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入行論講記》第七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二十八節課

  第一百二十八節課

  寅叁、以比喻說明過患:

  貪欲生衆苦,害多福利少,

  如彼拖車牲,唯得數口草。

  此處用比喻來說明,貪欲的危害相當多,利益相當少,就像正在拉車的牲畜,吃幾口路旁的草一樣得不償失。

  現在的人們“今朝有酒今朝醉”,爲了暫時的快樂,拼命追逐世間八法。其實我們活在世上,應該活得有價值,不應該鼠目寸光,像現世美那樣只承認今世,認爲死後一了百了,不惜一切追求暫時的欲樂。

  貪欲的禍害非常大,不管貪著什麼東西,女色也好、財物也罷,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。打個比方說,牛馬拉著沈重的車向前行進時,看見路旁綠油油的青草,禁不住停下來享用,結果立即招來車夫的鞭打,甚至車輪以慣性沖過來,將它撞傷、壓死。爲了數口青草,而遭致狠狠的抽打,乃至受傷送命,這是何等的不值得。同樣,人們拼命地追求所貪對境,下場比這些旁生更可憐。他們爲了瞬間的欲妙之樂,毀壞長遠的解脫命根,將今生來世的一切安樂葬送無余。所以,《八大人覺經》中說:“生死疲勞,從貪欲起;少欲無爲,身心自在。”

  很多人非常愚癡,爲了眼前的一點薄利,甯願舍棄來世的幸福,《因緣品》雲:“愚者爲財毀,不尋求來世。”尤其是臨死時如果貪戀某物,死後會轉生爲特別可怕的衆生。從前舍衛城有個窮人,他對自己的牛特別貪執。死了以後,他轉生爲牛背傷口中的一只小蟲,蝕食傷口中的膿血,每天都要經曆七次生死。律藏中也記載著一個人,因貪戀自己的金瓶,死後轉生爲毒蛇,寸步不移地守護著金瓶 。

  還有一個小孩夭折之後,請一位具證上師爲他作佛事,但小孩的神識一直往酥油桶裏跑。上師對眷屬說:“看看桶裏有什麼?”原來有一個別人給小孩的燒餅。于是上師把燒餅用來作煙供燒施,回向以後才超度了他。因此,正如薩 哈巴尊者所說:“相續中有芝麻許的執著,也會帶來無邊的痛苦。”

  貪欲確實非常可怕,大家理論上說得來,道理上也明白,但自己生起烈火般的貪心時,可能也是無法控製。對修行人來說,這是正常現象,但只要懂得這個道理,時時以正知正念攝持,逐漸調伏自己的習氣,終有一天也會加入諸佛菩薩等離貪者的行列中,真正能利益衆生,自己不被煩惱左右。

  但是,現在大多數人不知道這一點,把痛苦當作快樂的源泉,快樂也認爲是實有存在的。前段時間我路過色達,看見有個賓館裏正在舉行婚禮,我熟悉的很多年輕人在那兒高興得不得了,蹦蹦跳跳。我當時就想:“他們只看到了今天的快樂,卻沒有想到以後的痛苦。現在人的生活壓力、感情痛苦非常重,大家都認爲今天是快樂的開端,但到底是快樂的開端,還是痛苦的開端呢?”你們經曆過這段曆程的人,應該非常清楚,從此以後,你是獲得了人生的快樂,還是增加了擔憂和痛苦呢?

  當然,人活在世上,有些傳統也不得不隨順,但是世間人的愚癡和盲目,還是值得好好探究。否則漫無目的地一直往前奔,到時候會達到什麼樣的境地,恐怕自己也無法覺知。

  寅四、空耗暇滿:

  彼利極微薄,雖畜不難得,

  爲彼勤苦衆,竟毀暇滿身。

  依靠錢財、不淨行而帶來的快樂微乎其微,輕而易舉即可成辦,不要說具有高超智慧的人,連低等旁生也不難辦到。可是,無知的人們竟然爲了這些而奔波受苦,糟蹋了如意寶般難得的暇滿人身。

  財利女色等帶來的利樂,實際上非常少,世間上所有的有漏快樂,遠遠比不上瑜伽士在短暫的時間中,坐禅所獲無漏安樂的千分之一。很多人把積累財産、追求異性作爲人生目標,其實這並非明智之舉。《開啓修心門扉》中講了很多動物的本領,如烏鴉向貓頭鷹追討命債的方式 ,相比之下,旁生比人類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在積累財産方面,不說別的,我的院子裏有好多地鼠,到了夏天它們到處采集草根、人參果,然後搬到地洞裏藏起來,其數量之多,可能一兩年都吃不完。在打扮方面,昨前天我看見對面山上有一群鵝,它們在河裏洗澡時,不停地用喙來梳理羽毛,跟人比起來,它們只不過不會照鏡子而已。至于作不淨行,麻雀、喜鵲、餓狗、老豬等等,根本不需要培訓,天生就會。

  所以,人活在世間上,如果只是追求這些,就跟旁生不分軒轾了。薩迦班智達說過:“整天談論財與食,此即雙足之畜生。”“唯尋自己之吃喝,豈非牲畜亦能行?”我以前放牦牛時,牦牛餓了,一定要去找草吃,口幹了,看見遠方有清清的河流,就不顧一切往前沖,任誰也擋不住。所以吃喝玩樂,連愚笨的旁生都會,難道我們也唯一追求這些嗎?很多人有了錢以後,整天在吃喝玩樂中消磨時光,這跟動物又有什麼差別,動物在快樂的時候,也有屬于自己的遊戲。

