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入行論講記》第七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二十七節課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家裏有十個孩子,有些有五六個孩子。

  那天有個道友去一個居士家,發現他們有四個孩子,認爲特別可怕。其實這也不算多,康熙年間,江南有一個姓鄭的小吏,雖然收入不菲,卻破衣爛衫,顯得窮困潦倒。一日,長官見他衣冠不整,說他有意裝窮,有辱臉面,將他訓斥了一頓。他委屈地辯解道:“小人實在因家境貧寒,並非有意裝窮。”上司問其故,他說出一番驚人的話來:“小人有子女36人,每月的俸祿連穿衣吃飯都非常勉強。”

  長官大驚,轉又訓斥道:“你一個小吏,爲什麼娶那麼多小妾?”“回大人話,小人只娶妻一人,並無小妾,小人子女都是妻子所生。”“胡說,一個人哪能生36個孩子?”“小人18歲娶妻,每年均生雙胞胎,如今小人36歲,故有子女36人。”長官有點不相信,到他家一看,不得了!家裏像一個大雜院,男男女女,大大小小,一屋子孩子。此事在當地極爲轟動,後來禀告皇上,稱太平盛世方有如此奇觀。

  所以,見到四個孩子就啧啧稱奇,這可能是少見多怪。青海也有一個女人,生了20個孩子,許多記者從很遠的地方專程到那裏去采訪。其實這也沒什麼可采訪的,衆生的業力不可思議,一個衆生生很多衆生是正常現象。我講什麼呀?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。好,下一個頌詞。

  爲欲或喪身,或豎利戈尖,

  或遭短矛刺,乃至火焚燒。

  有些人爲了自己的貪欲,或被殺身亡;或被穿在利戈的尖端上;或遭到短矛的刺殺;或被投入火中活活燒死。

  《中觀四百論》也有關于這方面的描述,世間上的很多人,爲了達到自己的目標,在貪欲的支配下,不惜采用偷盜、搶劫等非法手段。現在很多刑事案件,真正找來源的話,不在于外境的事物上,而在于人的貪心上。我們平時看報紙、看電視,新聞中報道的國與國之間、人與人之間、部落與部落之間的戰爭沖突,無一不是因追逐財利女色所致。今天這個領導貪汙了多少萬,判了死刑;明天那個老總因爲某種原因而跳樓自殺;後天某公司發生了什麼事情……這些悲劇的來源去觀察,全部是貪心在作梗。

  現在很多貪汙分子,本來貪心的種子沒有斷,面前又擺著特別喜歡的人民幣、美金,這個時候,就像在貪吃的小孩面前放很多糖一樣,周圍沒有人的話,小孩不知道後果會怎麼樣,就悄悄地吃吃吃,最後被父母發現了,開始狠狠地打。若能早點知道貪欲的來源及過患,這些人應該會有一種控製能力。

  因此,判死刑是解決不了問題的,我們應該從教育上抓,從小就要了解貪欲的過患、知足少欲的功德,如果從這方面下手,那麼社會穩定、治安管理會非常容易。否則,衆生的欲望不斷在增長,有多少個公安武警也無法根除各種非法行,畢竟根沒有斷的話,果會不斷地生出來。

  《贊戒論》中說:“以貪漂泊大地如餓狗,多數不成反而凍餓死。”愚者爲了取悅女人,想方設法求得財物,以強烈的貪心漂泊在廣闊無垠的大地上,猶如餓狗般虛度人生,多數人不僅不能成辦一切所願,反而最終凍死、餓死、判死刑、關監獄。爲什麼現在很多國家的監獄不夠用,每年都要新修一個?因爲腐敗分子、貪官汙吏越來越多,多的原因就是教育上沒有愛的傳播,沒有人性道德的弘揚。

