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入行论讲记》第十册 第十品 回向 第二百节课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那可以造一尊非常大的释迦牟尼佛像,令无数人礼拜供养,与佛结上善缘。若能如此,你获得人身也是有意义的。

  戊二、回向成为诸出世间意愿之因:

  菩萨愿如意,成办众生利!

  有情愿悉得,怙主慈护念!

  独觉声闻众,愿获涅槃乐!

  一般来讲,从一地到十地是真正的菩萨;发了菩提心而没有登地,甚至连资粮道也没有入的,是胜解行菩萨,或者叫初学菩萨。不论是什么样的菩萨,他们的意愿除了利益众生外,不会有“愿我升官发财、身体健康”等目标。所以,愿所有菩萨利益众生的事业圆满成功,不要有任何违缘。

  世间上有很多菩萨以各种形象饶益众生,有些正在讲经说法,有些化现为麻雀、孔雀等动物,包括有些人发心到学校去教书,或者在菩提学会中帮助众生、辅导佛法,或者通过电脑来弘扬佛法,这些人都是菩萨的化现。他们虽然暂时不具备普贤菩萨、文殊菩萨那样的无边智慧,但毕竟发了菩提心,以前所作所为全部为了自己,现在千方百计想帮助别人,这颗心即是菩萨的意愿。还有些人虽然没有学过佛,但灾难出现时,特别想伸手帮助别人,这也是利益众生的心。利益众生的心是最可贵的,但愿这些菩萨的利生事业都能圆满。

  然后,愿一切有情均蒙受诸佛菩萨的垂念和护持。假如没有上师三宝的加持,凡夫人依靠自己微薄的力量,不可能成就佛陀如海般的利他行。所以在修道过程中,不能离开十方诸佛、菩萨、护法神和上师的加被。很多人平时也说:“阿弥陀佛,请加持我!上师,请加持我!”其实这是很需要的。《三摩地王经》等有关经典中说了,任何人作意佛陀、观想佛陀,佛陀就会显现在他前面。

  我们忆念释迦牟尼佛,这个念头就是释迦牟尼佛,并不是有个佛金光闪闪地出现在前面。佛陀现前,不一定是在眼根面前,只要你心中有佛,佛陀就已经现前了。同样,假如你心中有上师,上师也会时时现前。有些大德的根本上师虽已圆寂,但他行住坐卧、白天晚上都在想上师,上师的面容就会经常显现,随时随地保护他、垂念他。倘若对佛陀也这样想,正在想的念头就是佛陀,应该这样来认识。

  按显宗的观点,观想佛的念头在我脑子里,而佛陀应该像演孙悟空一样,从遥远的地方“呜——”飞过来,在我的前面显示相好庄严。但依照密宗的修法,观想佛的心念就是佛陀,念佛号的声音也是佛陀。这方面,《大幻化网》中有很多教证和理证,但这些教言要保密,所以我在这里不公开。

  然后,愿所有声闻缘觉都获得涅槃的安乐。佛陀没有出世、声闻皆已灭尽,没有善知识的窍诀,自己依靠十二缘起而证悟的,就是缘觉,也叫辟支佛;依靠上师善知识的教导,通达人无我的境界,暂时获得寂灭的果位,就称为声闻。声闻入定一万劫之后,诚如《妙法莲华经》中所形容的,十方诸佛从心间发光令其出定,之后他们开始发菩提心,趋入大乘,最终获得大乘的涅槃。

  世间上有很多学小乘的行人,暂时来讲,小乘也是佛陀慈悲所设的一种修行道,佛陀在世时,舍利子为主的人都依之得到了小乘圣果。但这种果位并非究竟,因此我们要为他们回向,愿他们早日回小向大,趋入大乘而获得佛果,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。

  丁二、回向作者之自利:

  我未登地前,愿蒙文殊恩,

  常忆己宿命,出家恒为僧!

