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用的方法要對。就是我們與阿彌陀佛感應的方法要對,而其中重要的就是厭離行。這就是說,我們應該要先破障,破除我們的心,跟阿彌陀佛功德之間的障礙。
再看第二段的明欣願行,這是講正修:
【二明欣願行者,複有二種:一者、先明求往生之意;二者、觀彼淨土莊嚴等事,欣心願求。】
淨土的正行有二個:一個是講到往生之意,就是講求往生的願力,我們的目標在哪裏,這就是發願的問題。第二個是念佛的方法,觀彼淨土莊嚴等事,這個地方是因爲早期的念佛,你看智者大師、慧遠大師都是觀想念佛的,所以講觀想極樂世界的莊嚴等事。
前面是講念佛的目標,後面是講到念佛的方法。我們先看目標,這個地方也可分二段:第一段是發明正義,第二段是引經證明。我們先看第一段:
【明往生意者:所以求生淨土,爲欲救拔一切衆生苦故。即自思忖,我今無力,若在惡世,煩惱境強,自爲業縛,淪溺叁途,動經劫數。如此輪轉,無始已來,未曾休息,何時能得救苦衆生?爲此求生淨土,親近諸佛,若證無生忍,方能于惡世中,救苦衆生。】
這個地方講到往生的心態問題,往生的心態是很重要的,它是能不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關鍵。所講心態又分二段:第一個先作一個總標。爲什麼要求生淨土呢?爲的是欲救拔一切衆生之苦,這個很重要。念佛的心要跟大悲心相應,諸佛的心是大悲心,如果我們的心是自私的心,那就沒有辦法感應了。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,我們每一次回向的時候,雖然願生西方淨土中,到最後一定是要回入娑婆度有情。
同修們要知道,我們離開娑婆世界,也就是淨土法門所講的厭離娑婆,是暫時的離開娑婆世界,是爲了救拔一切衆生而暫時離開。再往下看就知道。
我們自己想一下,我是想發大悲心,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嚴重的問題:“我今無力”,我沒有足夠的戒定慧聖道力來加持自己,我也沒有方便力來救度衆生。沒有自利利他的功德力,我們就算有這個大悲心,但在這個五濁惡世當中,所面對的衆生,都是煩惱很剛強的衆生。我們自己煩惱粗重,衆生的煩惱也粗重,結果是都墮落。于是又淪溺叁途動經劫數,如此生生世世的輪轉,惡性循環未曾休息。這就是我們自己不會遊泳,而要去救度那些也不會遊泳的人,其結果當然二個人都會沈下去。那怎麼辦呢?爲此,我們要遠離這個幹擾太重的五濁惡世,先到西方淨土去,暫時的去親近阿彌陀佛,親近十方諸佛,去聽聞正法,成就無生法忍的船,再回到生死大海中,就能夠自在地救度一切衆生。
這樣的大悲心,就是要暫時離開苦難衆生的想法,有沒有經典根據呢?以下智者大師用《往生論》來引證:
【故《往生論》雲:言發菩提心者,正是願作佛心。願作佛心者,則是度衆生心。度衆生心者,則是攝衆生生佛國心。】
這個地方,是淨土的菩提心之最重要的證明。天親菩薩說:什麼叫發菩提心呢?簡單的講就是願作佛心。願作佛心,就是說你不想再做一個生死凡夫了。不想再做生死凡夫,印光大師《文鈔》講得非常貼切,他說:一個修淨土的人,他心中的想法就是:即便來生做一個大國王,可以護持叁寶。做個大富長者有錢有勢,做一個大法師,有弟子好幾十萬、好幾百萬能夠成就大總持。以上這些都可以不要,我們現在想到的是願作佛,因爲上面說到的不管是國王也好、大富長者也好、大法師也好,都是一個生死凡夫,我不要。所以菩提心的本質,是你想要願作佛心,對那個聖道的渴望。願作佛心,就是度衆生心。我們爲什麼願作佛呢?重點就是有聖道的力量,才能夠救拔有情。而度衆生心,就是攝受衆生往生淨土的心,把大家都度到淨土去,這是最圓滿的做法。
這個菩提心簡單的講,就是救拔衆生的心,但是做法上有二種:一種是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流轉,這個不容易,是悲增上。第二種是先暫時離開到淨土去,然後再回入娑婆。這個菩薩暫時離開娑婆世界,他也是菩提心的一種,同修們可以把《往生論》讀一讀,就知道暫時離開娑婆的衆生,是不會傷害到菩提心的。故在這裏我們要明白,就是修淨土的人,念佛的動機,是爲了利益有情而求生淨土,這很重一要。這段講的是發願。
【又願生淨土須具二行,一者必須遠離叁種障菩提門法。二者須得叁種順菩提門法。何者爲遠離叁種障菩提法?一者依智慧門,不求自樂,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。二者依慈悲門,拔一切衆生苦,遠離無安衆生心故。叁者依方便門,當憐愍一切衆生欲與其樂,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。】
求生西方淨土必須具備的兩種修行是:第一、要遠離障礙,若是會障礙修菩提行的,我們要趕緊遠離,主要的障礙有叁個方面。第二、就是順菩提門的方法,我們可以順著菩提門一路走去,直到成佛。
我們要遠離哪叁個障礙菩提的法呢?
