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入行论讲记》第七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二十四节课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菩萨等圣者的眼里,见到人道众生之间的贪爱,会感到很可笑、也很可怜,就像我们人看旁生作不净行、互相追求一样,觉得这些行为引人怜悯。1993年法王在美国旧金山时,我们去了一个动物园,动物园里有一个大水池,池中有很多怪模怪样的癞蛤蟆,看起来很恶心,就像一个个大肉团,然而它们在水池中,还自由自在地追逐、交合、寻欢作乐。在它们的境界中,似乎世界上唯有自己的对象最美妙,最值得贪爱。同样,人对异性的贪恋不舍,在天人、仙人及不净观的修行人看来,也是非常可笑、可怜。

  平时大家应该以这些教言来对照自己,否则很多人在贪欲的粪坑里始终爬不出来。龙猛菩萨说:“如于自或他,粪便皆厌恶,自他不净身,为何不生厌?”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的粪便洒在地上,大家都不愿意接触,觉得非常恶心,同样,自他的身体都是如此不净,为什么不生厌恶心呢?

  然而,因无始以来的强烈串习,有些人明明知道这个道理,却在对境现前时,无法克制自己的贪欲,陷入了疯狂贪爱的欲望坑中,难以自拔。有些人不仅对活人的臭皮囊特别执著,对死人的身体也不放弃。《释迦牟尼佛广传》中有个医生叫革夏巴,也是释尊的一个前世。有一次在某地方,有个女人在丈夫去世后,心生极大痛苦,她精神癫狂错乱,一天到晚抱着丈夫尸体倾诉,把尸体认作真正丈夫。久而久之,尸体腐烂只剩一副骨架,但她依然对它珍爱异常:白天用鲜花装饰骨架;晚上抱着骨架,睡在尸陀林里面。(当我看到这个公案时,眼泪自然而然流下来了。)

  革夏巴了知女人境况后,生起强烈的悲心,到处寻找她,后来发现她在河边,正给“丈夫”洗脸。革夏巴顺手在尸陀林捡起一具女尸,扛起它就来到那里。革夏巴故意一见她就跑,女人问他为什么跑,革夏巴说:“我妻子非常漂亮,如果她看见你的丈夫,我害怕他们俩一起跑了。”女人安慰道:“我丈夫人品很好,不会爱上其他女人,你可以放心和我们在一起。”革夏巴就答应了。后来女人入睡时,革夏巴将两副骨架以绳子捆在一起,好像两个骨架互相拥抱的样子,然后扔进河中,同时大声惊叫:“你丈夫将我妻子拐走了!”女人醒来后,确实见到骨架紧紧相拥,被急流冲走。他们边叫边哭,追了一段时间,结果没有追上。

  革夏巴回来就开始算账:“你还说你丈夫不喜欢其他女人,没想到他竟将我最可爱的妻子拐走,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,你马上赔我的妻子,否则我用大石头砸死你。”女人战战兢兢,跪在他脚下顶礼忏悔,求他不要杀自己。革夏巴立即抓住机会,开导她舍弃抱丈夫尸身的恶念,一切均无常,众生都会死,贪执亲友只会引生痛苦,并致人堕落,希望她能从情欲中清醒过来。说完后,女人如梦初醒,心态当下恢复正常。

  我以前见过一个人,她丈夫去世十几年了,但仍把丈夫当年给的定情信物贴身戴着,有时间就看一看、哭一哭,算是一种加持物。但这种加持不是三宝的加持,而是贪心的加持。听说西方有些人的爱人死了以后,把尸体用冰箱保存起来,现在中国也有各种情况,比如把头发全部存起来,衣服作为自己一生的加持物。其实用智慧来观察的话,两个人在一起,只是暂时的因缘聚合,到了一定的时候,谁都帮不了谁,如果放下这些执著,自己修行才能成功,很多痛苦也容易解决。