  这是作者寂天菩萨对自己的回向:在我尚未获得极喜地(一地菩萨)之前,祈愿蒙受文殊菩萨的恩德,恒常能回忆前世,获得宿命通,并且生生世世以出家相来利益众生。

  发愿生生世世都出家,这是非常有功德的。乔美仁波切讲过:“诸大菩萨在最后成佛时,也是以出家形象而示现的。”现在有些人对出家人不满,信口诽谤,认为在家比出家还殊胜,这种想法是不对的。虽然出家僧团中有个别人不如法,但这不能代表整个僧团,佛教历史上出家人的贡献最大,而且,诸多高僧大德也是以出家相来示现成就的。

  在这里,寂天菩萨谦虚地说自己是凡夫人,未得一地菩萨果位,但通过他的传记及高僧大德们的评价,我们完全明白他是登地菩萨,这是印藏大德公认的。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?原因就是提醒后学者:未得一地之前,千万不要生起傲慢心,觉得自己不用发愿了、不用出家了,什么都很随便。为了避免这种现象,寂天菩萨以谦虚的语气说,我没有得一地菩萨之前,愿蒙受本尊文殊菩萨的加持 ,恒常能回忆宿命,生生世世出家为僧。

  我们也应当效仿寂天菩萨,未得圣者果位之前,祈祷本尊形影不离地加持自己。否则,末法时代的违缘这么大、环境这么恶劣,我们就像一个迷失方向的孤儿,根本没办法找到方向,修行不可能圆满成功。因此,我们修行人不能离开本尊的呵护、加持。

  同时,愿我生生世世能回忆宿世。从有些传记也看得出来,很多大德都能回忆几百世,这种现象非常多,也是很重要的。如果你能记起自己前世是什么,后来又变成人,再变成牦牛……对轮回很容易产生出离心,对行持善法也不会忘失,很多方面都能增加信心。所以,诸佛菩萨的发愿文中,经常有能回忆前世这一条。

  不仅是我们佛教,世间上有些人也能回忆前世,而且不止是一世两世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莱恩·魏斯博士,有次为了解除一个女病人的痛苦,用催眠法给她治疗,结果没想到令她忆起了轮回中好多世,博士对此很感兴趣,后来专门研究轮回学说。这个病人在催眠状态下看到了自己的86次轮回,时间跨度有四五千年,地域跨度可以说是全球各地,有美国、德国、埃及、俄国、西班牙、日本等等。她说自己在地球上做了86次的人,但不管哪一世来到人间,都非常痛苦,没有什么快乐可言。

  她做过什么呢?在古老的石器时代,做过一个在岩洞里居住的野人;在古埃及时代,做过一个女奴;在西班牙殖民王朝,做过一个妓女……统统都是很悲惨的经历。(其实轮回真的很漫长,我有时候想:“现在有神通的人认定活佛,这个寺院的活佛非要呆在这个寺院,一世又一世地被认定。但实际上,他的转世不一定只在这个小小的圈子里,很可能在生死过程中,他这一辈子是东方人,下一辈子是西方人。”)她比较不错的一世是最近一次,她在二战时期当德国法西斯的一名飞行员,但后来也不幸被飞机轰炸给炸死了。

  佛教的高僧大德,比如无垢光尊者、达 那他、乔美仁波切,都可以回忆自己的很多世。而我们有些人只能记起昨前天,有些连昨天也记不清楚,但若有了宿命通,便可增加对佛法的信心,对轮回的出离心很容易生得起来。

  还有,我们应该发愿生生世世都出家,若有出家的机会,自己要生起欢喜心,有生之年不要想还俗。其实,世间最可贵的就是出家。《赞僧赋》中说:“夫世间最贵者,莫如舍俗出家。”顺治皇帝在《出家偈》中也说:“黄金白玉非为贵,唯有袈裟披最难。”黄金白玉只是一堆石头,生不带来、死不带去,对我们没有什么用处,但若一生以出家身份度过,这是轮回中最有意义的事情了。因此,我们恒时都应该发这样的愿。

  我也讲过法王的一个前世——根桑曲札仁波切,他在圆寂前,边拭擦钵盂,边念《普贤行愿品》的一个偈颂:“我为菩提修行时,一切趣中成宿命,常得出家修净戒,无垢无破无穿漏。”之后便安详涅槃了。以前上师如意宝去世界各地朝山拜佛,也经常念诵这个偈子。所以,我们在生生世世中,应该发愿一方面能回忆自己的前世,另一方面也要以出家身份利益众生。

  愿吾菲饮食,维生充体能!

