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十冊 第十品 回向 第二百節課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那可以造一尊非常大的釋迦牟尼佛像,令無數人禮拜供養,與佛結上善緣。若能如此,你獲得人身也是有意義的。

  戊二、回向成爲諸出世間意願之因:

  菩薩願如意,成辦衆生利!

  有情願悉得,怙主慈護念!

  獨覺聲聞衆,願獲涅槃樂!

  一般來講,從一地到十地是真正的菩薩;發了菩提心而沒有登地,甚至連資糧道也沒有入的,是勝解行菩薩,或者叫初學菩薩。不論是什麼樣的菩薩,他們的意願除了利益衆生外,不會有“願我升官發財、身體健康”等目標。所以,願所有菩薩利益衆生的事業圓滿成功,不要有任何違緣。

  世間上有很多菩薩以各種形象饒益衆生,有些正在講經說法,有些化現爲麻雀、孔雀等動物,包括有些人發心到學校去教書,或者在菩提學會中幫助衆生、輔導佛法,或者通過電腦來弘揚佛法,這些人都是菩薩的化現。他們雖然暫時不具備普賢菩薩、文殊菩薩那樣的無邊智慧,但畢竟發了菩提心,以前所作所爲全部爲了自己,現在千方百計想幫助別人,這顆心即是菩薩的意願。還有些人雖然沒有學過佛,但災難出現時,特別想伸手幫助別人,這也是利益衆生的心。利益衆生的心是最可貴的,但願這些菩薩的利生事業都能圓滿。

  然後,願一切有情均蒙受諸佛菩薩的垂念和護持。假如沒有上師叁寶的加持,凡夫人依靠自己微薄的力量,不可能成就佛陀如海般的利他行。所以在修道過程中,不能離開十方諸佛、菩薩、護法神和上師的加被。很多人平時也說:“阿彌陀佛,請加持我!上師,請加持我!”其實這是很需要的。《叁摩地王經》等有關經典中說了,任何人作意佛陀、觀想佛陀,佛陀就會顯現在他前面。

  我們憶念釋迦牟尼佛,這個念頭就是釋迦牟尼佛,並不是有個佛金光閃閃地出現在前面。佛陀現前,不一定是在眼根面前,只要你心中有佛,佛陀就已經現前了。同樣,假如你心中有上師,上師也會時時現前。有些大德的根本上師雖已圓寂,但他行住坐臥、白天晚上都在想上師,上師的面容就會經常顯現,隨時隨地保護他、垂念他。倘若對佛陀也這樣想,正在想的念頭就是佛陀,應該這樣來認識。

  按顯宗的觀點,觀想佛的念頭在我腦子裏,而佛陀應該像演孫悟空一樣,從遙遠的地方“嗚——”飛過來,在我的前面顯示相好莊嚴。但依照密宗的修法,觀想佛的心念就是佛陀,念佛號的聲音也是佛陀。這方面,《大幻化網》中有很多教證和理證,但這些教言要保密,所以我在這裏不公開。

  然後,願所有聲聞緣覺都獲得涅槃的安樂。佛陀沒有出世、聲聞皆已滅盡,沒有善知識的竅訣,自己依靠十二緣起而證悟的,就是緣覺,也叫辟支佛;依靠上師善知識的教導,通達人無我的境界,暫時獲得寂滅的果位,就稱爲聲聞。聲聞入定一萬劫之後,誠如《妙法蓮華經》中所形容的,十方諸佛從心間發光令其出定,之後他們開始發菩提心,趨入大乘,最終獲得大乘的涅槃。

  世間上有很多學小乘的行人,暫時來講,小乘也是佛陀慈悲所設的一種修行道,佛陀在世時,舍利子爲主的人都依之得到了小乘聖果。但這種果位並非究竟,因此我們要爲他們回向,願他們早日回小向大,趨入大乘而獲得佛果,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。

  丁二、回向作者之自利:

  我未登地前,願蒙文殊恩,

  常憶己宿命,出家恒爲僧!

