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癡和散亂方面了,世間法的串習極其深厚,而對佛法的興趣極其微薄。今生能遇到如此殊勝的佛法,望大家對聞思修行不要特意拒絕。當今世間上引誘我們、欺騙我們、散亂我們的花樣相當多,但這些對我們來講不是很重要,最重要的是以佛教的如意寶,解決生生世世的饑貧,滿足自他一切所願。
這裏也說了,世間人爲了無義瑣事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,如果用在佛法上,現在也不至于落到這種地步。有些人智慧和文筆非常好,人格也不錯,但絞盡腦汁研究一些世間法。他下的工夫和所做的事情,表面上衆人交口稱贊,覺得他很有成就,但以因果來衡量的話,不僅對人類有損害,對自己也有很大的損害。
譬如,中國四大名著之一《水浒傳》的作者施耐庵,他筆下的一百零八好漢,個個栩栩如生,他無論描述何種場景,都會令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。法王如意寶也看過藏文版的《水浒傳》,有時候還給我們講裏面的故事。其中人物刻畫得非常生動,每個人的長相、特點、性格,讓人感到呼之欲出,大家都特別喜歡看。但由于作者在書中寫了許多助長殺生、邪淫和偷盜的情節,極盡誨盜誨淫,後人效仿則無惡不作,結果他的兒子、孫子、曾孫叁代,生下來全都是啞巴。
還有《西廂記》的作者王實甫,善于描寫男女偷情私會的情形,導致許多人看了《西廂記》,就起了邪思淫念。結果書還沒有完成,王實甫自己就無法克製煩惱,嚼舌而死。
唐代詩人元稹 ,見表妹崔莺莺美若天仙,就想娶她爲妻,卻遭到拒絕。元稹因爲憤怒而寫了《會真記》,虛構崔莺莺和人偷情,毀謗她的名節,致使崔莺莺蒙垢千秋,而且導致後世的讀者學習偷情私會。最後元稹死的時候痛苦萬分,死了之後,屍體還慘遭雷火焚燒的報應。相反,如果寫一本好書的話,會給自他帶來千秋萬代的利益。不說別的,《大圓滿前行》和《入菩薩行論》這兩本書,救了多少世間中的迷茫衆生?
跟過去相比,現在人的造業更可怕。過去人通過看書來想象情節,慢慢生起貪嗔煩惱。而現在呢,光盤上、網絡上處處都有真人表演,原原本本地展現在你面前。尤其小孩看了以後,人生馬上就改完了。因爲小孩沒有取舍的能力,也沒有辨別的智慧,看到一種行爲就開始模仿,從此之後人生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,長大以後很容易變壞。
所以現在的社會跟古代完全不相同。古代人本來就比較純潔,又懂得做人的道德准則,雖然佛教傳播得不是很廣,但對儒教和道教比較重視,行爲言談掌握一種分寸。而現代人視古文化爲糟粕,基本上已經全部淘汰了,在他們的心目中,覺得這些跟不上時代,而瘋狂追求那些迷惑性特別強的理念和文化,並在全世界不斷地宣傳、不斷地弘揚,吸引無數的愚癡者趨之若鹜,這樣之後,是人類自己毀壞了自己。
如今的修行人,不要說得到佛陀的果位,連聲聞阿羅漢的無我境界也可能望塵莫及。若把所有的時間用來享受欲樂,整天渾渾噩噩地過日子,那肯定覺得修行很苦,百分之一都不願意接受。這樣一來,自己始終漂泊在輪回苦海中,解脫遙遙無期,非常非常可憐!
