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入行论讲记》第七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二十八节课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痴和散乱方面了,世间法的串习极其深厚,而对佛法的兴趣极其微薄。今生能遇到如此殊胜的佛法,望大家对闻思修行不要特意拒绝。当今世间上引诱我们、欺骗我们、散乱我们的花样相当多,但这些对我们来讲不是很重要,最重要的是以佛教的如意宝,解决生生世世的饥贫,满足自他一切所愿。

  这里也说了,世间人为了无义琐事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,如果用在佛法上,现在也不至于落到这种地步。有些人智慧和文笔非常好,人格也不错,但绞尽脑汁研究一些世间法。他下的工夫和所做的事情,表面上众人交口称赞,觉得他很有成就,但以因果来衡量的话,不仅对人类有损害,对自己也有很大的损害。

  譬如,中国四大名著之一《水浒传》的作者施耐庵,他笔下的一百零八好汉,个个栩栩如生,他无论描述何种场景,都会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。法王如意宝也看过藏文版的《水浒传》,有时候还给我们讲里面的故事。其中人物刻画得非常生动,每个人的长相、特点、性格,让人感到呼之欲出,大家都特别喜欢看。但由于作者在书中写了许多助长杀生、邪淫和偷盗的情节,极尽诲盗诲淫,后人效仿则无恶不作,结果他的儿子、孙子、曾孙三代,生下来全都是哑巴。

  还有《西厢记》的作者王实甫,善于描写男女偷情私会的情形,导致许多人看了《西厢记》,就起了邪思淫念。结果书还没有完成,王实甫自己就无法克制烦恼,嚼舌而死。

  唐代诗人元稹 ,见表妹崔莺莺美若天仙,就想娶她为妻,却遭到拒绝。元稹因为愤怒而写了《会真记》,虚构崔莺莺和人偷情,毁谤她的名节,致使崔莺莺蒙垢千秋,而且导致后世的读者学习偷情私会。最后元稹死的时候痛苦万分,死了之后,尸体还惨遭雷火焚烧的报应。相反,如果写一本好书的话,会给自他带来千秋万代的利益。不说别的,《大圆满前行》和《入菩萨行论》这两本书,救了多少世间中的迷茫众生?

  跟过去相比,现在人的造业更可怕。过去人通过看书来想象情节,慢慢生起贪嗔烦恼。而现在呢,光盘上、网络上处处都有真人表演,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你面前。尤其小孩看了以后,人生马上就改完了。因为小孩没有取舍的能力,也没有辨别的智慧,看到一种行为就开始模仿,从此之后人生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,长大以后很容易变坏。

  所以现在的社会跟古代完全不相同。古代人本来就比较纯洁,又懂得做人的道德准则,虽然佛教传播得不是很广,但对儒教和道教比较重视,行为言谈掌握一种分寸。而现代人视古文化为糟粕,基本上已经全部淘汰了,在他们的心目中,觉得这些跟不上时代,而疯狂追求那些迷惑性特别强的理念和文化,并在全世界不断地宣传、不断地弘扬,吸引无数的愚痴者趋之若鹜,这样之后,是人类自己毁坏了自己。

  如今的修行人,不要说得到佛陀的果位,连声闻阿罗汉的无我境界也可能望尘莫及。若把所有的时间用来享受欲乐,整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,那肯定觉得修行很苦,百分之一都不愿意接受。这样一来,自己始终漂泊在轮回苦海中,解脱遥遥无期,非常非常可怜!

