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八十一節課
現在正在講“破常因生”。有些講義的科判中說“破他生”,其中包括“破無情之他生”和“破有情之他生”。有情之他生,就是昨天所破的大自在産生萬物,在印度,信奉大自在派的比較多,聖天論師的傳記中就有他與大自在派辯論的整個經曆,以前學《四百論》也給大家講過。今天開始破無情之他生——勝論派(有些論典說是伺察派)承許一切法由微塵所生。
子二、破由微塵所生:
微塵萬法因,于前已破訖。
勝論外道認爲:器情萬法應該由實有的微塵組成,沒有它的話,器情世界無法産生。這種微塵不是有情法,故沒有前面所講的過失;也不是粗大的法,否則就會有生滅遷變;它是最細微的物質,常有不變,乃構成萬物之根本。
這種觀點與唯物論的說法比較相似,現在物理學家和量子力學家都認爲,若沒有最細微的物質,整個世界的形成不可能憑意識的力量。物質決定意識,應該是先從物質中産生種種粗大的法,然後再形成人的感官意志等等。
認爲微塵不但能創造無情法,還能創造有情法,這不僅是唯物論的觀點,西方許多宗教也都這樣認爲。我以前看過一個故事說,神用泥土造了第一批人,放在火上烤,由于沒有經驗,烤過頭了,那些人特別黑,神不喜歡,就將他們扔到了非洲。神又做了第二批泥人,因爲沒有烤,結果顔色太白,也不滿意,就將他們扔到了歐洲。(據說歐洲人確實覺得自己太白了,經常在身上敷一些黃色的油,趴到沙灘上曬太陽,希望自己的皮膚慢慢變成棕色。)神又做了第叁批泥人,烤出來一看剛剛好,不黑也不白,膚色爲淡褐色,神很滿意,這就是美麗的埃塞俄比亞人。韓國人金惠子寫的一本書中說,埃塞俄比亞王族的誕生曆史,分別在《聖經》、《古蘭經》中也有記載。
按他們的說法,微塵不僅創造了無情法,還創造了我們人類,但這種觀點是不成立的。抉擇法無我時也再叁觀察過,若許萬法以微塵形成,那麼“方分離部分,如空無微塵”,微塵遠離一切方分,其本體猶如虛空,根本不存在。龍猛菩薩在《中觀寶鬘論》中也有遷變或不遷變的觀察方法,如雲:“設若恒常變,豈非刹那法?設若無遷變,焉能轉爲他?”如果說微塵是遷變性的,那就是無常刹那之法,如同世間上的男女老少、萬事萬物,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著面貌,一刹那都不會停止,不可能有亘古不變的實性;如果說微塵永遠沒有遷變,那又怎麼能轉變爲他法呢?所以,勝論外道所許的微塵,通過理證來抉擇,絕對不可能成立。
或者通過教證來說明,諸法實相中也沒有常有的微塵。聖天論師雲:“不見有諸法,常而是有對,故極微是常,諸佛未曾說。”詳詳細細去剖析,不見有任何法是常有而且具有質礙,以前沒有發現過,以後也不會有,故大慈大悲的佛陀未曾說過:微塵是常有法。
總而言之,認爲萬法通過微塵産生,或者通過造物主産生,這些說法都不能成立。大家通過學習之後,一定要推翻相續中的遍計邪執,否則,雖然自己在佛教團體中每天熏習佛教理念,可是一旦身體離開了,心就像熾熱的鐵水遇冷凝固一樣,很容易隨外境而改變。因此,我們凡夫人不要對自己抱有很大希望,認爲是真正的大乘修行人,見解、行爲、戒律等始終不會變壞,就好像獲得了一地菩薩,千萬不要有這種傲慢心。有些道友平時對自己的修行蠻有信心,貪嗔癡煩惱似乎全部都沒有了,然而遇到一些外境、聽到一些惡語,所有的煩惱就像熊熊烈火般爆發,即使成千上萬個士兵拿著兵器也抵擋不了。
其實我們的煩惱、邪見,遇到不同對境時很容易湧現,因此要常常祈禱上師叁寶。喬美仁波切再叁講過:“祈禱所有的諸佛菩薩和護法神,不如祈禱一遍上師殊勝。”上師是諸佛菩薩的總集,若于其前恭敬合掌祈禱,有形無形的違緣會直接或間接得以遣除。尤其是學密宗的道友,應該把上師視爲真佛,這是所有甚深竅訣的總集,其他法相乘和宗教中是沒有的。修密宗的過程中,法融入心的唯一竅訣,就是依靠上師的加持和自己的信心,只要這種因緣聚合,自己的煩惱縱然堅固如山,依此金剛鑽石也能一一擊破,摧毀無余。所以,大家平時應將理論和竅訣結合起來,同時要祈禱十方諸佛菩薩總集的上師的蓮花足下,令自相續與佛法的智慧真正融爲一體,這是非常關鍵的!
