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淨土十疑論》淺講 第十疑 如何修行疑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智者大師對上面九個疑問的解釋之後,現在都決心要求往生西方了。並認識到生淨土的目的是“爲菩提道,求生淨土。”,但不知在因地要作什麼行業?要有怎樣的因緣,才能夠啓動無量光、無量壽的功德?這是第一個問題,是修行的正行。第二個講破除遮障,我們不但要修正行,我們大都是在家學佛的凡夫,這種男女間的淫欲如果還沒有斷,是不是會構成障道的因緣?疑問裏包括正修與破障。這二個問題都非常重要,這是成功的關鍵。下面我們就來看智者大師是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的:

  釋疑

  【欲決定生西方者,具有二種行,定得生彼:一者、厭離行;二者、欣願行。】

  我們想要求生極樂世界,想要跟阿彌陀佛的無量光、無量壽感應道交,我們必須要做二件事情:第一是厭離行,這個就是破除障礙。第二是欣願行,這是講到成就的淨因。智者大師先講破障,就是要我們先破除障礙,障沒有破就沒有辦法啓動無量光、無量壽的。這個障礙到底是什麼呢?我們先看第一段:

  【言厭離行者:凡夫無始已來,爲五欲纏縛,輪回五道,備受衆苦,不起心厭離五欲,未有出期。】

  先說我們有很多人念佛,但是爲什麼一直沒有辦法啓動無量光、無量壽的問題。凡夫無始劫以來所造的罪業,還不是主要的問題,過去造了很多罪,若肯忏悔就好,這都不是問題。那麼問題在哪裏呢?在于對五欲的纏縛,就是說我們雖然念佛,但是心中對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還是深深的愛著,不肯舍離。這就會讓我們這一念心跟阿彌陀佛名號之間,築成一道非常堅固的牆壁。也就是說,我們因爲貪著五欲,所以輪回六道,備受衆苦。就是說叁界是痛苦的,每一個人都知道,但是爲什麼我們知道了,還是不斷的來受生呢?因爲在痛苦當中,我們認爲它還有一些快樂,因爲對這些快樂的執著太重了,所以我們甯可去承受這些痛苦,這就是生死的根源。所以身爲一個念佛人,假設不能厭離五欲的話,是沒有辦法出離的。

  這就指出了爲什麼我們很多人念佛,但很多人都失敗的主要原因。同樣一句佛號,在不同人的心態裏面運轉,産生的功德是不一樣的,因爲有人有障道的因緣,沒有厭離世間的五欲就是病根。

  以下講對治方法:第一先講修觀對治,第二再講發願遠離。我們先看第一段:

  【爲此常觀此身膿、血、屎、尿,一切惡露、不淨、臭穢。故《涅經》雲:如是身城,愚癡羅刹止住其中。誰有智者,當樂此身?又經雲:此身衆苦所集,一切皆不淨,扼縛癰瘡等,根本無義利。上至諸天身,皆亦如是。】

  首先我們要修觀。爲什麼要修觀呢?我們今天貪戀娑婆世界的五欲,只有一個原因,就是我們生起了顛倒。也就是我們貪戀娑婆的五欲,不是說娑婆世界的五欲,有真實的好處值得我們貪,而是我們沒有看到五欲的真相。對治貪欲不必從貪本身去治,人爲什麼起貪呢?一個人會起貪,前一個念一定是起顛倒,你只要把這個顛倒破掉就好。那顛倒怎麼破除呢?主要的是要認識貪欲的真相。

  智者大師有大智慧,他說:在對治五欲中,先要遠離色身,所有産生對五欲執著的,就是這個色身。那這個色身要怎麼遠離呢?我們應先觀察這個色身有內相的不淨,把這個皮肉剝開來以後,我們看到裏面除了膿、血、屎、尿,根本沒有幹淨的東西。即使是外表,也是九孔常流不淨,顔色是不淨的,味道也是臭穢的。所以,我們所貪愛的色身,它的本質是不淨的、是臭穢的,它不值得我們貪愛。我們之所以貪愛,是因爲我們過去的顛倒。

  以下大師引《涅槃經》來證明:“如是身城,愚癡羅刹止住其中。誰有智者,當樂此身?”身城是我們貪愛的色身,這個色身中有很多很多的煩惱羅刹鬼安住著。什麼叫做羅刹安住在色身呢?簡單的說,色身是造作罪業的根本。同修們可以回憶一下,我們過去爲什麼會造罪?就是因爲人人都有色身,所以才會造罪啊!因爲有這個色身,就必須去滿足色身的需要,就産生很多的貪求,所以才造罪。所以色身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負擔,它是能造罪的根本。其次,“此身衆苦所集,一切皆不淨,扼縛癰瘡等,根本無義利。上至諸天身,皆亦如是。”我們這個色身不但是造罪的根本,它又是一切痛苦的根本。同修們也可以回憶一下,每當我們有痛苦的時候,都是些什麼原因引起的呢?也是因爲有這個色身啊,要是沒有色身,那什麼來感覺這個痛苦呢?這個身體病了就頭痛、喉嚨痛、流鼻水、牙齒痛、耳朵痛、肚子痛、腹瀉,有許許多多的疾病,沒一樣好受的。所以這個色身叫做扼縛癰瘡,扼縛就是捆得死死的,綁得死死的,爲何說綁得死死的呢?內心有無量的煩惱先不說,比如牙齒一痛,就會痛得忘記了佛號。我們這個身體本來就是一個痛苦的毒瘡,但是我們還要把它抓住,你說這個是不是顛倒呢?天人雖然有許多福可以享受,但欲界天的色身,還是同我們人身一樣要敗壞的。

