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既然主物的本體尚未成立,還要講它的這叁種功德,實在是毫無道理。就像石女的兒子是否存在還不知道,就聲稱它有無數的眼睛一樣,顯然是十分可笑的事情。
其實,喜憂暗作爲果、主物作爲因,這樣的因果法最好不要承認,否則,這二者無論是相似還是不相似,都不可能成立實有。龍猛菩薩在《中論》中說:“若果似于因,是事則不然;果若不似因,是事亦不然。”因和果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,因爲苗芽和種子不會一模一樣;因和果完全不同也不合理,因爲它們還是有一定的關系,麥種不可能生出稻子,否則就有一切生一切的過失。通過這樣的觀察可以了知,實有的因果法絕對不成立,數論外道的觀點無有立足之地,若把這樣的宗派作爲自己崇拜的對境,的確不是明智之舉。
當然,盡管如此,我們對其他宗教和非宗教人士,還是有必要保持友好和諧的關系。他們雖然沒有佛教這樣的真理,但有些行爲也許會超過我們。我曾經講過天主教的特蕾莎修女,她的有些行爲非常感人。她以前是一個教堂裏的普通修女,當發現修道院高牆之外人們的淒慘遭遇時,她實在是忍受不了,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驅使著她,使她不顧周圍人極力反對,勇敢地挑起了拯救貧民的重任。她的足迹穿越了大半個地球,印度、倫敦、紐約,甚至包括中國。她先後成立了100多個替窮人服務的處所,僅僅6年的時間裏,就收留了6萬多棄嬰……這些真的讓人非常非常羨慕,我們口頭上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,恐怕也很難以做到。她是一個平凡者,卻做了如此不平凡的事情,于是1979年獲得了舉世矚目的“諾貝爾和平獎”。特蕾莎修女顯現上只是其他宗教的一員,但她的所作所爲與大乘佛教所講的不謀而合,故而我們不能一概而論,說其他教派沒有可取之處。
我們建立自己的見解時,必須要以細致入微的智慧進行分析,建立無謬的自宗,但以理性剖析外道的過程中,不能自贊毀他,甚至做出過激的行爲來,一定要互相團結、取長補短。當然,在這個過程中,也不要因爲隨順別人,就被別人束縛住了,最終與他們的見修行果同流合汙,這是不合理的!
若無此叁德,杳然不聞聲。
主物的本體不可分割,就不可能具有叁種功德,沒有這叁德的話,叁德不平衡所産生的二十叁種現象,便不可能存在了。
比如四大不存在的話,四大不調的說法不可能有,叁個人沒有的話,說這叁個人關系不好純屬無稽之談。同樣,若無法建立叁德,由叁德而生的色聲香味觸、眼識耳識鼻識、五大等就無法存在,如同沒有泥土便不會有泥土所造的罐子一樣。
《涅槃經》雲:“有因則有果,無因則無果。”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》亦雲:“無因則無果也。”有了因,果自然産生,但如果沒有因,果又如何産生呢?既然叁德一點也不成立,那它所生的耳朵聽到的聲音、眼睛看到的色法等顯現都沒有了,這樣一來,你們所謂神我享受外境的說法也根本不合理。
寅二、破樂等是境:
對方認爲苦樂是外境,佛教則認爲這是內在的感受,下面對這種說法進行觀察。
衣等無心故,亦無苦樂受。
謂此即因性,豈非已究訖?
對方認爲,苦樂等叁德在外境上成立,因爲衣服、氆氇、房屋、轎車等諸法可以帶來快樂,讓我們舒心悅意。但這種說法不合理,衣服等無情法並沒有能感受苦樂的心,所以不可能具有樂等本體。
外境上有苦樂的說法,不僅是數論外道的觀點,世間上很多人也是這樣認爲的。他們覺得創造一個美好的家園,建立一個完善的團體,購買一輛豪華的轎車,修造一所華麗的別墅,自己就會終生快樂,因此想方設法地追求金錢。其實,如果永恒的快樂在金錢或名聲、地位上存在,現在的有錢人爲什麼精神那麼空虛、內心那麼痛苦呢?
