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八十一节课
现在正在讲“破常因生”。有些讲义的科判中说“破他生”,其中包括“破无情之他生”和“破有情之他生”。有情之他生,就是昨天所破的大自在产生万物,在印度,信奉大自在派的比较多,圣天论师的传记中就有他与大自在派辩论的整个经历,以前学《四百论》也给大家讲过。今天开始破无情之他生——胜论派(有些论典说是伺察派)承许一切法由微尘所生。
子二、破由微尘所生:
微尘万法因,于前已破讫。
胜论外道认为:器情万法应该由实有的微尘组成,没有它的话,器情世界无法产生。这种微尘不是有情法,故没有前面所讲的过失;也不是粗大的法,否则就会有生灭迁变;它是最细微的物质,常有不变,乃构成万物之根本。
这种观点与唯物论的说法比较相似,现在物理学家和量子力学家都认为,若没有最细微的物质,整个世界的形成不可能凭意识的力量。物质决定意识,应该是先从物质中产生种种粗大的法,然后再形成人的感官意志等等。
认为微尘不但能创造无情法,还能创造有情法,这不仅是唯物论的观点,西方许多宗教也都这样认为。我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说,神用泥土造了第一批人,放在火上烤,由于没有经验,烤过头了,那些人特别黑,神不喜欢,就将他们扔到了非洲。神又做了第二批泥人,因为没有烤,结果颜色太白,也不满意,就将他们扔到了欧洲。(据说欧洲人确实觉得自己太白了,经常在身上敷一些黄色的油,趴到沙滩上晒太阳,希望自己的皮肤慢慢变成棕色。)神又做了第三批泥人,烤出来一看刚刚好,不黑也不白,肤色为淡褐色,神很满意,这就是美丽的埃塞俄比亚人。韩国人金惠子写的一本书中说,埃塞俄比亚王族的诞生历史,分别在《圣经》、《古兰经》中也有记载。
按他们的说法,微尘不仅创造了无情法,还创造了我们人类,但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。抉择法无我时也再三观察过,若许万法以微尘形成,那么“方分离部分,如空无微尘”,微尘远离一切方分,其本体犹如虚空,根本不存在。龙猛菩萨在《中观宝鬘论》中也有迁变或不迁变的观察方法,如云:“设若恒常变,岂非刹那法?设若无迁变,焉能转为他?”如果说微尘是迁变性的,那就是无常刹那之法,如同世间上的男女老少、万事万物,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着面貌,一刹那都不会停止,不可能有亘古不变的实性;如果说微尘永远没有迁变,那又怎么能转变为他法呢?所以,胜论外道所许的微尘,通过理证来抉择,绝对不可能成立。
或者通过教证来说明,诸法实相中也没有常有的微尘。圣天论师云:“不见有诸法,常而是有对,故极微是常,诸佛未曾说。”详详细细去剖析,不见有任何法是常有而且具有质碍,以前没有发现过,以后也不会有,故大慈大悲的佛陀未曾说过:微尘是常有法。
总而言之,认为万法通过微尘产生,或者通过造物主产生,这些说法都不能成立。大家通过学习之后,一定要推翻相续中的遍计邪执,否则,虽然自己在佛教团体中每天熏习佛教理念,可是一旦身体离开了,心就像炽热的铁水遇冷凝固一样,很容易随外境而改变。因此,我们凡夫人不要对自己抱有很大希望,认为是真正的大乘修行人,见解、行为、戒律等始终不会变坏,就好像获得了一地菩萨,千万不要有这种傲慢心。有些道友平时对自己的修行蛮有信心,贪嗔痴烦恼似乎全部都没有了,然而遇到一些外境、听到一些恶语,所有的烦恼就像熊熊烈火般爆发,即使成千上万个士兵拿着兵器也抵挡不了。
其实我们的烦恼、邪见,遇到不同对境时很容易涌现,因此要常常祈祷上师三宝。乔美仁波切再三讲过:“祈祷所有的诸佛菩萨和护法神,不如祈祷一遍上师殊胜。”上师是诸佛菩萨的总集,若于其前恭敬合掌祈祷,有形无形的违缘会直接或间接得以遣除。尤其是学密宗的道友,应该把上师视为真佛,这是所有甚深窍诀的总集,其他法相乘和宗教中是没有的。修密宗的过程中,法融入心的唯一窍诀,就是依靠上师的加持和自己的信心,只要这种因缘聚合,自己的烦恼纵然坚固如山,依此金刚钻石也能一一击破,摧毁无余。所以,大家平时应将理论和窍诀结合起来,同时要祈祷十方诸佛菩萨总集的上师的莲花足下,令自相续与佛法的智慧真正融为一体,这是非常关键的!
