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來的,這種道理的人。懶惰的人,是譬喻那不懂得這種道理的人。專心用功,是譬喻專心修一種法門的人。因爲學佛法,最忌是這樣也學學,那樣也學學,心不專一,後來就一樣也學不成功。所說的從小認真讀書,一直到大學堂畢業,是譬喻從開頭發心起,到成了大菩薩,還不算數,一定要成了佛,才算滿足的人。講到那個偷懶的人,是譬喻那只顧眼前的快樂,不顧後來要受苦報的那些人。喜歡各處遊玩,是譬喻那貪財,貪色,貪名,貪利,造種種惡業的人。各種學問都不用功,是譬喻不肯照佛說的各種法門修行的人。把這兩個人合攏來看,就可以明白佛同衆生,所以不一樣的緣故了。還有一層,世界上所說的聰明人,不過能夠多轉種種的亂念頭,實在就是無明,並不是聰明,世界上所說的呆笨人,他們的壞念頭倒是不多的,心思也不是亂得很的,修起來倒比聰明人容易些,所以呆笨倒也不能夠說不是好處。從前佛的弟子裏頭,有一個名叫調達,就是世界上所說的很聰明的人。他就靠了聰明,學會了各種神通,造出種種的大惡業來,後來竟然落到阿鼻地獄裏頭去了。還有一個,叫周利槃陀伽,是很呆笨的人,後來倒成了羅漢。照這樣看起來,聰明不一定是好處,呆笨也不一定是壞處了。現在世界上的人,修念佛法門的很多,但是依我看起來,倒還是那些愚夫愚婦,來得穩當,容易成功。因爲他們的資質呆笨,學了一種念佛方法,就一心一意的念佛,不再想學旁的各種法門了。並且呆笨人的雜亂念頭不多,所以心思倒專一,功夫就容易進步了。
那人道,你說這種靈性,是一切衆生本來有的,那麼應該一切衆生,不消做得修行的功夫,就自己能夠成佛了。爲什麼我們現在都不成佛,都沒有佛的各種神通呢。若是那種靈性,一定要修了才發現的,那麼實在是修來的了,並不是本來有的了。我道,你不要疑惑,我再說個譬喻你聽,你就可以明白了。譬如有一面極大的古銅鏡子,因爲多年埋在垃圾裏頭,生了很厚的銅鏽,並且種種的龌龊,積得也很厚。不但是沒有光明,連那本來的銅,也看不出了。若是有一個人,曉得這面鏡子,實在是有能夠照東西的大用處的。就用種種方法,把那龌龊銅鏽,揩磨得清清淨淨。那麼所有的東西,就立刻都在那鏡子裏面,照出來了。你想這種照東西的用處,是那個鏡子本來有的呢,還是從外面做進去的呢。鏡子有這種照東西的用處,就譬如人本來有的靈性,後來被龌龊銅鏽堆積滿了。譬如人本來有的靈性,被無明蒙住了。所以照這個鏡子的譬喻看起來,就可以曉得人的靈性,是本來有的了。照佛經上說,那佛性有叁種的分別。一種叫做正因,是顯出法身的功德來的。一種叫做了因,是顯出般若的功德來的。一種叫做緣因,是顯出解脫的功德來的。要這叁種因都完全了,才可以使得本性裏頭,發現出那種種巧妙靈通的用處來。現在一切衆生,只有那一種正因佛性,缺少那了因緣因兩種佛性,所以不能夠顯出自己的本性來,得著那佛的各種神通。實在這了因緣因兩種佛性,也並不是一切衆生本來沒有的,不過因爲自己不明白,把這好好的佛性,用得不的當,就使得這了因佛性,埋沒在那種種的煩惱裏頭。使得這緣因佛性,顛倒造出了種種的善業惡業來,就牽連到那正因佛性,也一齊轉到輪回裏頭去了。這是因爲不明白一切的境界,都是自己心裏頭造出來的緣故。所以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心造出來的那種種道理,實在是最要緊的。經裏頭雖然說正因佛性,是本性的功德,了因緣因兩種佛性,是修行的功德。實在本性固然是自己的靈性,就是修行也是自己的靈性。倘使沒有了這個靈性,怎麼能夠修得成呢。若是說本來沒有這種靈性的,是修了才得著的,那麼變了實在是有可以得著的法了,爲什麼佛說乃至無有少法可得呢。但是這個靈性,雖然不是修了才得著的,究竟也要修了種種真實的功德,才能夠發現出來的。就像前邊所說的那古銅鏡子,若是不把那些龌龊銅鏽去掉,怎麼顯得出他能夠照東西的用處來呢。所以修的功夫,實在是萬萬少不得的。
那人道,一切衆生,既然有同佛一樣的靈性,爲什麼不能夠立刻發現出來,一定要修了才顯出來呢。你把那鏡子上的龌龊銅鏽,譬喻的什麼呢。我道,這個是因爲衆生心裏頭,有了種種的迷惑。就是那見思惑,塵沙惑,無明惑,叁種惑,把這個真心遮蓋住了,所以不能夠發現出來了。我先把叁種惑,詳細告訴你。見思惑分開來說,叫做見惑,思惑。見惑,就是那五種利使,同了五種鈍使。爲什麼叫做使呢。使字,本來是差喚的意思。因爲這十種迷惑,都是很有力量的,凡夫都會受他的差喚的,所以叫做十使。利使,是一種急性的煩惱。鈍使,是一種慢性的煩惱。五種利使,一種是身見,一種是邊見,一種是戒取,一種是見取,一種是邪見。五種鈍使,一種是貪心,一種是瞋心,一種是癡心,一種是慢心,一種是疑心。這十種就是根本煩惱,叫做見思惑。