子叁(破由主物而生)分二:一、安立觀點;二、破彼觀點。
醜一、安立觀點:
常主衆生因,數論師所許。
喜樂憂與暗,叁德平衡狀,
說彼爲主體,失衡變衆生。
此頌是數論外道的觀點——承許由主物産生萬法。數論外道的來曆在前面也介紹過,淡黃仙人于雪山修行多年後,最終獲得了苦行的功德,他相應自己成就的禅定而造了《黑自在六十品》、《五十相》、《叁量》、《七關聯》等論典,之後人間便出現了數論外道。數論外道在古印度的勢力非常龐大,我們不管學哪個古印度大德的中觀論典,都可以看到對此外道的大量駁斥。當時數論外道影響力之廣,相當于現在的無神論,因而對它的觀點進行剖析很有必要。
數論外道承許說,所知萬法均可歸屬在二十五谛當中。(“二十五谛”並不是外道的獨有名詞,佛教《時輪金剛》中也有二十五谛的說法。法王如意寶曾強調說:“不要認爲凡承許二十五谛就是數論外道,其實佛教在特殊情況下也有這樣的承許。”當然,佛教承許的方式和竅訣,跟外道是完全不同的。)除了神我以外,主物也是萬物之因,它具有唯一、無情法、恒常、一切之作者、誰也見不到五種特點,並從中出現大、慢、十一根、五境等二十叁谛法。一切常有法與無常法、有情法與無情法,皆可攝于這二十五谛中,二十五是數,以數立名,所以人們稱之爲“數論外道”。
從印度的曆史上看,數論外道和勝論外道比較厲害,那爛陀寺、布紮瑪希拉寺(戒香寺)的門口經常需要精通內外道一切論典的班智達來護門,達 那他撰著的《印度佛教史》中就有很多護門班智達的故事。但現在不信佛教的人也比較多,基本上不像以前那樣動不動就攻擊佛教。尤其是漢地,不信佛教的人比比皆是,但寺院的門口並沒有護門班智達,只看見一些收門票的人。要知道,以前在印度的話,沒有一定的辯才,是不敢坐在門口的。
數論外道所許的主物到底是什麼樣的呢?喜、憂、暗叁德 處于平衡狀態時,就是所謂的主物(也叫主體);當這叁者失去平衡時,比如說快樂比較多或者痛苦比較多或者癡心比較多,就會從中産生種種現象,形成器情世界的一切萬法。這是對方的觀點,但這種說法不合理,究其原因,會在下面的頌詞進行剖析。
數論外道的觀點,在《如意寶藏論》、《中觀莊嚴論》中有一部分,許多高僧大德也都詳詳細細宣說過。宣說的原因,就像麥彭仁波切所言,衆生原本有很多俱生煩惱和遍計煩惱,遍計煩惱的來源就是受外道影響,若不斬斷它的種子,今生很可能變成外道,留著頭發對佛法攻擊。即便今生不能變成外道,來世也容易轉生到外道家庭中。在印度外道的故事中,經常有一些外道這一世辯不過佛教,下一世又發願變成外道繼續诋毀佛教。所以我們要常常發願,生生世世不離釋迦牟尼佛的教法,這不是一世兩世就了事的,而是乃至佛果之間,遇到殊勝的對境時,如朝神山、見高僧大德、在僧衆的聚會中,有機會就發願:“我生生世世不離佛陀,不離佛法,不離僧衆!”這個非常關鍵,如果不離叁寶的光明,修行就會逐漸增上,前途也會自然光明。反之,若與外道邪道結上緣,言行舉止就會被他們誘惑,前途只有變成一片黑暗、迷茫、蒼白……
所以,我們應該要了解學習外道的觀點。無垢光尊者在《七寶藏》中一直破這個外道、那個外道,我以前經常想:“我又不是學外道的,何必要了解這些呢?”但思維轉過來以後,才明白此舉的必要性。現在大家學了外道的觀點,就會完全知道外道的觀點確實不究竟,這樣一來,便不會隨便舍棄佛法,加入他們的團體中去。
醜二(破彼觀點)分四:一、破自性是一體;二、破樂等是境;叁、破實法常有;四、破生前有者。
寅一、破自性是一體:
一體有叁性,非理故彼無。
如是德非有,彼複各叁故。
中觀師通過推理來破斥對方觀點:你們講主物的特點時說,它是唯一、常有的無情法,講主物的狀態時又說,它具有喜憂暗叁德,若真是一個本體,就不可分割,怎麼會變成叁種功德的本體呢?是一就不可能是叁,是叁就不可能是一,一個人就是一個人,叁個人就是叁個人,一會兒說他是一個人,一會兒說他有叁個人的本體,這是非常荒唐的!
當然,有些人可能想:“主物的本體雖是一個,但顯現上是叁個功德。”這種說法只適合于無常法,並不適合你們所謂的自性實有。一條河名言中可分爲不同的反體,但它若是恒常、唯一、實有的法,怎麼可能分爲叁體呢?因此,這種說法實在沒有道理,你們宗派所許的主物,跟石女的兒子、空中的花園沒有差別,即便在名言中,它也不可能存在。如果存在,就應該有非常確鑿的理由,但這個你們也舉不出來。
《中觀莊嚴論》中還有一種分析方法:“若許事體叁,識現唯一相,與彼不同現,豈許彼取彼?”假如承許主物有叁個功德、神我有一個意識,那麼,對境是叁個、有境是一個,由一個來緣取叁個,這是絕不可能的。當然,若不許自性實有,一個眼識取叁種顔色的對境可以成立,但若認爲是唯一、常有的法,這樣的對境和有境皆無法安立。
同樣,喜憂暗叁德也不可能真實存在。因爲我們可觀察每一德是否有叁種自性,如果不具足叁種自性,它就遠離了主物的本體;如果具足叁種自性,喜必然具足喜喜、喜憂、喜暗叁者,憂具足憂喜、憂憂、憂暗叁者,暗具足暗喜、暗憂、暗暗叁者,再分析下來,喜喜又具足喜喜喜、喜喜憂、喜喜暗……最後變成無窮無盡,如此無窮的法怎會是實有唯一的本體呢?…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一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