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用的方法要对。就是我们与阿弥陀佛感应的方法要对,而其中重要的就是厌离行。这就是说,我们应该要先破障,破除我们的心,跟阿弥陀佛功德之间的障碍。
再看第二段的明欣愿行,这是讲正修:
【二明欣愿行者,复有二种:一者、先明求往生之意;二者、观彼净土庄严等事,欣心愿求。】
净土的正行有二个:一个是讲到往生之意,就是讲求往生的愿力,我们的目标在哪里,这就是发愿的问题。第二个是念佛的方法,观彼净土庄严等事,这个地方是因为早期的念佛,你看智者大师、慧远大师都是观想念佛的,所以讲观想极乐世界的庄严等事。
前面是讲念佛的目标,后面是讲到念佛的方法。我们先看目标,这个地方也可分二段:第一段是发明正义,第二段是引经证明。我们先看第一段:
【明往生意者:所以求生净土,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。即自思忖,我今无力,若在恶世,烦恼境强,自为业缚,沦溺三途,动经劫数。如此轮转,无始已来,未曾休息,何时能得救苦众生?为此求生净土,亲近诸佛,若证无生忍,方能于恶世中,救苦众生。】
这个地方讲到往生的心态问题,往生的心态是很重要的,它是能不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关键。所讲心态又分二段:第一个先作一个总标。为什么要求生净土呢?为的是欲救拔一切众生之苦,这个很重要。念佛的心要跟大悲心相应,诸佛的心是大悲心,如果我们的心是自私的心,那就没有办法感应了。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,我们每一次回向的时候,虽然愿生西方净土中,到最后一定是要回入娑婆度有情。
同修们要知道,我们离开娑婆世界,也就是净土法门所讲的厌离娑婆,是暂时的离开娑婆世界,是为了救拔一切众生而暂时离开。再往下看就知道。
我们自己想一下,我是想发大悲心,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严重的问题:“我今无力”,我没有足够的戒定慧圣道力来加持自己,我也没有方便力来救度众生。没有自利利他的功德力,我们就算有这个大悲心,但在这个五浊恶世当中,所面对的众生,都是烦恼很刚强的众生。我们自己烦恼粗重,众生的烦恼也粗重,结果是都堕落。于是又沦溺三途动经劫数,如此生生世世的轮转,恶性循环未曾休息。这就是我们自己不会游泳,而要去救度那些也不会游泳的人,其结果当然二个人都会沉下去。那怎么办呢?为此,我们要远离这个干扰太重的五浊恶世,先到西方净土去,暂时的去亲近阿弥陀佛,亲近十方诸佛,去听闻正法,成就无生法忍的船,再回到生死大海中,就能够自在地救度一切众生。
这样的大悲心,就是要暂时离开苦难众生的想法,有没有经典根据呢?以下智者大师用《往生论》来引证:
【故《往生论》云:言发菩提心者,正是愿作佛心。愿作佛心者,则是度众生心。度众生心者,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。】
这个地方,是净土的菩提心之最重要的证明。天亲菩萨说:什么叫发菩提心呢?简单的讲就是愿作佛心。愿作佛心,就是说你不想再做一个生死凡夫了。不想再做生死凡夫,印光大师《文钞》讲得非常贴切,他说:一个修净土的人,他心中的想法就是:即便来生做一个大国王,可以护持三宝。做个大富长者有钱有势,做一个大法师,有弟子好几十万、好几百万能够成就大总持。以上这些都可以不要,我们现在想到的是愿作佛,因为上面说到的不管是国王也好、大富长者也好、大法师也好,都是一个生死凡夫,我不要。所以菩提心的本质,是你想要愿作佛心,对那个圣道的渴望。愿作佛心,就是度众生心。我们为什么愿作佛呢?重点就是有圣道的力量,才能够救拔有情。而度众生心,就是摄受众生往生净土的心,把大家都度到净土去,这是最圆满的做法。
这个菩提心简单的讲,就是救拔众生的心,但是做法上有二种:一种是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流转,这个不容易,是悲增上。第二种是先暂时离开到净土去,然后再回入娑婆。这个菩萨暂时离开娑婆世界,他也是菩提心的一种,同修们可以把《往生论》读一读,就知道暂时离开娑婆的众生,是不会伤害到菩提心的。故在这里我们要明白,就是修净土的人,念佛的动机,是为了利益有情而求生净土,这很重一要。这段讲的是发愿。
【又愿生净土须具二行,一者必须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。二者须得三种顺菩提门法。何者为远离三种障菩提法?一者依智慧门,不求自乐,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。二者依慈悲门,拔一切众生苦,远离无安众生心故。三者依方便门,当怜愍一切众生欲与其乐,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。】
求生西方净土必须具备的两种修行是:第一、要远离障碍,若是会障碍修菩提行的,我们要赶紧远离,主要的障碍有三个方面。第二、就是顺菩提门的方法,我们可以顺着菩提门一路走去,直到成佛。
我们要远离哪三个障碍菩提的法呢?