  现在在家人的痛苦,大多数是来自贪心,也有一部分来自嗔心,如果国际上去调查统计,70%可能源于男女感情和家庭不和,跟贪执身体有着密切关系。而大慈大悲的佛陀,不仅对身体的剖析圆满究竟,对心理方面,也说所有的烦恼包括在贪嗔痴当中,其中贪心是最根本的。

  寅二、以作用决定不净:

  宜人冰片等,米饭或蔬菜,

  食已复排出,大地亦染污。

  从作用上来讲,人体也是不清净的。怎么不清净呢?无论是宜人的冰片、红花等香料,还是可口美味的米饭、蔬菜和水果,吃进身体之后,经过火大的腐烂作用,精华部分被身体吸收,而无法吸收的糟粕,则变成粪便排泄出来。这样的不净粪不管洒在哪里,整个地方都被熏臭染污了。你是美女也好、俊男也好,倘若拉肚子,在院子里到处染上不净粪,最后连自己都不愿意呆在那里,一定要搬出去。

  我们的身体,完全是加工不净物的机器。如果这个身体很清净,那么食物经过它以后,应该变得更鲜美,但事实恰恰相反,即使是再干净、再好吃的东西,一旦经过身体的加工,颜色、形状和本质彻底改头换面,完全变成了臭不可闻的不净物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就是因为身体具有不净性。

  月称论师云:“若人无过失,世人应贪彼,以身有过故,智者远离彼。”倘若身体没有过失,我们没必要这样呵责,应该可以尽情地贪执,然正因为身体有诸多过患,有智慧的人,务必要摆脱贪身的迷网束缚。否则,这种过患相当大,完全超过了怨敌的危害,龙猛菩萨在《大智度论》中说:“执剑向敌,是犹可胜。女贼害人,是不可禁。”面对手持宝剑的敌人,英雄好汉可以胜伏,而面对楚楚动人的美女,很多人都无力抵挡,只有在她面前乖乖投降,在她的脚下任由践踏。

  有些论典中说,具有八功德的恒河水,当它流入大海,与海水相融时,原来甘甜的味道马上变成又咸又苦。同样,任何一种清净的食物,若进入身体,即会变成不净,由此可知,身体绝无洁净性存在。《宝蕴经》中也说,黑色的炭再怎么洗,也不可能变成白色,同理,如同不净粪般的身体,再怎么沐浴擦拭,永远也不可能变为清净的物质。

  对于身体的本质,通过学习这部论典,大家应该有重新的认识。以前很多人跟我讲:“其他什么事情我都放得下,唯有感情放不下。”其实,放不下就是因为你的执著,而执著的原因是认为对方好看。好看的人在身边呆一会儿,自己也好像很快乐,如果不好看的人呆在身边,自己就觉得特别苦恼。这跟习气有不可分割的关系,若能了解对境的本质,虽不一定能立即消除贪心,可是逐渐逐渐,还是会有不可思议的效果。

  现在不管是藏传佛教、南传佛教,成千上万的出家人,住在寂静的山里或者寺院中,虽然没有人陪伴,也能克制自己的烦恼。而世间上的有些人,不要说长期没有所爱的对境,就算只有短短的一两年,他也是度日如年、非常难受。原因是什么呢?就是没有认识贪欲的本性,所以跟潮流随顺附和,不得不受痛苦煎熬。

  总而言之,就像火的作用是燃烧事物一样,而身体的作用,就是将清净的东西变成不清净。

  寅三、以比喻决定不净:

  垢身浊如此,亲见若复疑,

  应观寒尸林,腐身不净景。

  通过因、果、本体、作用等方面的分析,身体的污浊是显而易见的,只要是正常人,对人体的不净,确实可以现量了知。所以,在某些地方宣讲女人身体不净时,女人根本没有理由反抗。