第一,要遠離貪念。依照智慧門,用智慧不求自樂,遠離我們貪著自己的心,要爲衆生想。
第二,要遠離害心。我們要依慈悲門,拔一切衆生的苦,使衆生遠離不安穩和恐懼的心。
第叁,依方便門,方便就是說要想盡辦法憐愍衆生,好好地說法救度他們,給予一切衆生快樂,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。
【若能遠叁種菩提障,則得叁種順菩提法:一者無染清淨心,不爲自身求諸樂故。菩提是無染清淨處,若爲自身求樂,即染身心障菩提門,是故無染清淨心,是順菩提門。】
一者無染清淨心,無汙染就是不爲名、不爲利、不爲財、不爲色,不爲自身祈求諸般快樂故。因爲無上菩提乃是無染的清淨之處,若是爲了自身求安樂,即染汙了身心而障礙了菩提之門,是故無染的清淨心,是隨順于菩提法之門。
【二者安清淨心,爲拔衆生苦故。菩提心是安隱一切衆生清淨處,若不作心拔一切衆生,令離生死苦,即違菩提門。是故安清淨心,是順菩提門。】
二者安清淨心,爲了拔除衆生苦難的緣故。無上菩提心乃是安隱一切衆生的清淨處,若是不作願發心救拔一切衆生,令其遠離生死之苦,即是違背菩提之門,是故安樂衆生的清淨心,即是順菩提門。
有些人非但不安清淨心,甚至壞衆生的清淨心。古人的參訪是在經教通達、不會迷惑之後,所以他出去參訪時不會顛倒,不會走錯路。而現代人的“參訪”是不懂跑去問別人,結果得到的是一人一種知見,參到最後就亂了!現代人的參訪與古人的參訪不同,古人的參訪叫做印證,印證自己的心地功夫,是不是真正開悟了,這才叫做參。我已經證悟到相當的功夫,我出去雲遊,求證我的觀念是不是正確,那才叫做參。現在人不是叫做參,他是遇到每個人就問,問得太多反而昏頭轉向,枉費他原來的修行,出去不久就全退轉了。所以說我們要安清淨心,就是安穩住衆生的清淨心,要記得啊!
【叁者樂清淨心,欲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涅槃故。菩提涅槃是畢竟常樂處,若不作心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樂,即遮菩提門。】
樂清淨心,不能讀作lè清淨心,要讀作yào清淨心。就是歡喜得到清淨心的人,欲令一切衆生得到大菩提、大覺悟。涅槃,就是不生不滅。遮,就是障、止的意思。樂,以爲歡喜的意思。障菩提門,那麼你的菩提門,覺悟就停止了。
叁者樂清淨心,欲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涅槃故。菩提涅槃是畢竟恒常安樂之處,若不作願發心欲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樂,即是遮障了菩提門。
【此菩提因何而得?要因生淨土常不離佛,得無生忍已,于生死國中救苦衆生。悲智內融、定而常用、自在無礙即菩提心。此是願生之意。】
此無上菩提是怎樣得到的呢?這就要求願往生淨土,常常不離于佛,待得到無生忍之後,才能于生死濁惡的國土之中,救度苦難的衆生。大悲與智慧在內心中圓融具足,雖在一心禅定之中而常有利益衆生的妙用,圓融自在無有障礙,此即是菩提心,亦即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真正意義。
這以下講修行:
【二明欣心願求者:希心起想,緣彌陀佛,若法身、若報身等,金色光明,八萬四千相,一一相中八萬四千好,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,常照法界,攝取念佛衆生。】
這個地方講到正行,正行當中先講觀想正報。前面講到心理的准備,厭離叁界的色身,好樂淨土的法性生身;第二個,你要生起一個度衆生的心,而求生淨土。這以下講到正行。你這個時候要怎麼緣呢?要緣阿彌陀佛的功德。阿彌陀佛的功德怎麼緣呢?或者緣法身,我們講實相念佛,你思惟阿彌陀佛的心是我空、法空的,我的心也是我空、法空的,所以自他不二,這是緣法身、是實相念佛。能念所念性空寂,這個就是思惟法身,報身,前面是理觀,這個等是應化身,這二個都是事相上的觀察,觀想阿彌陀佛無量光、無量壽;或者是觀察應化身,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。總而言之,觀察色身的二個重點:第一金色,第二光明。所以觀想念佛,第一是佛的身相,第二是身相所釋放出來的光明。比如說八萬四千相,這相有種種的好,重點就是觀相好,一定要有光明相出來。
上文是講觀想阿彌陀佛的正報莊嚴,我們再看依報:
【又觀彼淨土,七寶莊嚴妙樂等,備如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經》十六觀等。常行念佛叁昧。】
這段講觀想依報莊嚴。正報觀察以後,觀察依報,觀察極樂淨土。經典上說:生處的莊嚴,有七寶池、八功德水,或者住處宮殿的莊嚴,經典上講得很多。接著講常行念佛叁昧,早期的念佛是定心念佛,這個標准對于我們來說是高了一些。剛才講的是正行,就是觀想極樂世界正報、依報的莊嚴。
以下講助行:
【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,悉已回施一切衆生,同生彼國,決定得生。此謂欣願門也。】
前面是直接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。這個地方是透過回向,間接的感應道交。修行布施、持戒的善法,這可當做佛號的輔助。蕅益大師作譬喻說:念佛如果是一艘順風的船,你的布施、持戒就是船上的槳。你這艘順風的船已經很快了,再加上這個槳的推動,就跑得更快了。布施、持戒當然不是淨土的正行,但是經過回向之後,它也可變成一種感應的力量,這個就是欣願門。
好,我們《淨土十疑論》就講到這個地方,阿彌陀佛!
《《淨土十疑論》淺講 第十疑 如何修行疑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