美國著名文學家海明威,于1954年因其作品《老人與海》,而獲得了“諾貝爾文學獎”,可是1961年,他把獵槍的槍口含在嘴裏,飲彈自盡了。一個名和利均達到了頂峰的人,爲何會選擇這條路呢?衆人對此百思不得其解。實際上,他得到一切名利之後,有種不可言說的失落感,忽然覺得人生不過如此,非常的無聊,于是選擇了死亡。
時至今日,世人對于海明威的自殺仍有各種猜測:有人說,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江郎才盡,再也寫不出這麼好的作品,絕望中只好開槍自殺;還有人說,他的自殺帶有遺傳因素,因爲他父親就是用手槍自殺的;也有人認爲,他曾在幾次戰爭中受過重傷,留下痼疾,當時頭腦不清醒而自殺的……種種說法不一而足。但我以前也說過,他這可能是現世現報,因爲他常用獵槍來捕殺鴿子等動物,最終自己也死在了這柄獵槍之下。
現在西方許多富可敵國的商業大王,盡管身邊有美女香車,但照樣非常苦悶無聊,他們爲了尋找快樂,千方百計地找刺激,甚至不惜做各種非法事。實際上,外在物質上如果有快樂,那百萬富翁、億萬富翁的日子應該過得無憂無慮、幸福無比,然而事實並非如此,有了錢財以後,很多人覺得極其空虛,于是嫖娼、吸毒、飲酒、抽煙、打麻將,拼命刺激自己的感官,以極爲低劣的手段度過自己的人生。可見,物質上絕對沒有快樂的自性。
尤其是現在越來越末法,人們的行爲道德淪落得一塌糊塗。在古代,管仲說:“倉廪足而知禮節。”倉庫裏的糧食富足了,就應該追求高尚的道德,這樣精神上會非常充實。但現在人不是這樣,有了財富以後,精神反而更加空虛,世間人有種說法是:“沒錢的時候物質空虛,有錢的時候精神空虛。”與之相比,我們佛教知足少欲的修行人,在寂靜山裏、閉關房裏修行,條件雖然非常簡單,但臉上始終挂著笑容,內心充滿活力和快樂,這是大城市裏有錢有勢的人得不到的。所以,外境上並沒有真正的快樂,若把自己的希望始終寄托在物質上面,快樂只會離你越來越遠。
作爲一個大乘修行人,我們應該像《寶積經》所講的那樣,尋找自己心的本來面目,這是最理智的一種選擇。同時,在學習外道論典的過程中,應對那些外道衆生生起無僞的悲心,他們認爲自己的宗派至高無上,爲此而窮盡畢生精力,真的非常不值得。現在有些邪思邪見的人很傲慢,明明依止一位根本不具足法相的騙子,卻還大力宣揚自己“善知識”的種種功德,對真正的高僧大德和聖者進行毀謗,這種現象在世間中不勝枚舉。所以學習外道的觀點非常有必要,一個人對産品的真假分不清楚的話,很難決定如何選擇。因此,大家要依靠傳承上師的殊勝竅訣,分清什麼是正法、什麼是邪法,就像薩迦班智達所說,智者有取舍的能力,猶如天鵝能從水乳相融的水中汲取出牛奶。
外道若又認爲:“外境上雖無有苦樂感受,但它卻可引生苦樂,所以外境是苦樂之因。”這種說法也不合理。前面講受念處時已經破析過,不論接觸還是不接觸,外境的實體都不存在,就像芭蕉樹一樣。既然外境無有實體,苦樂又如何依靠它而産生呢?
汝因具叁德,從彼不生布。
若布生樂等,無布則無樂。
再說,你們數論外道承認由喜憂暗叁德産生布匹等萬法,同時又認爲從布匹等中産生快樂,(比如,穿上新衣服覺得很舒服。不過,我們出家人除了一兩件衣服以外,似乎沒有什麼新衣服,我看很多道友今天穿這個、明天也穿這個,一兩個星期都沒有換。城市裏的人可不是這樣,今天穿白色的,明天穿黃色的,後天穿綠色的,穿得五顔六色就覺得非常快樂,所以他們認爲——快樂的來源就是衣服。)如此一來,布匹等法既是樂 的所生果,又是樂的能生因,這相當于張叁既是我的父親、同時也是我的兒子一樣,是非常可笑的說法!
上面通過離一多因進行了抉擇,是叁的緣故不成立一,是一的緣故不成立叁,這樣觀察以後,叁德並非真實存在。如果叁德不存在,布匹等就沒有産生之因。如果布匹等沒有産生之因,你們承認布匹等給人們帶來快樂就無法安立。
而且若按汝宗所許,會導致要麼世間上的快樂永遠不消失,因爲它的生因(主物)實有存在;要麼世間上永遠沒有快樂,因爲叁德以理觀察後變成了石女兒,根本找不到本體。假如說世間上的快樂永遠不消失,那爲什麼非洲經常飽受災難饑餓的痛苦,美國的富翁也因特別胖而非常苦惱?假如說世間上永遠沒有快樂,我們明明現量可見叁界衆生時而痛苦、時而快樂,有些獲得了暫時的快樂,有些獲得了聖者永恒無漏的快樂,這該怎麼解釋?所以在形形色色的世界中,每個衆生的感受千差萬別,以此說明萬法並不是主物所創造的,也不是大自在天或微塵所産生的,而是像佛陀所說的那樣,依衆生的業、煩惱、無明、薩迦耶見等因緣聚合所形成的,這個道理沒有任何過失。
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,建立無誤的自宗,駁斥有垢染的他宗,這是非常有必要的。希望大家遇到了如意寶般的佛法後,從內心中對佛教純潔的智慧生起堅定的信心,修行中不再有任何猶豫。如果你見解不定,行爲上也會猶豫不定。就像一個人找對了路的話,可以沒有懷疑地勇往直前,但如果在茂密的森林中找不到方向,就會舉步不前、徘徊不定。同樣,在這個世界上,有許多可憐的迷茫者、漂泊者,我們應當對他們發起菩提心,自己得到傳承上師的佛教正見後,盡可能地與他們分享。
我經常都這樣想:人身是很無常的,什麼時候消失也很難說。有生之年中我遇到了這麼好的法寶,在這個水泡般的身體還沒隱沒之前,應該多翻譯一些非常好的論典留給大家。我每次看到藏傳佛教的諸多論寶,就像窮人到了裝滿如意寶的倉庫一樣,覺得“這個也非常好、那個也非常好,這個譯出來多好啊!那個譯出來多好啊!”但我們的壽命可能是不允許的,身體也不可能是恒常的,像我這樣一個區區小人,能力真的非常有限,然始終覺得佛法的智慧十分殊勝,特別希望跟大家分享。就像一個稍微有悲心的人,自己有東西吃的時候,見旁邊很多人極其饑餓,就會想到:“我這些東西跟他們分享多麼好啊!”我雖然有這種發心,但因爲能力有限,就像是斷臂的母親,看見孩子落水時,只有一種痛苦的哀號,卻沒有能力去救他,所以凡夫人的發心還是有一定的局限和困難。但不管怎麼樣,希望大家遇到這麼好的光明正見的如意寶法要後,盡量不要自己“獨吞”了,哪怕你只懂一個人身難得,也應該把這個教言傳給身邊的人,通過這種方式,讓我們的佛法在世界上遍地開花!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一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