  虽然这里的角度不同,剖析的主要是女人身体,但佛经中并没有说男人全部是用清净的冰片做的,因此,你们女众在学习或辅导时,完全可以把“女人”换成“男人”。不然有些道友在考试时,不愿意说“女人”两个字,只是说“可爱的对境”、“不可爱的对境”,这样倒也可以,但你们按自己的角度,把里面的内容换成男人,这是佛陀也开许的。

  通过上述分析观察,不管是自己的身体、他人的身体,确实是不清净的。如果有人仍有怀疑,觉得:“虽然佛陀这样说,理论上也过得去,但我喜欢的人的身体,应该有一部分干净的地方吧?”这样想的话,那建议你去尸陀林看看。

  在座的道友不知道有没有这种怀疑,如果有,明天也好、后天也好,应该去一下尸陀林,学院里几乎每天有十来具尸体,基本上从不间断,你们去的话,对人体应该会有新的认识。到了那里以后,也不要远远地看,应该勇往直前,天葬师在那里砍,你就站在旁边一直看。有些人不敢接近,一直捂着鼻子,躲得远远的,但回去后却对人贪执得不得了,这是不合理的。那个时候你越近越好,有胆量的话,拥抱也是最好不过的。

  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,修不净观的环境相当不错。泰国、缅甸等国家中,在一些山洞里、岩石旁,或者寂静的寺院里、森林中,陈列着许多新旧不一的骨架、尸体。很多人每天都去那里观修,他们的观修,不像有些人观光旅游一样,而是依照佛教的九种观想方法,或不净观的各种窍诀。因此,你们去尸陀林的时候,也不要用好奇心来看,不然对修行没有什么帮助。

  现在很多医生整天给病人做手术,整天都是接触人体,但在他们看来,人体只是工作的对象,下班后照样追求异性,对自己的贪心一点都没有克制作用。不应该这样!应该把所认识的知识用在自己身上,看对境到底该不该贪。如果从小就有这样的培养,很多人的贪心也不至于像现在一样极度疯狂,可是正因为缺少这方面教育,现在的年轻人变成了什么样子,大家应该心中有数。

  《佛的100个哲理故事》中有一个公案说,某地有一位长者,他儿子娶了一个相貌出众的妻子,简直挑不出一点缺陷,儿子与她整日形影不离,宁死也不愿离开半步。多年后,长者在邻国找到一宗生意,让儿子去那里做买卖。儿子特别不情愿,一直发牢骚,但也不得不离开妻子,垂头丧气地前往邻国。他不论走到哪里,脑海中都是妻子的身影,于是匆匆做完生意,立即赶回家去。

  一踏进家门,没有见到妻子,他就问:“我妻子在哪儿?”下人说:“她已搬到侧房去了。”原来,妻子自丈夫离家后,思念成疾,全身长疮,流脓不止。家人都不愿意见到她,她只好独自睡在侧房,身边围着一大群苍蝇。他忙跑去一看,美丽的妻子竟然全身浮肿、变色,面目丑陋,惨不忍睹,以往的恩爱和欲情,一下子凉了下来。刹那间,他感悟到了世间的无常。

  有些人也是一看别人的美色退失,就再也不愿意见到了,但由于没有断除执著,即使懂得一些教言,贪心还是难以对治。所以,大家平时要祈祷上师三宝,以生起不贪著对境的正见,有了这种正见,对什么对境都不会有任何贪求。这样一来,作为出家人,一生中守持净戒不会出现违缘;作为在家人,自己的生活也会过得很清净。

  当然,我并不要求在家居士对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生起厌离心,马上离婚,这是我不提倡的。但是佛陀所说的人体不净,大家一定要有重新认识,否则,很多人为了贪求美色,造下很多很多恶业,假如即生中不烧毁贪爱的种子,来世不一定有机会了。因此,大家遇到这么殊胜的大乘佛法,应该在阿赖耶上种下摧毁贪欲的善根,这对每个修行人来讲至关重要!

  

《《入行论讲记》第七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二十四节课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