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来的,这种道理的人。懒惰的人,是譬喻那不懂得这种道理的人。专心用功,是譬喻专心修一种法门的人。因为学佛法,最忌是这样也学学,那样也学学,心不专一,后来就一样也学不成功。所说的从小认真读书,一直到大学堂毕业,是譬喻从开头发心起,到成了大菩萨,还不算数,一定要成了佛,才算满足的人。讲到那个偷懒的人,是譬喻那只顾眼前的快乐,不顾后来要受苦报的那些人。喜欢各处游玩,是譬喻那贪财,贪色,贪名,贪利,造种种恶业的人。各种学问都不用功,是譬喻不肯照佛说的各种法门修行的人。把这两个人合拢来看,就可以明白佛同众生,所以不一样的缘故了。还有一层,世界上所说的聪明人,不过能够多转种种的乱念头,实在就是无明,并不是聪明,世界上所说的呆笨人,他们的坏念头倒是不多的,心思也不是乱得很的,修起来倒比聪明人容易些,所以呆笨倒也不能够说不是好处。从前佛的弟子里头,有一个名叫调达,就是世界上所说的很聪明的人。他就靠了聪明,学会了各种神通,造出种种的大恶业来,后来竟然落到阿鼻地狱里头去了。还有一个,叫周利槃陀伽,是很呆笨的人,后来倒成了罗汉。照这样看起来,聪明不一定是好处,呆笨也不一定是坏处了。现在世界上的人,修念佛法门的很多,但是依我看起来,倒还是那些愚夫愚妇,来得稳当,容易成功。因为他们的资质呆笨,学了一种念佛方法,就一心一意的念佛,不再想学旁的各种法门了。并且呆笨人的杂乱念头不多,所以心思倒专一,功夫就容易进步了。
那人道,你说这种灵性,是一切众生本来有的,那么应该一切众生,不消做得修行的功夫,就自己能够成佛了。为什么我们现在都不成佛,都没有佛的各种神通呢。若是那种灵性,一定要修了才发现的,那么实在是修来的了,并不是本来有的了。我道,你不要疑惑,我再说个譬喻你听,你就可以明白了。譬如有一面极大的古铜镜子,因为多年埋在垃圾里头,生了很厚的铜锈,并且种种的龌龊,积得也很厚。不但是没有光明,连那本来的铜,也看不出了。若是有一个人,晓得这面镜子,实在是有能够照东西的大用处的。就用种种方法,把那龌龊铜锈,揩磨得清清净净。那么所有的东西,就立刻都在那镜子里面,照出来了。你想这种照东西的用处,是那个镜子本来有的呢,还是从外面做进去的呢。镜子有这种照东西的用处,就譬如人本来有的灵性,后来被龌龊铜锈堆积满了。譬如人本来有的灵性,被无明蒙住了。所以照这个镜子的譬喻看起来,就可以晓得人的灵性,是本来有的了。照佛经上说,那佛性有三种的分别。一种叫做正因,是显出法身的功德来的。一种叫做了因,是显出般若的功德来的。一种叫做缘因,是显出解脱的功德来的。要这三种因都完全了,才可以使得本性里头,发现出那种种巧妙灵通的用处来。现在一切众生,只有那一种正因佛性,缺少那了因缘因两种佛性,所以不能够显出自己的本性来,得着那佛的各种神通。实在这了因缘因两种佛性,也并不是一切众生本来没有的,不过因为自己不明白,把这好好的佛性,用得不的当,就使得这了因佛性,埋没在那种种的烦恼里头。使得这缘因佛性,颠倒造出了种种的善业恶业来,就牵连到那正因佛性,也一齐转到轮回里头去了。这是因为不明白一切的境界,都是自己心里头造出来的缘故。所以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心造出来的那种种道理,实在是最要紧的。经里头虽然说正因佛性,是本性的功德,了因缘因两种佛性,是修行的功德。实在本性固然是自己的灵性,就是修行也是自己的灵性。倘使没有了这个灵性,怎么能够修得成呢。若是说本来没有这种灵性的,是修了才得着的,那么变了实在是有可以得着的法了,为什么佛说乃至无有少法可得呢。但是这个灵性,虽然不是修了才得着的,究竟也要修了种种真实的功德,才能够发现出来的。就像前边所说的那古铜镜子,若是不把那些龌龊铜锈去掉,怎么显得出他能够照东西的用处来呢。所以修的功夫,实在是万万少不得的。
那人道,一切众生,既然有同佛一样的灵性,为什么不能够立刻发现出来,一定要修了才显出来呢。你把那镜子上的龌龊铜锈,譬喻的什么呢。我道,这个是因为众生心里头,有了种种的迷惑。就是那见思惑,尘沙惑,无明惑,三种惑,把这个真心遮盖住了,所以不能够发现出来了。我先把三种惑,详细告诉你。见思惑分开来说,叫做见惑,思惑。见惑,就是那五种利使,同了五种钝使。为什么叫做使呢。使字,本来是差唤的意思。因为这十种迷惑,都是很有力量的,凡夫都会受他的差唤的,所以叫做十使。利使,是一种急性的烦恼。钝使,是一种慢性的烦恼。五种利使,一种是身见,一种是边见,一种是戒取,一种是见取,一种是邪见。五种钝使,一种是贪心,一种是瞋心,一种是痴心,一种是慢心,一种是疑心。这十种就是根本烦恼,叫做见思惑。