那思惑,就是鈍使裏頭的貪,瞋,癡,慢,疑,五種。不過見惑裏頭的五利使,比了思惑裏頭五鈍使粗淺,並且都是偏在分別心,執著心上起的惑。一見到真理,這種見惑就會斷的。所以證到了初果須陀洹,這見惑就斷盡了。思惑裏頭的五鈍使,來得細,並且迷得深,粘膩難斷。所以要證了初果後,方才能夠慢慢的斷,等到斷盡了,就證到了四果阿羅漢了。思惑若是沒有斷盡,那就跳不出這叁界的,脫不了那分段生死的。直要到著了阿羅漢的果位,才能夠把那見思惑斷盡。若是照圓教裏頭菩薩的位次說起來,這阿羅漢果,就是那十信位裏頭第二信以上的菩薩了。那種見思惑,是能夠障礙那一種真空的道理的。塵沙惑,是本來自己沒有的。阿羅漢因爲自己斷了見思惑,有了真實的智慧,看見衆生的習氣,多得像空裏頭的灰塵,河裏頭的沙泥一樣,就覺得教化衆生是很繁難的。起了這一種迷惑,就叫做塵沙惑。塵沙惑,還有界內界外的兩種分別。阿羅漢斷了見思惑,那界內的塵沙惑,就也一同斷了。但是那種界外的塵沙惑,卻是只能夠伏住,還不能夠斷去。圓教八信的菩薩,也還只能夠斷去界內的塵沙惑,要到了九信十信的地位,才能夠斷去界外的塵沙惑。那種塵沙惑,是能夠障礙那一種妙有的道理的。進到了圓教初住的菩薩位,方才能夠破一品的無明惑,證得一分的法身。進上一位,就多破一品的無明,多顯出一分的法身來。破了四十一品的無明,就叫做等覺菩薩了。到了等覺菩薩的地位,還有一分微細的生死,沒有了脫。要破去了一分根本的無明,才可以叫做妙覺,才能夠把一分微細的生死,也了脫了,就成佛了。那種無明惑,是能夠障礙最真實的道理的。你看照這上邊所說的情形,衆生的惑,這樣的多,不要說成佛不容易,就是單講了脫那分段的生死,跳出這叁界的輪回,已經是難極的了。不能夠跳出這個輪回,恐怕將來總不免有一世造了惡業,要落到惡道裏頭去,那是更加說不盡的苦了。所以只有認真念佛,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才可以不再造業,永遠不受投胎的苦,並且一世就可以成佛。這個法門,實在是第一個最妙的法門了。那人道,我聽你說的衆生因爲有了叁種迷惑,所以不能夠把那叁種佛性顯出來,我就想起一句話來了。我看見佛經裏頭說,苦,就是法身,煩惱,就是菩提,業就是解脫,這個怎麼講呢。我道,這就是顯出一切衆生的心性,同了佛是一樣的道理。我來詳細告訴你,這個苦字,就是四谛裏頭的苦谛。我們有了這個生老病死的身體,所以有種種的苦。若是曉得了這個身體,都是自己的心變現出來的,本來是空的,沒有什麼形相的。形相尚且沒有,還有什麼東西去受這個苦呢,所以苦也是空的假的。實在只有自己的真如實性,證得了自己的真如實性,就叫做證得法身。法身既然就是苦谛的真如實性,那麼反過來講,就可以說苦就是法身了。煩惱是心性的作用,菩提也是心性的作用。心性的作用,雖然不同,但是心性只有一個,沒有兩個的,所以體性實在還是相同的。雖然說體性是相同的,但是作用倘然不同,念頭就有著在境界上,或不著在境界上的分別了。念頭著在境界上,真性就被妄心遮蓋住了。真性被妄心遮蓋住了,真性就不清淨了。真性不清淨,菩提就成了煩惱了。念頭不著在境界上,不動一些些妄心,那就完全只有這個清淨的真性了。既然完全只有這個清淨的真性,那裏還有什麼叫做煩惱呢。那還不是菩提,是什麼呢,所以說煩惱就是菩提。業就是解脫的道理,也是這樣的。一切的法,本來全是佛法。著了相,就是造業。不著相,就是解脫。明明是一樣的一件事情,凡人做了,就成了造業,佛菩薩做了,就成了解脫。可見得造業同解脫,實在並不是兩件事情,只是著相同不著相的分別罷了,所以說業就是解脫。要曉得苦同法身,都是正因佛性。煩惱同菩提,都是了因佛性。業同解脫,都是緣因佛性。迷惑了道理,就把法身變做了苦谛,菩提變做了煩惱,解脫變做造業了。覺悟了道理,那麼苦谛就變做法身,煩惱就變做菩提,造業就變做解脫了。理性雖然說是相同的,修法究竟有迷悟兩種的不同。
修行的人,第一先要明白一切的法,完全是自己的心變現出來的,都是空的假的,完全就是自己的心。這個心不著牢在一切的境界上,那麼清清淨淨,有什麼叫做人,有什麼叫做法,有什麼可以分別,有什麼可以執著呢。能夠把那人我執,法我執的兩種習氣都去掉了,那麼就可以證得一切法的真如性了,這就是真真實實的見到了苦就是法身了。一切煩惱的心,總是依傍了外面的境界起的。查查這個煩惱心看,若是說從自己的心上生出來的,那麼心能夠生出心來了,一個人就會有兩個心了。況且若是心真能夠生出心來的,那就可以不靠著外面的境界,也會生出心來了。但是不靠著外面的境界,一定不會生出煩惱心來的,那就可以曉得不是從自己的心上生出來的了。若是說這個心,是從外面的境界上生出來的,那麼是境…
《佛法大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