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叫相随心转,佛经里面常讲境随心转。我们的相是境,最贴身的境,你心里欢喜的时候你满面笑容,你的相就出来了,你很难过的时候,相貌就很悲哀、很沮丧。相貌怎么会天天变化?你的心情不一样,随着你的心情起变化。不但你的面相如此,再告诉你,你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在变。你这个欢喜是从心性里头,称性的欢喜心,叫法喜充满,你全身的细胞都欢喜,怎么会生病?生病是什么?生病是你细胞里头染上病毒,什么是病毒?贪瞋痴慢、自私自利、嫉妒分别,这个念头起来之后,你的细胞马上就染上,它就起变化。
所以我前面讲,真正高明的医生,给你治病不要用药,只要把你讲清楚,你真明白了,你念头一转,全身得病毒的细胞马上就恢复正常。记住,没有一法不是从心生,你要解决你个人问题、家庭问题、社会问题、天下问题,从哪里解决?念头。真的,《十善业道经》上讲的,只要你心善、念头善、行为善。最高的善,这个善就不是善恶的善,为什么?有善恶你有分别,有分别就不善。最高的,起心动念就不善,不起心不动念是真善。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个世界还有吗?有,为什么?虽然你不起心不动念,你起心动念的习气没断,断习气可不容易。于是我们就恍然大悟,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是怎么回事情?就是无始无明的习气没了(音「瞭」),实报土才存在。假如习气断尽,实报土有没有?没有了。习气要多少时间才能断得尽?因为它没有方法,不是像我们现在很明显的过错,我们马上可以改,习气没有法子改。什么叫习气我们要搞清楚,古人告诉我们,举比喻,譬如酒瓶,盛酒的酒瓶,你把里面的酒倒掉倒干净,用干的东西去擦,擦干净了,确实一滴酒都没有,这就比喻不起心、不动念。闻闻瓶子里还有酒的味道,那叫习气,那个能不能把它断掉?没办法,怎么擦也擦不掉。怎样才断掉?不要去理它,瓶盖打开放那里,放个半年去闻闻,没有了。所以它必须要靠时间。佛告诉我们,要多长的时间习气才能断掉?三大阿僧祇劫。
佛门常讲菩萨修行三大阿僧祇劫,不是修别的,是断习气。三大阿僧祇劫对谁说的?对初住菩萨说的。《华严》是圆教,初住菩萨就不起心不动念,就好像酒瓶里擦干净了,往后就是习气让它自己慢慢消失。三大阿僧祇劫之后,实报土没有了,实报土没有了他到哪里去?常寂光土现前,常寂光土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,叫常寂光。修行人真正修行到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,是什么境界?就是那个酒瓶酒倒干净的境界,确实没有了,那个境界,习气在。有这个习气,诸佛实报土就存在。习气断尽,进入到常寂光,常寂光里面的佛菩萨还出不出来?众生有感,他还会不会有应?肯定有应。为什么?因为遍法界虚空界,这一切境界相全是自性显现出来的,他怎么会没有感应?所以十法界的众生有感,佛肯定有应。我们对于感应道交,从这个理论上显现出坚定的信心,一点怀疑都没有。有很多人念佛,多少年没有感应,我们知道,为什么没有感应?他的感里头带着怀疑,他不是真信。佛经上这么讲的,好,我就姑且信一信吧!信心不真,感应就不明显。如果信心很真,丝毫怀疑都没有,感应就不可思议。佛在经上给我们讲,感应四种,显感显应,冥感显应,冥感冥应,显感冥应,四种不同,感应无量无边,这四大类全包括尽了。
佛经真的是无上的宝藏,十法界里最尊最贵,都摆在第一,十法界的众生要想回归自性,不靠它不行。所以人一生能够遇到,你知道那是多幸运,开经偈上给我们讲,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。你遇到了不相信,相信了不能理解,理解了不能照做,都等于没信,你得不到真实受用。所以,你信了要求解,解得愈深愈好,解得愈圆愈好,浅了不行,偏了不行,要圆解,要深解。解了之后要做到,要把自己的毛病习气统统改掉,这叫修行。你真改,利益就太大,头一个最小的,小到不能再小了,身心健康,法喜充满,这是最小的。我们世间人的确很幼稚、很愚钝,把这个看作最大,这个好处太大了,他不知道更高的好处。他只晓得身心健康好,每天欢欢喜喜乐呵呵的这个好,家庭很幸福美满,这叫鸡毛蒜皮小事。方老师当年把《华严》介绍给我,大乘佛法讲给我听,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摆在面前,很多人不要,那有什么法子!这是什么?不识货。就跟故宫博物院摆那些破铜烂铁一样,不识货,不知道这个东西是真宝。所以佛经称之为法宝,有道理。
下面这几句话很重要,『心不至境,境不入心』,心是能现、能生、能变,这个难懂,我们还是用电视屏幕。电视的屏幕是心,屏幕现出来的色相是物,你想想这两者关系。我们从屏幕见到色相,就是见到境,从心见到境,由心现境。然后从这里面我们又能发现,从色相里面我们晓得有个屏幕,没有屏幕它显不出来,这就是比喻这里「由心现境,由境现心」。然后「心不至境,境不入心」,你还从屏幕上细心去观察,屏幕是屏幕,色相是色相,色相不是屏幕,屏幕不是色相,这个好懂,摆在面前你好懂。真正境界就是这样的,它一点都不杂,但是它融合在一起。虽融不杂,就好像灯光一样,我们这个讲堂里面,我所看到的五个灯光,光光交融,融合了,它入不入?不入。你不相信,你把这个灯息掉,它的光没有了,如果真融了,这个灯息掉它还亮才对,它不融,各是各的,这就是心不至境,境不入心。心境虽然交融,但它并没有参入,就像光光互照一样,每个灯光照的时候,每个灯光都照这整个教室,但是各是各的光。你关这个灯,它光没有了,关那个灯,那个光没有了。细心去想想这个,这是事实真相,告诉我们能现跟所现的关系,你要搞清楚。
【当作此观。智慧甚深。】
你要是学会了之后,你对于整个宇宙的看法,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,你要是像这样的看法,那就是佛知佛见。诸佛如来、大菩萨他们对整个宇宙是这个看法。这个看法你就晓得,诸佛菩萨把我们看成是他的一体,你想想那种慈悲,加在我们身上我们就能感受到。我们不懂这个,我们感受不到,佛菩萨没照顾我。佛菩萨慈悲,我们也没看到他慈悲在哪里,你不知道。你要是懂这个道理,你就晓得,那个慈悲是圆圆满满加持你的,你怎么会不感恩。感恩知恩,你才会报恩,用什么方法报恩?我要像佛菩萨一样,我也一样容他们,就是三种周遍里面,心包太虚、量周沙界,含容空有,他有,我也有,这样完全感应道交。宇宙之间纯净纯善,其它这些所有一切不善统统消除了。现在在我面前,在我面前不有,那是幻相,那是一些居住在这个世间众生共业所感。我的共业跟他一样,但是共业就像灯光一样,共同的,共里面还是不共,不共里面还是共。应作如是观。
【故曰摄境归心真空观也。】
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十三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