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入行论讲记》第七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二十七节课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家里有十个孩子,有些有五六个孩子。

  那天有个道友去一个居士家,发现他们有四个孩子,认为特别可怕。其实这也不算多,康熙年间,江南有一个姓郑的小吏,虽然收入不菲,却破衣烂衫,显得穷困潦倒。一日,长官见他衣冠不整,说他有意装穷,有辱脸面,将他训斥了一顿。他委屈地辩解道:“小人实在因家境贫寒,并非有意装穷。”上司问其故,他说出一番惊人的话来:“小人有子女36人,每月的俸禄连穿衣吃饭都非常勉强。”

  长官大惊,转又训斥道:“你一个小吏,为什么娶那么多小妾?”“回大人话,小人只娶妻一人,并无小妾,小人子女都是妻子所生。”“胡说,一个人哪能生36个孩子?”“小人18岁娶妻,每年均生双胞胎,如今小人36岁,故有子女36人。”长官有点不相信,到他家一看,不得了!家里像一个大杂院,男男女女,大大小小,一屋子孩子。此事在当地极为轰动,后来禀告皇上,称太平盛世方有如此奇观。

  所以,见到四个孩子就啧啧称奇,这可能是少见多怪。青海也有一个女人,生了20个孩子,许多记者从很远的地方专程到那里去采访。其实这也没什么可采访的,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,一个众生生很多众生是正常现象。我讲什么呀?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。好,下一个颂词。

  为欲或丧身,或竖利戈尖,

  或遭短矛刺,乃至火焚烧。

  有些人为了自己的贪欲,或被杀身亡;或被穿在利戈的尖端上;或遭到短矛的刺杀;或被投入火中活活烧死。

  《中观四百论》也有关于这方面的描述,世间上的很多人,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,在贪欲的支配下,不惜采用偷盗、抢劫等非法手段。现在很多刑事案件,真正找来源的话,不在于外境的事物上,而在于人的贪心上。我们平时看报纸、看电视,新闻中报道的国与国之间、人与人之间、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冲突,无一不是因追逐财利女色所致。今天这个领导贪污了多少万,判了死刑;明天那个老总因为某种原因而跳楼自杀;后天某公司发生了什么事情……这些悲剧的来源去观察,全部是贪心在作梗。

  现在很多贪污分子,本来贪心的种子没有断,面前又摆着特别喜欢的人民币、美金,这个时候,就像在贪吃的小孩面前放很多糖一样,周围没有人的话,小孩不知道后果会怎么样,就悄悄地吃吃吃,最后被父母发现了,开始狠狠地打。若能早点知道贪欲的来源及过患,这些人应该会有一种控制能力。

  因此,判死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,我们应该从教育上抓,从小就要了解贪欲的过患、知足少欲的功德,如果从这方面下手,那么社会稳定、治安管理会非常容易。否则,众生的欲望不断在增长,有多少个公安武警也无法根除各种非法行,毕竟根没有断的话,果会不断地生出来。

  《赞戒论》中说:“以贪漂泊大地如饿狗,多数不成反而冻饿死。”愚者为了取悦女人,想方设法求得财物,以强烈的贪心漂泊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,犹如饿狗般虚度人生,多数人不仅不能成办一切所愿,反而最终冻死、饿死、判死刑、关监狱。为什么现在很多国家的监狱不够用,每年都要新修一个?因为腐败分子、贪官污吏越来越多,多的原因就是教育上没有爱的传播,没有人性道德的弘扬。

  刚才有个道友说:“您以前赞叹鲁迅等是不合理的,他们的文章,对人类的伦理道德无有任何促进,反而有退化的作用。”我说:“我的赞叹,并不是对他们的一切全盘接受、盲目崇拜,只是说他们对人类的贡献,对佛教的研究,在某个层面上还算不错,但这不代表他们与释迦牟尼佛或者大成就者等同。”

  其实别人说的也对,因为比较著名的人说出来的话,相当有权威性,可以带动很多人。比如有些领导把自己的欲望说出来后,大家都觉得这种道理值得借鉴,自己也就拼命地追求,根本不知取舍方向。甚至有些人为贪欲所蒙蔽,不仅毁坏了自己的今生(本颂讲的只是今生果报),来世的痛苦也在等着他。

  曾经有一个船夫,经常在江上接送来往客人。某日他遇到一个巨商,因为觊觎他的财产,便趁狂风大浪之时,将他推入江中,此事谁都不知道。后来这个船夫成了大富翁,开始娶妻生子,可是儿子从小就视他如仇人,关系一直不好。有一次他去问乩仙,乩仙判说他于某年某月某日,在什么样的环境中,所做的事情理当扪心自问。他大惊失色,才知道儿子原来就是那巨商的转世。后来他以各种因缘离开家乡,死的时候极为凄惨。有些智者在分析时说:“他夺人钱财不能自用,今生中不得好死,死后阴司的帐还没有算呢。”

  所以,大家有一点控制能力的话,希望不要特别贪。我遇到很多很多居士,他们给老板、领导做事时,上级强迫自己干坏事,明明知道那是非法,如果陷进去,对今生来世都不利,但在他的手下也身不由己,不干的话就会被开除。这种现象非常多。但不管怎么样,懂得这些道理后,生活还是要过得简单一点,不要随顺五浊恶世的潮流,行为越来越不如法。

  寅二、阻碍解脱机会:

  积护耗尽苦,应知财多祸,

  贪金涣散人,脱苦遥无期。

  积累财产、守护财产、耗尽财产的过程中,充满着痛苦及苦因 。《亲友书释》中说:“被称为寂静调柔、财物丰足的诸位智者,因积累、守护、毁尽这些财产,也历经同样多的辛酸。”为此,我们一定要认识到,财产是无边祸害的根源。

  当今社会中,人们对财产的执著相当可怕,包括很多大学生,不管是男孩子、女孩子,几乎没有想过以后把所学的知识用于社会,为人类造福。而是快要接近毕业时,成天考虑“我能不能找到有钱的工作”、“会不会找一个好看的对象”、“我怎么样发财”、“哪个人有钱”……一直都是需求这些。老师也根本不考虑怎样培养人才,而是终日以打麻将、赌博打发时光。

  前不久我接触了一些老师,确实看到了当今教育界的某些状况。很多老师整天混日子,随随便便得过且过,只要把工资拿到手以后,对孩子、对人类一点也不负责任。这样一来,现在孩子成长的氛围是:父母从小就灌输要发财,老师鼓励的是赚钱,领导也是赚钱赚钱……我们人活在世上,除了赚钱难道没有其他目标吗?我觉得并不是这样。有良知、有智慧的人,希求的绝不是自己的利益,而是帮助所有众生。

  要知道,财富从开头到结束都充满痛苦,华智仁波切也说:“有一匹马,就有一匹马的痛苦;有一只羊,就有一只羊的痛苦;有一条茶叶,就有一条茶叶的痛苦。财富越多,痛苦越大。”前两天,一个著名的相声演员死了,他的几千万家产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处理,因为他没想到这么快就离开人间,所以没来得及写遗嘱。其实一个人不管有没有名声,积财、护财时肯定痛苦,不是担心被别人偷了抢了,就是一直舍不得用,但死了以后什么都带不走,一生中几乎没有享用的机会。

  现在提倡两个文明一起抓,但物质文明是有一点进展,精神文明却毫无起色,二者完全处于失衡状态。这样的话,社会到底有没有发展呢?换一个角度来看,物质生活虽然大幅度改善,但人们的欲望却越来越强,如果缺乏知足少欲和断除贪欲的佛教理念,恐怕会越来越不择手段地追求所欲。

  如今有些状况已经病入膏肓,我们在小范围中传授佛法,不一定能扭转过来,但大家至少应该明白这些道理,不然的话,自己也可能落入这种可怕的陷阱中。米拉日巴尊者说过:“财初自乐他羡慕,虽有许多不知足;中初吝者结束缚,不舍用于善方面,乃着敌魔之根源,自己积累他人用;最后财为送命魔,希求敌财刺痛心,应断轮回之诱饵,我不希求魔之财。”

  因此,解决人们的欲望和贪婪别无他法,一定要靠佛教的教育。希望很多居士在教育孩子时,从小不要让他重视钱财,在他脑海中种下不好的种子。当然,让他出家,有这样的因缘倒很好,其实出家人在这方面还是做得不错。唐代有位智则法师,他身上只披一件破僧衲,屋里只有一张床、一个钵盂、一把勺子,其他再也没有东西了。他出门时根本不用关门,他常说:“出门时门要锁,箱子要盖紧,这样既浪费时间,又扰乱道业,整日忙碌而散乱人生,没有任何意义。”这种修行人真的非常洒脱。

  出家人在吃住穿方面根本不愁,从这方面讲,我觉得出家还是非常自在。那天我们同学二十年后聚会,大概有三十九个人,其中只有两个人出家。我们出家时,老师和同学都担心我们吃不好、穿不暖,有些人好心劝我们,有些人也给一点钱,说留着以后补身体用。但不知不觉过了二十年,大家再次相会时,他们有些在家人过得虽然比较可以,但都没有我们两个自在。我们在二十中没有受过任何刺激、痛苦,过得平平淡淡,从脸色各方面看,我自己感觉有一定的差别,很多人也是这样说,我们老师当时由衷地赞叹:“出家真的很伟大!”

  佛陀在律藏中说:“出家人如住净室,在家人如住火宅。”《法苑珠林》亦云:“出家修道易为,如海中泛舟;在家修道实难,如陆地行船。”然而现在有些人声称:“出家、在家一模一样,在家也可以好好学佛,我对出家非常反对,因为每个众生都有佛性,不需要出家。”倘若正如你所说,出家、在家都一样,那么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贤劫千佛,为什么全部以出家身份而成就?有些在家人不要认为自己跟出家人完全一样,甚至好像自己更胜一筹。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说过,只要披上袈裟,就有超越在家人的功德,对他们理应值得恭敬。

  当然,在末法时代,也有个别出家人不护戒规、贪得无厌,整天奔着大城市和大施主去。诚如《正法念住经》所言:“贪执财物之比丘,内心恒时外散乱,彼等日夜皆无修行之机会。”贪执财物的这些比丘,白天晚上都在想着财物,修行不可能有丝毫进展,就像米拉日巴的一个故事中所阐述的一样。但是,真正的出家人相当伟大,他的生活也非常快乐,在家人考虑得比较多,而出了家以后没有这些痛苦,故大家应该随喜出家的功德。

  那么作为出家人,既然已经出了家,一生中就要发愿善始善终,假如你业力深重,有些行为不如法,则应该好好地忏悔,发誓以后变成很好的出家人来度过一生。寂天菩萨这部论典所讲的这些道理,真的是非常珍贵,大家要尽量融入自相续,这样,修行肯定有很大的进步!

  

《《入行论讲记》第七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二十七节课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