那思惑,就是钝使里头的贪,瞋,痴,慢,疑,五种。不过见惑里头的五利使,比了思惑里头五钝使粗浅,并且都是偏在分别心,执著心上起的惑。一见到真理,这种见惑就会断的。所以证到了初果须陀洹,这见惑就断尽了。思惑里头的五钝使,来得细,并且迷得深,粘腻难断。所以要证了初果后,方才能够慢慢的断,等到断尽了,就证到了四果阿罗汉了。思惑若是没有断尽,那就跳不出这三界的,脱不了那分段生死的。直要到着了阿罗汉的果位,才能够把那见思惑断尽。若是照圆教里头菩萨的位次说起来,这阿罗汉果,就是那十信位里头第二信以上的菩萨了。那种见思惑,是能够障碍那一种真空的道理的。尘沙惑,是本来自己没有的。阿罗汉因为自己断了见思惑,有了真实的智慧,看见众生的习气,多得像空里头的灰尘,河里头的沙泥一样,就觉得教化众生是很繁难的。起了这一种迷惑,就叫做尘沙惑。尘沙惑,还有界内界外的两种分别。阿罗汉断了见思惑,那界内的尘沙惑,就也一同断了。但是那种界外的尘沙惑,却是只能够伏住,还不能够断去。圆教八信的菩萨,也还只能够断去界内的尘沙惑,要到了九信十信的地位,才能够断去界外的尘沙惑。那种尘沙惑,是能够障碍那一种妙有的道理的。进到了圆教初住的菩萨位,方才能够破一品的无明惑,证得一分的法身。进上一位,就多破一品的无明,多显出一分的法身来。破了四十一品的无明,就叫做等觉菩萨了。到了等觉菩萨的地位,还有一分微细的生死,没有了脱。要破去了一分根本的无明,才可以叫做妙觉,才能够把一分微细的生死,也了脱了,就成佛了。那种无明惑,是能够障碍最真实的道理的。你看照这上边所说的情形,众生的惑,这样的多,不要说成佛不容易,就是单讲了脱那分段的生死,跳出这三界的轮回,已经是难极的了。不能够跳出这个轮回,恐怕将来总不免有一世造了恶业,要落到恶道里头去,那是更加说不尽的苦了。所以只有认真念佛,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才可以不再造业,永远不受投胎的苦,并且一世就可以成佛。这个法门,实在是第一个最妙的法门了。那人道,我听你说的众生因为有了三种迷惑,所以不能够把那三种佛性显出来,我就想起一句话来了。我看见佛经里头说,苦,就是法身,烦恼,就是菩提,业就是解脱,这个怎么讲呢。我道,这就是显出一切众生的心性,同了佛是一样的道理。我来详细告诉你,这个苦字,就是四谛里头的苦谛。我们有了这个生老病死的身体,所以有种种的苦。若是晓得了这个身体,都是自己的心变现出来的,本来是空的,没有什么形相的。形相尚且没有,还有什么东西去受这个苦呢,所以苦也是空的假的。实在只有自己的真如实性,证得了自己的真如实性,就叫做证得法身。法身既然就是苦谛的真如实性,那么反过来讲,就可以说苦就是法身了。烦恼是心性的作用,菩提也是心性的作用。心性的作用,虽然不同,但是心性只有一个,没有两个的,所以体性实在还是相同的。虽然说体性是相同的,但是作用倘然不同,念头就有着在境界上,或不着在境界上的分别了。念头着在境界上,真性就被妄心遮盖住了。真性被妄心遮盖住了,真性就不清净了。真性不清净,菩提就成了烦恼了。念头不着在境界上,不动一些些妄心,那就完全只有这个清净的真性了。既然完全只有这个清净的真性,那里还有什么叫做烦恼呢。那还不是菩提,是什么呢,所以说烦恼就是菩提。业就是解脱的道理,也是这样的。一切的法,本来全是佛法。着了相,就是造业。不着相,就是解脱。明明是一样的一件事情,凡人做了,就成了造业,佛菩萨做了,就成了解脱。可见得造业同解脱,实在并不是两件事情,只是着相同不着相的分别罢了,所以说业就是解脱。要晓得苦同法身,都是正因佛性。烦恼同菩提,都是了因佛性。业同解脱,都是缘因佛性。迷惑了道理,就把法身变做了苦谛,菩提变做了烦恼,解脱变做造业了。觉悟了道理,那么苦谛就变做法身,烦恼就变做菩提,造业就变做解脱了。理性虽然说是相同的,修法究竟有迷悟两种的不同。
修行的人,第一先要明白一切的法,完全是自己的心变现出来的,都是空的假的,完全就是自己的心。这个心不著牢在一切的境界上,那么清清净净,有什么叫做人,有什么叫做法,有什么可以分别,有什么可以执著呢。能够把那人我执,法我执的两种习气都去掉了,那么就可以证得一切法的真如性了,这就是真真实实的见到了苦就是法身了。一切烦恼的心,总是依傍了外面的境界起的。查查这个烦恼心看,若是说从自己的心上生出来的,那么心能够生出心来了,一个人就会有两个心了。况且若是心真能够生出心来的,那就可以不靠着外面的境界,也会生出心来了。但是不靠着外面的境界,一定不会生出烦恼心来的,那就可以晓得不是从自己的心上生出来的了。若是说这个心,是从外面的境界上生出来的,那么是境…
《佛法大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