子三(破由主物而生)分二:一、安立观点;二、破彼观点。
丑一、安立观点:
常主众生因,数论师所许。
喜乐忧与暗,三德平衡状,
说彼为主体,失衡变众生。
此颂是数论外道的观点——承许由主物产生万法。数论外道的来历在前面也介绍过,淡黄仙人于雪山修行多年后,最终获得了苦行的功德,他相应自己成就的禅定而造了《黑自在六十品》、《五十相》、《三量》、《七关联》等论典,之后人间便出现了数论外道。数论外道在古印度的势力非常庞大,我们不管学哪个古印度大德的中观论典,都可以看到对此外道的大量驳斥。当时数论外道影响力之广,相当于现在的无神论,因而对它的观点进行剖析很有必要。
数论外道承许说,所知万法均可归属在二十五谛当中。(“二十五谛”并不是外道的独有名词,佛教《时轮金刚》中也有二十五谛的说法。法王如意宝曾强调说:“不要认为凡承许二十五谛就是数论外道,其实佛教在特殊情况下也有这样的承许。”当然,佛教承许的方式和窍诀,跟外道是完全不同的。)除了神我以外,主物也是万物之因,它具有唯一、无情法、恒常、一切之作者、谁也见不到五种特点,并从中出现大、慢、十一根、五境等二十三谛法。一切常有法与无常法、有情法与无情法,皆可摄于这二十五谛中,二十五是数,以数立名,所以人们称之为“数论外道”。
从印度的历史上看,数论外道和胜论外道比较厉害,那烂陀寺、布扎玛希拉寺(戒香寺)的门口经常需要精通内外道一切论典的班智达来护门,达 那他撰著的《印度佛教史》中就有很多护门班智达的故事。但现在不信佛教的人也比较多,基本上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攻击佛教。尤其是汉地,不信佛教的人比比皆是,但寺院的门口并没有护门班智达,只看见一些收门票的人。要知道,以前在印度的话,没有一定的辩才,是不敢坐在门口的。
数论外道所许的主物到底是什么样的呢?喜、忧、暗三德 处于平衡状态时,就是所谓的主物(也叫主体);当这三者失去平衡时,比如说快乐比较多或者痛苦比较多或者痴心比较多,就会从中产生种种现象,形成器情世界的一切万法。这是对方的观点,但这种说法不合理,究其原因,会在下面的颂词进行剖析。
数论外道的观点,在《如意宝藏论》、《中观庄严论》中有一部分,许多高僧大德也都详详细细宣说过。宣说的原因,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言,众生原本有很多俱生烦恼和遍计烦恼,遍计烦恼的来源就是受外道影响,若不斩断它的种子,今生很可能变成外道,留着头发对佛法攻击。即便今生不能变成外道,来世也容易转生到外道家庭中。在印度外道的故事中,经常有一些外道这一世辩不过佛教,下一世又发愿变成外道继续诋毁佛教。所以我们要常常发愿,生生世世不离释迦牟尼佛的教法,这不是一世两世就了事的,而是乃至佛果之间,遇到殊胜的对境时,如朝神山、见高僧大德、在僧众的聚会中,有机会就发愿:“我生生世世不离佛陀,不离佛法,不离僧众!”这个非常关键,如果不离三宝的光明,修行就会逐渐增上,前途也会自然光明。反之,若与外道邪道结上缘,言行举止就会被他们诱惑,前途只有变成一片黑暗、迷茫、苍白……
所以,我们应该要了解学习外道的观点。无垢光尊者在《七宝藏》中一直破这个外道、那个外道,我以前经常想:“我又不是学外道的,何必要了解这些呢?”但思维转过来以后,才明白此举的必要性。现在大家学了外道的观点,就会完全知道外道的观点确实不究竟,这样一来,便不会随便舍弃佛法,加入他们的团体中去。
丑二(破彼观点)分四:一、破自性是一体;二、破乐等是境;三、破实法常有;四、破生前有者。
寅一、破自性是一体:
一体有三性,非理故彼无。
如是德非有,彼复各三故。
中观师通过推理来破斥对方观点:你们讲主物的特点时说,它是唯一、常有的无情法,讲主物的状态时又说,它具有喜忧暗三德,若真是一个本体,就不可分割,怎么会变成三种功德的本体呢?是一就不可能是三,是三就不可能是一,一个人就是一个人,三个人就是三个人,一会儿说他是一个人,一会儿说他有三个人的本体,这是非常荒唐的!
当然,有些人可能想:“主物的本体虽是一个,但显现上是三个功德。”这种说法只适合于无常法,并不适合你们所谓的自性实有。一条河名言中可分为不同的反体,但它若是恒常、唯一、实有的法,怎么可能分为三体呢?因此,这种说法实在没有道理,你们宗派所许的主物,跟石女的儿子、空中的花园没有差别,即便在名言中,它也不可能存在。如果存在,就应该有非常确凿的理由,但这个你们也举不出来。
《中观庄严论》中还有一种分析方法:“若许事体三,识现唯一相,与彼不同现,岂许彼取彼?”假如承许主物有三个功德、神我有一个意识,那么,对境是三个、有境是一个,由一个来缘取三个,这是绝不可能的。当然,若不许自性实有,一个眼识取三种颜色的对境可以成立,但若认为是唯一、常有的法,这样的对境和有境皆无法安立。
同样,喜忧暗三德也不可能真实存在。因为我们可观察每一德是否有三种自性,如果不具足三种自性,它就远离了主物的本体;如果具足三种自性,喜必然具足喜喜、喜忧、喜暗三者,忧具足忧喜、忧忧、忧暗三者,暗具足暗喜、暗忧、暗暗三者,再分析下来,喜喜又具足喜喜喜、喜喜忧、喜喜暗……最后变成无穷无尽,如此无穷的法怎会是实有唯一的本体呢?…
《《入行论讲记》第十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一节课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