  寅六、痛苦无法比拟(贪欲所招致的痛苦,远远超过其他的痛苦):

  思维地狱苦,始知诸欲患,

  非毒兵器火,险地所能拟。

  如果细细思维贪心的果报,它所带来的地狱、饿鬼、旁生之痛苦,时间极其漫长,程度也极其惨烈。如《亲友书》所言,一日之中不断感受三百短矛猛刺的痛苦,与地狱中最轻微的痛苦相比,连它的一分也不及。因此,贪欲所带来的伤害,是任何灾难、祸害都无法相比的。

  世间上的毒药、战争、猛火、险地、天灾等,人们认为这是最大的灾难。但如果用智慧来观察,这些违缘最大的危害限度,只不过在短短的一生中,让我们受痛苦而已,充其量是毁坏了今生。而贪心在自相续中蔓延的话,不仅是今生中非常痛苦,如同发疯了一样,(尤其是在公务员中,有些年轻人在感情上出了问题,自己都无法控制自己,旁边人也觉得他精神有问题。一个人心里的烦恼,很难以外面的物质享受或别人的劝告而遣除。)并且还会让我们来世堕入恶趣受苦。

  佛陀在《父子相会经》中,将贪欲喻为毒叶、宝剑、兵戈、猛火等,讲了很多比喻。《方广庄严经》中也有诸如此类的阐述。古代的大修行人经常说:“世间诸苦患,皆由贪心生。”无垢光尊者在《窍诀宝藏论》中也讲了贪欲的六种过患 :今生中身心不得自在;来世漂泊于轮回苦海,甚至堕落恶趣;人与人之间经常争论;自然增上诸多不善业;减灭一切善法功德;经常受到圣者们的呵斥。

  其实《窍诀宝藏论》讲了很多实修教言,希望大家平时多背一些教证,多记一些公案,脑子里多装一点佛教知识。当然,全部都如理如实地行持,对凡夫人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,但至少应该记在心里面。比如电脑专业的人懂很多电脑常识,遇到某些问题时,即使自己不会操作,道理上也比较明白。懂道理与不懂道理还是有很大差别,作为一个佛教徒,既然已经皈依了佛门,满脑子除了乱七八糟、肮脏不堪的东西以外,一个教证也背不了,一个公案也记不住,整天都是讲打仗、爱情,讲的时候表情也非常不错,而一听到佛教的教理就打瞌睡,这种现象是不合理的。

  像我们上师如意宝,一张口就全部是教证,字字句句都是智慧的流露。现在很多人学习佛法,兴趣是很淡薄的,即使有一点兴趣,也只是敷衍了事,根本没有心入于法。前代的那些大德们,如金旺堪布、德巴堪布、曲恰堪布,随时都可以拿一个教证来引用,随时都能想起一个佛教的公案,那些教证和公案,对对治烦恼非常有力,而无有意义的世间话题和名词,他们记都不愿意记。真正的修行人就要变成这样。但是在末法时代,很多人学过的论典都忘了,学过的知识也不在乎,心里没有重视的话,智慧不可能平白无故浮现在你的脑海中。

  总之,在整个世间中,贪欲的危害性是最大的,我们要像对待猛兽、毒药、刀刃、怨敌、烈火那样厌恶欲乐,《亲友书》云:“犹如猛兽毒刀刃,怨敌烈火厌欲乐。”对传染病和战争,大家觉得特别可怕,“两伊战争爆发了”、“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”,或者“禽流感来了”、“非典出现了”,尤其是核武器,人们均谈之变色,其实这些并不可怕。最可怕的是什么?就是依靠贪欲烦恼,生生世世堕在三恶趣中不能解脱。

  然可怜的是,愚昧无知的人对此根本不知,还把贪心最大的人当作明星,把嗔心最大的人视为英雄。不过现在时代已经变了,七八十年代人们崇拜嗔心最大的人,现在却羡慕贪心强烈的人。某个国家有一个人裸体表演,大家都觉得她非常非常了不起,因为她只穿“虚空”的衣服,这种表演特别精彩,有些人甚至昏厥过去,不知道什么原因,医生正在诊断当中,开玩笑!如果人们能用佛教的智慧来剖析,这些迷乱的现象会慢慢得以控制,逐渐调整过来。

  学习了本论以后,如果你的信心有所增上,这也是诸佛菩萨的加持。因此,大家一边要励力地祈祷上师和诸佛菩萨,一边要用这些殊胜教言来经常对照自己,只有这样,修行才会成功!

  

《《入行论讲记》第七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二十八节课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