  作爲一個人,不管具不具足菩提心,都應該力所能及地去幫助衆生。暫時來說,社會上有許多愛心人士,竭力幫助可憐的衆生,自私自利的心很小,所作所爲令人贊歎。如果你有遠大的理想,那應該爲了天下無邊的衆生而考慮自己的來世,考慮衆生叁世的一切利益。有了這樣的善心善願,人身才會發揮其應有的價值,否則,整天都是圍著小利小惠轉,一生就白白虛度了。

  《賢愚經》有一個公案說,某地的婆羅門在叁四個月中舉辦盛大的宴會,凡是參加宴會者,會提前收到一封請帖,請帖上有糖脂蓋的印信。一個婆羅門也受邀參加宴會,在去的路上,他特別貪吃,忍不住將糖脂印信給舔食了。結果到了宴會會場的外面,守門人見請帖上沒有印信,而不讓他進去。爲了一點點糖脂,婆羅門失去了一場盛宴。世間上很多人也是如此,貪執眼前小小的欲樂“糖脂”,而愚昧地毀掉暇滿人身,失去了解脫安樂“盛宴”,在輪回中不斷地流轉漂泊。所以有智之士應該好好考慮,自己應該怎樣度過一生,才對自他都有利益?

  寅五、痛苦無義:

  諸欲終壞滅,貪彼易墮獄,

  爲此瞬息樂,須久曆艱困。

  一切貪欲之樂最終必將壞滅,並具有使人墮落等過患,爲了那瞬間的享樂,要在千百萬劫中于地獄裏受折磨。

  不管你擁有什麼樣的快樂,即使是轉輪王的快樂,最後也會毀滅的。龍猛菩薩雲:“世間一切樂,唯苦被變壞。”《阿含經》也說:“積聚終散裂,崇高必墮落,會和終散離,有生無不死。”一切快樂都將變成痛苦,而貪執它的結果,卻是讓我們墮入叁惡趣中受苦,付出長久而艱辛的代價。

  人們認爲的快樂,真正剖析它的本體時,沒有任何可靠性,而爲它所造的惡業,卻會使我們在輪回中遭受無量痛苦。不管是異性之間的樂受、財富名聲所帶來的快樂,只是分別念一瞬間的顛倒執著,按照《中觀寶鬘論》和《中觀四百論》的觀點,所謂的享受快樂,不過是痛苦稍微減輕了而已,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快樂。

  然而爲了一瞬間的錯覺,很多人不惜造下極大的惡業,在生死輪回中不能解脫,甚至千百萬劫中在惡趣裏面無力自拔。叁國時期的曹操,可謂奸惡一世,但他剛死不久,王位被篡,妻妾被奪。而且在1400年後,于清朝乾隆年間,蘇州某屠夫宰了一頭豬,取出豬的肝髒,上有“曹操”二字。(在此之前,他很有可能在地獄、餓鬼中受苦。)當時有個年輕人見後,驚懼因果無常,馬上出家修行,法名爲“佛安”。

  爲什麼豬的肝髒上有“曹操”的名字呢?月稱論師在《中觀四百論大疏》中,也曾舉過一個比喻來說明這種不共的緣起 ,這就是前世不可思議的因緣,反映在今生的身體上面。如果用科學來解釋,肯定沒有辦法,但這畢竟是人們親眼所見,豬的肚子本來沒有剖開,剖開以後才發現上面有字,這種奧秘任何科學家也無法解釋。但在佛教中確有這樣的因果規律,即使造了一瞬間的惡業,果報也會無窮無盡。因此,大家不要爲了暫時的欲樂而毀壞來世,否則後果是相當可怕的。

  貪心是非常大的怨敵,它對我們的危害非同小可,大家一定要認清它的面目,一旦生起貪心,當下就要製止。這樣通過慢慢的串習,自相續肯定會有改變。爲什麼曆史上有那麼多出家人能毫不費力地對治貪欲,而世間人卻不能輕松面對,就是因爲前者通達了道理,而後者卻對此一無所知。

  彼困千萬分,便足成佛道,

  欲者較菩薩,苦多無菩提。

  世間的妙欲一點意義都沒有,若把爲它付出辛勞的千萬分之一,用在修持正法上,足以成就無上佛道,即便沒有成佛,最低限度也不會墮入叁惡趣。然可惜的是,人們日日夜夜、兢兢業業地尋求世間快樂,用于學佛的時間微不足道。

  我去上海的時候,在一次演講上也講過,菩提學會的有些道友,每個星期天共學一次、共修一次,就覺得自己太精進了,到處給別人炫耀。可是你們算過沒有,倘若一年有360天,所有的星期天加起來,最多也只有52天,剩下的308天都在搞世間法,所以你們學佛並沒有用很多時間。可是,還有些人連一個星期天都抽不出來,所有時間都用在家庭上、工作上、瑣事上了。即使能抽出一天的話,聽兩堂課只有兩個小時,很多人聽課時無精打采、奄奄一息,下完課後精神就出來了,說東道西,既開心又有活力。現在很多人就是這樣,把時間花在世間瑣事上,一年一年都無所謂,而稍微學一點佛法,就覺得花了很長時間。有些人一周聽兩叁節課,花了兩個小時就覺得好多啊,而把時間用在睡覺上、無聊的事情上,從來沒有抱怨過多。且不說無始以來,就算今生的時間全部用在學佛上,至少也獲得了不墮惡趣的把握。但我們有沒有做到呢?

  好多人認爲自己學了《入行論》後,懂得很多很多的知識,其實你們學的時間太少了,而且經常以“我不空”、“我太忙”爲借口,自己給自己開綠燈。要知道,在佛法上花的時間越長,下的工夫越多,自己越會受益無窮、用之不盡。許多人沒有把精力和時間放在這上面,原因主要就是自己業障深重。不說叁大阿僧祇劫,即使抽出短暫的時間,修行也會有一定的成效。可是無始以來,我們把時間全部用在貪嗔…
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七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二十八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