講要遠離那叁種心:一者、依于智慧門,不追求自我的安樂,而遠離了我心中貪著自身之煩惱。二者、依于慈悲門,救拔一切衆生的苦難,而遠離了不想安樂衆生的煩惱心。叁者、依于方便善巧之門,應當憐憫一切的衆生,希望給予其安樂,因而遠離了恭敬供養自我身心之煩惱。若是能遠離上面所說的叁種自利心的話,自然就能生出叁種清淨的利他心,那就是:
一、無染清淨心,能夠不爲自己求各種快樂。菩提是無染汙的清淨之所,如果爲自己求快樂的話,就染汙了身心,就障礙了菩提門。
二、安清淨心,就是能夠爲衆生拔除痛苦。菩提心就是能讓衆生獲得安穩無憂的心。如果不發心拔除一切衆生的痛苦,讓他們得以脫離生死的束縛,那就違背了菩提門。
叁、樂清淨心,就是要讓一切衆生獲得大菩提涅槃的心。菩提涅槃是最究竟之處,能夠獲得永遠的快樂。如果不發心讓一切衆生獲得畢竟的常樂,那就遮障了菩提之路。
那麼這種菩提心要如何才能獲得呢?要生到淨土,經常不離諸佛,待證得無生忍後,再到有生死濁惡的國土之中,去救度苦惱衆生,這時才能獲得。菩提心是慈悲與智慧的互相融合,雖在一心禅定之中而常以妙用利益衆生,圓融自在無有障礙。此即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意義。
接下來談如何修行以得到往生?那就要修觀想法。首先要觀想阿彌陀佛,觀佛的法身、報身等,觀佛身金色光明中的八萬四千種相狀,每一種相狀中的八萬四千種妙好,每一種妙好又有八萬四千種光明,而這些光明一直在攝取念佛的衆生。又觀淨土的七寶莊嚴及種種的殊勝妙樂,這些觀法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,全都講得很清楚。此外,平常還要常常修念佛叁昧,還要修布施持戒等一切的善行,同時把這些善行,通通回向施給一切衆生,同生極樂國。如果能夠這樣去修,絕對可以往生。以上所說,就是所謂的欣願門。
【講】
第十個疑問:如何修行疑
第十個疑問解答應怎麼修才能往生西方。凡夫俗子都有妻室,不知未斷淫欲,是否也可以往生?大師回答:決心往生西方的人,只要修厭離行和欣願行,就一定能往生彼國。究竟怎樣修呢?我們看征問:
征問
【今欲決定求生西方,未知作何行業,以何爲種子,得生彼國?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,未知不斷淫欲,得生彼否?】
我們許多同修都一樣,在聽了…
《《淨土十疑論》淺講 第十疑 如何修行疑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