  世世愿恒得,圆满寂静处!

  愿我成为清净的修行人,生活上知足少欲。贪欲大的人会特别苦恼,对住处要求也高,穿着也要有档次,饮食也要非常计较。但真正的修行人会一切随缘,只要保证最基本的温饱就可以了。

  甚至个别大成就者特意发愿,让自己坚持艰难的苦行。《开启修心门扉》中说,单巴桑吉有一个弟子名叫根噶,他在上师前祈求获得五种悉地:“愿我不要有好的住处,愿我不要有好的饮食…… ”然而现在很多人每时每刻发愿:“我一定要买很好的车子、很好的房子,但愿我发财!”天天都抱着佛像——“请早点赐予我黄金,早点让我发财!”其实这与大乘教义背道而驰。你财富非常多的话,苦恼也会水涨船高,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。因此,修行人应当仅以粗茶淡饭来补充体能、维持生命。

  看一看汉地的《高僧传》,许多大成就者都是住茅棚;翻开藏地大德们的传记,包括无垢光尊者、米拉日巴在内,也以菲薄的饮食维生。大成就者对生活没有特别要求,不像现在人一样,光是吃饱穿暖还不够,一定要有高档次的追求,否则,在人前面子无光。我听说很多同学稍微有点条件,一开口就是:“你买房子没有?买轿车没有?有没有什么存款?”缺乏修行境界的人,倘若软囊羞涩,就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,为了争面子,也要挖空心思地发财。

  我以前去我们寺院时,就跟他们说过:“修行人的房子能遮风避雨就可以了,千万不要想超过别人的房子。”很多人在不同的范围内,进行着不同的竞争,但这些竞争大多毫无实义。欲界众生没有吃的不行,没有喝的不行,但吃喝的东西能维持生命就够了,除此之外的互相攀比——“他买了三层楼,我一定要买四层”,真的没有任何必要。不但大城市有这种现象,我们山上有些修行人,也是最初在草皮房上比赛,然后在板皮房上比赛,现在又在水泥房上比赛。这样的比赛不是很好,有本事的话,你应该比信心、出离心、大悲心,看到底是谁更厉害。至于自己的生活条件,则应该像高僧大德那样,闲适恬淡就好,不要过分地希求。

  同时,愿我们生生世世住在寂静处,远离分别妄念的散乱、城市的愦闹。嘈杂喧闹的环境对修行必定有影响,毕竟我们是凡夫人,不可能不受外境的干扰。《札嘎山法》中有一个教证说:“三世诸佛所赞叹,为何不住寂静山?”我们修行人理应选择寂静山作为住处,虽然大城市里不一定有“寂静山”,但只要摆脱环境的束缚,把很多散乱的因尽量抛开,清净地过一个修行生活,也是非常有意义的。

  当然,假如你有机会前往寂静地,这个功德非常大。佛陀在《三摩地王经》中说:“若想到寂静地方去修行,向那个方向仅迈七步,其功德之大也胜过恒河沙劫中供养十方诸佛。”所以有些人来到学院后,虽然没有出成家,被家人追过来,硬塞在出租车里带走了,但这个功德不会空耗。因为你从家里来到学院,肯定不止迈了七步。

  了解哪些是功德、哪些是过失,这是非常有必要的。我们明白功过之间的差别后,对功德会不遗余力地追求,对过患会尽心尽力地遮止。人活在世上一定要明智,不要迷迷糊糊、懵懵懂懂,过一天算一天。现在很多人每天处于迷茫的状态中,生活没有方向,来世没有着落,不知道是被世间的美酒迷醉了,还是被无明愚痴蒙蔽了。我们作为修行人,千万不要变成这样,在短暂而难得的人生中,理当选择以行持佛法的方式度过!

  

  

  

《《入行论讲记》第十册 第十品 回向 第二百节课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