第一,要远离贪念。依照智慧门,用智慧不求自乐,远离我们贪着自己的心,要为众生想。
第二,要远离害心。我们要依慈悲门,拔一切众生的苦,使众生远离不安稳和恐惧的心。
第三,依方便门,方便就是说要想尽办法怜愍众生,好好地说法救度他们,给予一切众生快乐,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。
【若能远三种菩提障,则得三种顺菩提法:一者无染清净心,不为自身求诸乐故。菩提是无染清净处,若为自身求乐,即染身心障菩提门,是故无染清净心,是顺菩提门。】
一者无染清净心,无污染就是不为名、不为利、不为财、不为色,不为自身祈求诸般快乐故。因为无上菩提乃是无染的清净之处,若是为了自身求安乐,即染污了身心而障碍了菩提之门,是故无染的清净心,是随顺于菩提法之门。
【二者安清净心,为拔众生苦故。菩提心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,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,令离生死苦,即违菩提门。是故安清净心,是顺菩提门。】
二者安清净心,为了拔除众生苦难的缘故。无上菩提心乃是安隐一切众生的清净处,若是不作愿发心救拔一切众生,令其远离生死之苦,即是违背菩提之门,是故安乐众生的清净心,即是顺菩提门。
有些人非但不安清净心,甚至坏众生的清净心。古人的参访是在经教通达、不会迷惑之后,所以他出去参访时不会颠倒,不会走错路。而现代人的“参访”是不懂跑去问别人,结果得到的是一人一种知见,参到最后就乱了!现代人的参访与古人的参访不同,古人的参访叫做印证,印证自己的心地功夫,是不是真正开悟了,这才叫做参。我已经证悟到相当的功夫,我出去云游,求证我的观念是不是正确,那才叫做参。现在人不是叫做参,他是遇到每个人就问,问得太多反而昏头转向,枉费他原来的修行,出去不久就全退转了。所以说我们要安清净心,就是安稳住众生的清净心,要记得啊!
【三者乐清净心,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涅槃故。菩提涅槃是毕竟常乐处,若不作心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,即遮菩提门。】
乐清净心,不能读作lè清净心,要读作yào清净心。就是欢喜得到清净心的人,欲令一切众生得到大菩提、大觉悟。涅槃,就是不生不灭。遮,就是障、止的意思。乐,以为欢喜的意思。障菩提门,那么你的菩提门,觉悟就停止了。
三者乐清净心,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涅槃故。菩提涅槃是毕竟恒常安乐之处,若不作愿发心欲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,即是遮障了菩提门。
【此菩提因何而得?要因生净土常不离佛,得无生忍已,于生死国中救苦众生。悲智内融、定而常用、自在无碍即菩提心。此是愿生之意。】
此无上菩提是怎样得到的呢?这就要求愿往生净土,常常不离于佛,待得到无生忍之后,才能于生死浊恶的国土之中,救度苦难的众生。大悲与智慧在内心中圆融具足,虽在一心禅定之中而常有利益众生的妙用,圆融自在无有障碍,此即是菩提心,亦即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真正意义。
这以下讲修行:
【二明欣心愿求者:希心起想,缘弥陀佛,若法身、若报身等,金色光明,八万四千相,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,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,常照法界,摄取念佛众生。】
这个地方讲到正行,正行当中先讲观想正报。前面讲到心理的准备,厌离三界的色身,好乐净土的法性生身;第二个,你要生起一个度众生的心,而求生净土。这以下讲到正行。你这个时候要怎么缘呢?要缘阿弥陀佛的功德。阿弥陀佛的功德怎么缘呢?或者缘法身,我们讲实相念佛,你思惟阿弥陀佛的心是我空、法空的,我的心也是我空、法空的,所以自他不二,这是缘法身、是实相念佛。能念所念性空寂,这个就是思惟法身,报身,前面是理观,这个等是应化身,这二个都是事相上的观察,观想阿弥陀佛无量光、无量寿;或者是观察应化身,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。总而言之,观察色身的二个重点:第一金色,第二光明。所以观想念佛,第一是佛的身相,第二是身相所释放出来的光明。比如说八万四千相,这相有种种的好,重点就是观相好,一定要有光明相出来。
上文是讲观想阿弥陀佛的正报庄严,我们再看依报:
【又观彼净土,七宝庄严妙乐等,备如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观经》十六观等。常行念佛三昧。】
这段讲观想依报庄严。正报观察以后,观察依报,观察极乐净土。经典上说:生处的庄严,有七宝池、八功德水,或者住处宫殿的庄严,经典上讲得很多。接着讲常行念佛三昧,早期的念佛是定心念佛,这个标准对于我们来说是高了一些。刚才讲的是正行,就是观想极乐世界正报、依报的庄严。
以下讲助行:
【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,悉已回施一切众生,同生彼国,决定得生。此谓欣愿门也。】
前面是直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。这个地方是透过回向,间接的感应道交。修行布施、持戒的善法,这可当做佛号的辅助。蕅益大师作譬喻说:念佛如果是一艘顺风的船,你的布施、持戒就是船上的桨。你这艘顺风的船已经很快了,再加上这个桨的推动,就跑得更快了。布施、持戒当然不是净土的正行,但是经过回向之后,它也可变成一种感应的力量,这个就是欣愿门。
好,我们《净土十疑论》就讲到这个地方,阿弥陀佛!
《《净土十疑论》浅讲 第十疑 如何修行疑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