  剛才有個道友說:“您以前贊歎魯迅等是不合理的,他們的文章,對人類的倫理道德無有任何促進,反而有退化的作用。”我說:“我的贊歎,並不是對他們的一切全盤接受、盲目崇拜,只是說他們對人類的貢獻,對佛教的研究,在某個層面上還算不錯,但這不代表他們與釋迦牟尼佛或者大成就者等同。”

  其實別人說的也對,因爲比較著名的人說出來的話,相當有權威性,可以帶動很多人。比如有些領導把自己的欲望說出來後,大家都覺得這種道理值得借鑒,自己也就拼命地追求,根本不知取舍方向。甚至有些人爲貪欲所蒙蔽,不僅毀壞了自己的今生(本頌講的只是今生果報),來世的痛苦也在等著他。

  曾經有一個船夫,經常在江上接送來往客人。某日他遇到一個巨商,因爲觊觎他的財産,便趁狂風大浪之時,將他推入江中,此事誰都不知道。後來這個船夫成了大富翁,開始娶妻生子,可是兒子從小就視他如仇人,關系一直不好。有一次他去問乩仙,乩仙判說他于某年某月某日,在什麼樣的環境中,所做的事情理當扪心自問。他大驚失色,才知道兒子原來就是那巨商的轉世。後來他以各種因緣離開家鄉,死的時候極爲淒慘。有些智者在分析時說:“他奪人錢財不能自用,今生中不得好死,死後陰司的帳還沒有算呢。”

  所以,大家有一點控製能力的話,希望不要特別貪。我遇到很多很多居士,他們給老板、領導做事時,上級強迫自己幹壞事,明明知道那是非法,如果陷進去,對今生來世都不利,但在他的手下也身不由己,不幹的話就會被開除。這種現象非常多。但不管怎麼樣,懂得這些道理後,生活還是要過得簡單一點,不要隨順五濁惡世的潮流,行爲越來越不如法。

  寅二、阻礙解脫機會:

  積護耗盡苦,應知財多禍,

  貪金渙散人,脫苦遙無期。

  積累財産、守護財産、耗盡財産的過程中,充滿著痛苦及苦因 。《親友書釋》中說:“被稱爲寂靜調柔、財物豐足的諸位智者,因積累、守護、毀盡這些財産,也曆經同樣多的辛酸。”爲此,我們一定要認識到,財産是無邊禍害的根源。

  當今社會中,人們對財産的執著相當可怕,包括很多大學生,不管是男孩子、女孩子,幾乎沒有想過以後把所學的知識用于社會,爲人類造福。而是快要接近畢業時,成天考慮“我能不能找到有錢的工作”、“會不會找一個好看的對象”、“我怎麼樣發財”、“哪個人有錢”……一直都是需求這些。老師也根本不考慮怎樣培養人才,而是終日以打麻將、賭博打發時光。

  前不久我接觸了一些老師,確實看到了當今教育界的某些狀況。很多老師整天混日子,隨隨便便得過且過,只要把工資拿到手以後,對孩子、對人類一點也不負責任。這樣一來,現在孩子成長的氛圍是:父母從小就灌輸要發財,老師鼓勵的是賺錢,領導也是賺錢賺錢……我們人活在世上,除了賺錢難道沒有其他目標嗎?我覺得並不是這樣。有良知、有智慧的人,希求的絕不是自己的利益,而是幫助所有衆生。

  要知道,財富從開頭到結束都充滿痛苦,華智仁波切也說:“有一匹馬,就有一匹馬的痛苦;有一只羊,就有一只羊的痛苦;有一條茶葉,就有一條茶葉的痛苦。財富越多,痛苦越大。”前兩天,一個著名的相聲演員死了,他的幾千萬家産現在還不知道怎麼處理,因爲他沒想到這麼快就離開人間,所以沒來得及寫遺囑。其實一個人不管有沒有名聲,積財、護財時肯定痛苦,不是擔心被別人偷了搶了,就是一直舍不得用,但死了以後什麼都帶不走,一生中幾乎沒有享用的機會。