寅六、痛苦無法比擬(貪欲所招致的痛苦,遠遠超過其他的痛苦):
思維地獄苦,始知諸欲患,
非毒兵器火,險地所能擬。
如果細細思維貪心的果報,它所帶來的地獄、餓鬼、旁生之痛苦,時間極其漫長,程度也極其慘烈。如《親友書》所言,一日之中不斷感受叁百短矛猛刺的痛苦,與地獄中最輕微的痛苦相比,連它的一分也不及。因此,貪欲所帶來的傷害,是任何災難、禍害都無法相比的。
世間上的毒藥、戰爭、猛火、險地、天災等,人們認爲這是最大的災難。但如果用智慧來觀察,這些違緣最大的危害限度,只不過在短短的一生中,讓我們受痛苦而已,充其量是毀壞了今生。而貪心在自相續中蔓延的話,不僅是今生中非常痛苦,如同發瘋了一樣,(尤其是在公務員中,有些年輕人在感情上出了問題,自己都無法控製自己,旁邊人也覺得他精神有問題。一個人心裏的煩惱,很難以外面的物質享受或別人的勸告而遣除。)並且還會讓我們來世墮入惡趣受苦。
佛陀在《父子相會經》中,將貪欲喻爲毒葉、寶劍、兵戈、猛火等,講了很多比喻。《方廣莊嚴經》中也有諸如此類的闡述。古代的大修行人經常說:“世間諸苦患,皆由貪心生。”無垢光尊者在《竅訣寶藏論》中也講了貪欲的六種過患 :今生中身心不得自在;來世漂泊于輪回苦海,甚至墮落惡趣;人與人之間經常爭論;自然增上諸多不善業;減滅一切善法功德;經常受到聖者們的呵斥。
其實《竅訣寶藏論》講了很多實修教言,希望大家平時多背一些教證,多記一些公案,腦子裏多裝一點佛教知識。當然,全部都如理如實地行持,對凡夫人來說也有一定的困難,但至少應該記在心裏面。比如電腦專業的人懂很多電腦常識,遇到某些問題時,即使自己不會操作,道理上也比較明白。懂道理與不懂道理還是有很大差別,作爲一個佛教徒,既然已經皈依了佛門,滿腦子除了亂七八糟、肮髒不堪的東西以外,一個教證也背不了,一個公案也記不住,整天都是講打仗、愛情,講的時候表情也非常不錯,而一聽到佛教的教理就打瞌睡,這種現象是不合理的。
像我們上師如意寶,一張口就全部是教證,字字句句都是智慧的流露。現在很多人學習佛法,興趣是很淡薄的,即使有一點興趣,也只是敷衍了事,根本沒有心入于法。前代的那些大德們,如金旺堪布、德巴堪布、曲恰堪布,隨時都可以拿一個教證來引用,隨時都能想起一個佛教的公案,那些教證和公案,對對治煩惱非常有力,而無有意義的世間話題和名詞,他們記都不願意記。真正的修行人就要變成這樣。但是在末法時代,很多人學過的論典都忘了,學過的知識也不在乎,心裏沒有重視的話,智慧不可能平白無故浮現在你的腦海中。
總之,在整個世間中,貪欲的危害性是最大的,我們要像對待猛獸、毒藥、刀刃、怨敵、烈火那樣厭惡欲樂,《親友書》雲:“猶如猛獸毒刀刃,怨敵烈火厭欲樂。”對傳染病和戰爭,大家覺得特別可怕,“兩伊戰爭爆發了”、“第二次世界大戰出現了”,或者“禽流感來了”、“非典出現了”,尤其是核武器,人們均談之變色,其實這些並不可怕。最可怕的是什麼?就是依靠貪欲煩惱,生生世世墮在叁惡趣中不能解脫。
然可憐的是,愚昧無知的人對此根本不知,還把貪心最大的人當作明星,把嗔心最大的人視爲英雄。不過現在時代已經變了,七八十年代人們崇拜嗔心最大的人,現在卻羨慕貪心強烈的人。某個國家有一個人裸體表演,大家都覺得她非常非常了不起,因爲她只穿“虛空”的衣服,這種表演特別精彩,有些人甚至昏厥過去,不知道什麼原因,醫生正在診斷當中,開玩笑!如果人們能用佛教的智慧來剖析,這些迷亂的現象會慢慢得以控製,逐漸調整過來。
學習了本論以後,如果你的信心有所增上,這也是諸佛菩薩的加持。因此,大家一邊要勵力地祈禱上師和諸佛菩薩,一邊要用這些殊勝教言來經常對照自己,只有這樣,修行才會成功!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七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二十八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