  這是作者寂天菩薩對自己的回向:在我尚未獲得極喜地(一地菩薩)之前,祈願蒙受文殊菩薩的恩德,恒常能回憶前世,獲得宿命通,並且生生世世以出家相來利益衆生。

  發願生生世世都出家,這是非常有功德的。喬美仁波切講過:“諸大菩薩在最後成佛時,也是以出家形象而示現的。”現在有些人對出家人不滿,信口誹謗,認爲在家比出家還殊勝,這種想法是不對的。雖然出家僧團中有個別人不如法,但這不能代表整個僧團,佛教曆史上出家人的貢獻最大,而且,諸多高僧大德也是以出家相來示現成就的。

  在這裏,寂天菩薩謙虛地說自己是凡夫人,未得一地菩薩果位,但通過他的傳記及高僧大德們的評價,我們完全明白他是登地菩薩,這是印藏大德公認的。可他爲什麼要這樣說呢?原因就是提醒後學者:未得一地之前,千萬不要生起傲慢心,覺得自己不用發願了、不用出家了,什麼都很隨便。爲了避免這種現象,寂天菩薩以謙虛的語氣說,我沒有得一地菩薩之前,願蒙受本尊文殊菩薩的加持 ,恒常能回憶宿命,生生世世出家爲僧。

  我們也應當效仿寂天菩薩,未得聖者果位之前,祈禱本尊形影不離地加持自己。否則,末法時代的違緣這麼大、環境這麼惡劣,我們就像一個迷失方向的孤兒,根本沒辦法找到方向,修行不可能圓滿成功。因此,我們修行人不能離開本尊的呵護、加持。

  同時,願我生生世世能回憶宿世。從有些傳記也看得出來,很多大德都能回憶幾百世,這種現象非常多,也是很重要的。如果你能記起自己前世是什麼,後來又變成人,再變成牦牛……對輪回很容易産生出離心,對行持善法也不會忘失,很多方面都能增加信心。所以,諸佛菩薩的發願文中,經常有能回憶前世這一條。

  不僅是我們佛教,世間上有些人也能回憶前世,而且不止是一世兩世。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萊恩·魏斯博士,有次爲了解除一個女病人的痛苦,用催眠法給她治療,結果沒想到令她憶起了輪回中好多世,博士對此很感興趣,後來專門研究輪回學說。這個病人在催眠狀態下看到了自己的86次輪回,時間跨度有四五千年,地域跨度可以說是全球各地,有美國、德國、埃及、俄國、西班牙、日本等等。她說自己在地球上做了86次的人,但不管哪一世來到人間,都非常痛苦,沒有什麼快樂可言。

  她做過什麼呢?在古老的石器時代,做過一個在岩洞裏居住的野人;在古埃及時代,做過一個女奴;在西班牙殖民王朝,做過一個妓女……統統都是很悲慘的經曆。(其實輪回真的很漫長,我有時候想:“現在有神通的人認定活佛,這個寺院的活佛非要呆在這個寺院,一世又一世地被認定。但實際上,他的轉世不一定只在這個小小的圈子裏,很可能在生死過程中,他這一輩子是東方人,下一輩子是西方人。”)她比較不錯的一世是最近一次,她在二戰時期當德國法西斯的一名飛行員,但後來也不幸被飛機轟炸給炸死了。

  佛教的高僧大德,比如無垢光尊者、達 那他、喬美仁波切,都可以回憶自己的很多世。而我們有些人只能記起昨前天,有些連昨天也記不清楚,但若有了宿命通,便可增加對佛法的信心,對輪回的出離心很容易生得起來。

  還有,我們應該發願生生世世都出家,若有出家的機會,自己要生起歡喜心,有生之年不要想還俗。其實,世間最可貴的就是出家。《贊僧賦》中說:“夫世間最貴者,莫如舍俗出家。”順治皇帝在《出家偈》中也說:“黃金白玉非爲貴,唯有袈裟披最難。”黃金白玉只是一堆石頭,生不帶來、死不帶去,對我們沒有什麼用處,但若一生以出家身份度過,這是輪回中最有意義的事情了。因此,我們恒時都應該發這樣的願。

  我也講過法王的一個前世——根桑曲劄仁波切,他在圓寂前,邊拭擦缽盂,邊念《普賢行願品》的一個偈頌:“我爲菩提修行時,一切趣中成宿命,常得出家修淨戒,無垢無破無穿漏。”之後便安詳涅槃了。以前上師如意寶去世界各地朝山拜佛,也經常念誦這個偈子。所以,我們在生生世世中,應該發願一方面能回憶自己的前世,另一方面也要以出家身份利益衆生。

  願吾菲飲食,維生充體能!