  現在提倡兩個文明一起抓,但物質文明是有一點進展,精神文明卻毫無起色,二者完全處于失衡狀態。這樣的話,社會到底有沒有發展呢?換一個角度來看,物質生活雖然大幅度改善,但人們的欲望卻越來越強,如果缺乏知足少欲和斷除貪欲的佛教理念,恐怕會越來越不擇手段地追求所欲。

  如今有些狀況已經病入膏肓,我們在小範圍中傳授佛法,不一定能扭轉過來,但大家至少應該明白這些道理,不然的話,自己也可能落入這種可怕的陷阱中。米拉日巴尊者說過:“財初自樂他羨慕,雖有許多不知足;中初吝者結束縛,不舍用于善方面,乃著敵魔之根源,自己積累他人用;最後財爲送命魔,希求敵財刺痛心,應斷輪回之誘餌,我不希求魔之財。”

  因此,解決人們的欲望和貪婪別無他法,一定要靠佛教的教育。希望很多居士在教育孩子時,從小不要讓他重視錢財,在他腦海中種下不好的種子。當然,讓他出家,有這樣的因緣倒很好,其實出家人在這方面還是做得不錯。唐代有位智則法師,他身上只披一件破僧衲,屋裏只有一張床、一個缽盂、一把勺子,其他再也沒有東西了。他出門時根本不用關門,他常說:“出門時門要鎖,箱子要蓋緊,這樣既浪費時間,又擾亂道業,整日忙碌而散亂人生,沒有任何意義。”這種修行人真的非常灑脫。

  出家人在吃住穿方面根本不愁,從這方面講,我覺得出家還是非常自在。那天我們同學二十年後聚會,大概有叁十九個人,其中只有兩個人出家。我們出家時,老師和同學都擔心我們吃不好、穿不暖,有些人好心勸我們,有些人也給一點錢,說留著以後補身體用。但不知不覺過了二十年,大家再次相會時,他們有些在家人過得雖然比較可以,但都沒有我們兩個自在。我們在二十中沒有受過任何刺激、痛苦,過得平平淡淡,從臉色各方面看,我自己感覺有一定的差別,很多人也是這樣說,我們老師當時由衷地贊歎:“出家真的很偉大!”

  佛陀在律藏中說:“出家人如住淨室,在家人如住火宅。”《法苑珠林》亦雲:“出家修道易爲,如海中泛舟;在家修道實難,如陸地行船。”然而現在有些人聲稱:“出家、在家一模一樣,在家也可以好好學佛,我對出家非常反對,因爲每個衆生都有佛性,不需要出家。”倘若正如你所說,出家、在家都一樣,那麼以釋迦牟尼佛爲主的賢劫千佛,爲什麼全部以出家身份而成就?有些在家人不要認爲自己跟出家人完全一樣,甚至好像自己更勝一籌。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中說過,只要披上袈裟,就有超越在家人的功德,對他們理應值得恭敬。

  當然,在末法時代,也有個別出家人不護戒規、貪得無厭,整天奔著大城市和大施主去。誠如《正法念住經》所言:“貪執財物之比丘,內心恒時外散亂,彼等日夜皆無修行之機會。”貪執財物的這些比丘,白天晚上都在想著財物,修行不可能有絲毫進展,就像米拉日巴的一個故事中所闡述的一樣。但是,真正的出家人相當偉大,他的生活也非常快樂,在家人考慮得比較多,而出了家以後沒有這些痛苦,故大家應該隨喜出家的功德。

  那麼作爲出家人,既然已經出了家,一生中就要發願善始善終,假如你業力深重,有些行爲不如法,則應該好好地忏悔,發誓以後變成很好的出家人來度過一生。寂天菩薩這部論典所講的這些道理,真的是非常珍貴,大家要盡量融入自相續,這樣,修行肯定有很大的進步!

  
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七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二十七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