  《淨土聖賢錄》講到,羅允枚是一個在家居士,他長大後,先因爲多病而放棄事業,後又念佛歸心淨土,到七十多歲往生。他在往生前說:“七十年來拖著皮袋,今日撇下,何等自在”。你看一個開悟的人,他回顧他過去的生命,是拖著皮袋,就是這個色身對他産生負擔。所以我們一個修念佛法門的人,要有二個觀念:第一個,色身是造罪的根本。我們不喜歡造罪,但是你有色身就會造罪。我們不喜歡痛苦,但是你有色身一定會痛苦。所以我們要遠離造罪、我們要遠離痛苦,別無選擇,唯一的辦法就是遠離這個業報身。

  【行者若行若坐,若睡若覺,常觀此身,唯苦無樂,深生厭離。縱使妻房不能頓斷,漸漸生厭,作七種不淨觀:】

  修行淨土法門的人,不論在走路還是坐著,是睡著或是清醒時,都要常想到我們這個色身只有痛苦,沒有一絲快樂,要趕緊生出厭離之心。年輕的在家同修,縱使夫妻間的事不能立刻就斷絕,但也要漸漸生起厭離心,作下面所講的七種不淨觀,是很好的辦法:

  【一者觀此淫欲身從貪愛煩惱生,即是種子不淨。二者父母交會之時赤白和合,即是受生不淨。叁者母胎中在生藏下居熟藏上,即是住處不淨。四者在母胎時唯食母血,即是食不淨。五者日月滿足頭向産門,膿血俱出臭穢狼藉,即是初生不淨。六者薄皮覆上,其內膿血遍一切處,即是舉體不淨。七者乃至死後脹爛壞,骨肉縱橫狐狼食,即是究竟不淨。自身既爾他身亦然,所愛境界男女身等,深生厭離常觀不淨。若能如此觀身不淨之者,淫欲煩惱漸漸滅少。又作十想[8]等觀,廣如經說。】

   這一段同修們一看就懂,“十想觀”也是差不多。我在這裏就不再解釋了。

  當然,大乘佛法遠離色身不是斷滅,它一定要追求另外一個,我們看下一段:

  【又發願,願我永離叁界,雜食臭穢,膿血不淨,耽荒五欲,男女等身。願得淨土法性生身。此謂厭離行。】

  這個發願太重要了。我們都是念佛人,念佛首重信願,故經常要有一個願力,就是我們心中經常要有一個想法:我希望在未來的生命的當中,要永遠遠離這個叁界的業報身,這是一個雜食臭穢的色身、這是一個造業的色身、痛苦的色身。遠離這個色身之後怎麼辦呢?願得淨土法性生身,希望得到淨土彌陀本願功德所創造的法性生身。也只有這個願望,才能夠啓動無量光、無量壽的功德。

  《淨土聖賢錄》講到一個公案,在明朝末年,有一個居士叫做黃元孚,他出生在一個讀書的家族,他的祖父、父親都是讀書人,在朝庭中做一些小官。這個黃居士從小也讀一些聖賢之書,但是結婚以後身體一直不好,沒有辦法做官,因此就閑居在家。他得的是肺痨病,嚴重的時候還要吐血。他的小舅子是信佛的,有一次來看他時對他說:“姊夫啊,你被病痛折磨成這樣子,倒不如我帶你去參加我們的念佛會念佛,你心中有個歸依處就會好一點”。這個黃居士說:“也好吧,反正我現在生病,閑居在家,打妄想也是這樣過,我跟你去念佛好了”。他去念佛以後,就有些好轉。要是長時間沒有去念,就會再發作。就這樣斷斷續續、時好時壞。經過幾年以後,突然間有一次病發作得很厲害,吐了很多的血。這個時候他的小舅子又來看他,講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,使他産生很大的覺醒。他說:“姊夫啊,你有沒有想過你死亡以後要到哪裏去?”這件事情就刺激到黃居士,他說:我念佛的目的,是爲了要讓身體快些好起來,我繼續的過生活,我那有想到念佛要到哪裏去啊!這時候,他一回光返照:唉呀!我過去的念佛,沒有厭離色身,方法是錯誤的。我爲什麼念佛呢?我希望病趕快好起來,沒有修厭離行,把所有的功德都用在表面。這時候,他就真實的覺悟了。這個人很有善根,他就辭親出家了,出家以後很用功。他到蓮池大師住過的一個道場出家,出家以後還很用功的修行,臨終前的最後七天,斷絕一切外緣,七天不睡覺,爲臨終作最後的沖刺。念到最後,異香滿室,安然坐化,整個房間都是蓮花的香味,而且是坐著往生的。

  我們現在回顧一下黃居士的修行方向:他剛開始的念佛沒有厭離行,他剛開始是利用佛號把他的病痛消滅,恢複一個健康的身體而念佛,當然不能啓動無量光、無量壽。它本來是一個摩尼寶珠,結果這個摩尼寶珠對于他,只是轉成一粒糖果而已。後來他心態改變了,他知道治好色身的病不是重點,重要的是遠離色身,追求另外一個法性生身,這個時候他的心就真實的感應道交了,你看念到異香滿室、安詳坐化。我看那個傳記,他出家念佛也沒念多久。念佛不在時間的多少,但所…

《《淨土十疑論》淺講 第十疑 如何修行疑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