  世世願恒得,圓滿寂靜處!

  願我成爲清淨的修行人,生活上知足少欲。貪欲大的人會特別苦惱,對住處要求也高,穿著也要有檔次,飲食也要非常計較。但真正的修行人會一切隨緣,只要保證最基本的溫飽就可以了。

  甚至個別大成就者特意發願,讓自己堅持艱難的苦行。《開啓修心門扉》中說,單巴桑吉有一個弟子名叫根噶,他在上師前祈求獲得五種悉地:“願我不要有好的住處,願我不要有好的飲食…… ”然而現在很多人每時每刻發願:“我一定要買很好的車子、很好的房子,但願我發財!”天天都抱著佛像——“請早點賜予我黃金,早點讓我發財!”其實這與大乘教義背道而馳。你財富非常多的話,苦惱也會水漲船高,與財富的增長成正比。因此,修行人應當僅以粗茶淡飯來補充體能、維持生命。

  看一看漢地的《高僧傳》,許多大成就者都是住茅棚;翻開藏地大德們的傳記,包括無垢光尊者、米拉日巴在內,也以菲薄的飲食維生。大成就者對生活沒有特別要求,不像現在人一樣,光是吃飽穿暖還不夠,一定要有高檔次的追求,否則,在人前面子無光。我聽說很多同學稍微有點條件,一開口就是:“你買房子沒有?買轎車沒有?有沒有什麼存款?”缺乏修行境界的人,倘若軟囊羞澀,就覺得在別人面前擡不起頭來,爲了爭面子,也要挖空心思地發財。

  我以前去我們寺院時,就跟他們說過:“修行人的房子能遮風避雨就可以了,千萬不要想超過別人的房子。”很多人在不同的範圍內,進行著不同的競爭,但這些競爭大多毫無實義。欲界衆生沒有吃的不行,沒有喝的不行,但吃喝的東西能維持生命就夠了,除此之外的互相攀比——“他買了叁層樓,我一定要買四層”,真的沒有任何必要。不但大城市有這種現象,我們山上有些修行人,也是最初在草皮房上比賽,然後在板皮房上比賽,現在又在水泥房上比賽。這樣的比賽不是很好,有本事的話,你應該比信心、出離心、大悲心,看到底是誰更厲害。至于自己的生活條件,則應該像高僧大德那樣,閑適恬淡就好,不要過分地希求。

  同時,願我們生生世世住在寂靜處,遠離分別妄念的散亂、城市的愦鬧。嘈雜喧鬧的環境對修行必定有影響,畢竟我們是凡夫人,不可能不受外境的幹擾。《劄嘎山法》中有一個教證說:“叁世諸佛所贊歎,爲何不住寂靜山?”我們修行人理應選擇寂靜山作爲住處,雖然大城市裏不一定有“寂靜山”,但只要擺脫環境的束縛,把很多散亂的因盡量抛開,清淨地過一個修行生活,也是非常有意義的。

  當然,假如你有機會前往寂靜地,這個功德非常大。佛陀在《叁摩地王經》中說:“若想到寂靜地方去修行,向那個方向僅邁七步,其功德之大也勝過恒河沙劫中供養十方諸佛。”所以有些人來到學院後,雖然沒有出成家,被家人追過來,硬塞在出租車裏帶走了,但這個功德不會空耗。因爲你從家裏來到學院,肯定不止邁了七步。

  了解哪些是功德、哪些是過失,這是非常有必要的。我們明白功過之間的差別後,對功德會不遺余力地追求,對過患會盡心盡力地遮止。人活在世上一定要明智,不要迷迷糊糊、懵懵懂懂,過一天算一天。現在很多人每天處于迷茫的狀態中,生活沒有方向,來世沒有著落,不知道是被世間的美酒迷醉了,還是被無明愚癡蒙蔽了。我們作爲修行人,千萬不要變成這樣,在短暫而難得的人生中,理當選擇以行持佛法的方式度過!

  

  

  
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十冊 第十品 回向 第二百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