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叫相隨心轉,佛經裏面常講境隨心轉。我們的相是境,最貼身的境,你心裏歡喜的時候你滿面笑容,你的相就出來了,你很難過的時候,相貌就很悲哀、很沮喪。相貌怎麼會天天變化?你的心情不一樣,隨著你的心情起變化。不但你的面相如此,再告訴你,你全身每一個細胞都在變。你這個歡喜是從心性裏頭,稱性的歡喜心,叫法喜充滿,你全身的細胞都歡喜,怎麼會生病?生病是什麼?生病是你細胞裏頭染上病毒,什麼是病毒?貪瞋癡慢、自私自利、嫉妒分別,這個念頭起來之後,你的細胞馬上就染上,它就起變化。
所以我前面講,真正高明的醫生,給你治病不要用藥,只要把你講清楚,你真明白了,你念頭一轉,全身得病毒的細胞馬上就恢複正常。記住,沒有一法不是從心生,你要解決你個人問題、家庭問題、社會問題、天下問題,從哪裏解決?念頭。真的,《十善業道經》上講的,只要你心善、念頭善、行爲善。最高的善,這個善就不是善惡的善,爲什麼?有善惡你有分別,有分別就不善。最高的,起心動念就不善,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善。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個世界還有嗎?有,爲什麼?雖然你不起心不動念,你起心動念的習氣沒斷,斷習氣可不容易。于是我們就恍然大悟,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是怎麼回事情?就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沒了(音「瞭」),實報土才存在。假如習氣斷盡,實報土有沒有?沒有了。習氣要多少時間才能斷得盡?因爲它沒有方法,不是像我們現在很明顯的過錯,我們馬上可以改,習氣沒有法子改。什麼叫習氣我們要搞清楚,古人告訴我們,舉比喻,譬如酒瓶,盛酒的酒瓶,你把裏面的酒倒掉倒幹淨,用幹的東西去擦,擦幹淨了,確實一滴酒都沒有,這就比喻不起心、不動念。聞聞瓶子裏還有酒的味道,那叫習氣,那個能不能把它斷掉?沒辦法,怎麼擦也擦不掉。怎樣才斷掉?不要去理它,瓶蓋打開放那裏,放個半年去聞聞,沒有了。所以它必須要靠時間。佛告訴我們,要多長的時間習氣才能斷掉?叁大阿僧祇劫。
佛門常講菩薩修行叁大阿僧祇劫,不是修別的,是斷習氣。叁大阿僧祇劫對誰說的?對初住菩薩說的。《華嚴》是圓教,初住菩薩就不起心不動念,就好像酒瓶裏擦幹淨了,往後就是習氣讓它自己慢慢消失。叁大阿僧祇劫之後,實報土沒有了,實報土沒有了他到哪裏去?常寂光土現前,常寂光土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,叫常寂光。修行人真正修行到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是什麼境界?就是那個酒瓶酒倒幹淨的境界,確實沒有了,那個境界,習氣在。有這個習氣,諸佛實報土就存在。習氣斷盡,進入到常寂光,常寂光裏面的佛菩薩還出不出來?衆生有感,他還會不會有應?肯定有應。爲什麼?因爲遍法界虛空界,這一切境界相全是自性顯現出來的,他怎麼會沒有感應?所以十法界的衆生有感,佛肯定有應。我們對于感應道交,從這個理論上顯現出堅定的信心,一點懷疑都沒有。有很多人念佛,多少年沒有感應,我們知道,爲什麼沒有感應?他的感裏頭帶著懷疑,他不是真信。佛經上這麼講的,好,我就姑且信一信吧!信心不真,感應就不明顯。如果信心很真,絲毫懷疑都沒有,感應就不可思議。佛在經上給我們講,感應四種,顯感顯應,冥感顯應,冥感冥應,顯感冥應,四種不同,感應無量無邊,這四大類全包括盡了。
佛經真的是無上的寶藏,十法界裏最尊最貴,都擺在第一,十法界的衆生要想回歸自性,不靠它不行。所以人一生能夠遇到,你知道那是多幸運,開經偈上給我們講,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。你遇到了不相信,相信了不能理解,理解了不能照做,都等于沒信,你得不到真實受用。所以,你信了要求解,解得愈深愈好,解得愈圓愈好,淺了不行,偏了不行,要圓解,要深解。解了之後要做到,要把自己的毛病習氣統統改掉,這叫修行。你真改,利益就太大,頭一個最小的,小到不能再小了,身心健康,法喜充滿,這是最小的。我們世間人的確很幼稚、很愚鈍,把這個看作最大,這個好處太大了,他不知道更高的好處。他只曉得身心健康好,每天歡歡喜喜樂呵呵的這個好,家庭很幸福美滿,這叫雞毛蒜皮小事。方老師當年把《華嚴》介紹給我,大乘佛法講給我聽,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擺在面前,很多人不要,那有什麼法子!這是什麼?不識貨。就跟故宮博物院擺那些破銅爛鐵一樣,不識貨,不知道這個東西是真寶。所以佛經稱之爲法寶,有道理。
下面這幾句話很重要,『心不至境,境不入心』,心是能現、能生、能變,這個難懂,我們還是用電視屏幕。電視的屏幕是心,屏幕現出來的色相是物,你想想這兩者關系。我們從屏幕見到色相,就是見到境,從心見到境,由心現境。然後從這裏面我們又能發現,從色相裏面我們曉得有個屏幕,沒有屏幕它顯不出來,這就是比喻這裏「由心現境,由境現心」。然後「心不至境,境不入心」,你還從屏幕上細心去觀察,屏幕是屏幕,色相是色相,色相不是屏幕,屏幕不是色相,這個好懂,擺在面前你好懂。真正境界就是這樣的,它一點都不雜,但是它融合在一起。雖融不雜,就好像燈光一樣,我們這個講堂裏面,我所看到的五個燈光,光光交融,融合了,它入不入?不入。你不相信,你把這個燈息掉,它的光沒有了,如果真融了,這個燈息掉它還亮才對,它不融,各是各的,這就是心不至境,境不入心。心境雖然交融,但它並沒有參入,就像光光互照一樣,每個燈光照的時候,每個燈光都照這整個教室,但是各是各的光。你關這個燈,它光沒有了,關那個燈,那個光沒有了。細心去想想這個,這是事實真相,告訴我們能現跟所現的關系,你要搞清楚。
【當作此觀。智慧甚深。】
你要是學會了之後,你對于整個宇宙的看法,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,你要是像這樣的看法,那就是佛知佛見。諸佛如來、大菩薩他們對整個宇宙是這個看法。這個看法你就曉得,諸佛菩薩把我們看成是他的一體,你想想那種慈悲,加在我們身上我們就能感受到。我們不懂這個,我們感受不到,佛菩薩沒照顧我。佛菩薩慈悲,我們也沒看到他慈悲在哪裏,你不知道。你要是懂這個道理,你就曉得,那個慈悲是圓圓滿滿加持你的,你怎麼會不感恩。感恩知恩,你才會報恩,用什麼方法報恩?我要像佛菩薩一樣,我也一樣容他們,就是叁種周遍裏面,心包太虛、量周沙界,含容空有,他有,我也有,這樣完全感應道交。宇宙之間純淨純善,其它這些所有一切不善統統消除了。現在在我面前,在我面前不有,那是幻相,那是一些居住在這個世間衆生共業所感。我的共業跟他一樣,但是共業就像燈光一樣,共同的,共裏面還是不共,不共裏面還是共。應作如是觀。
【故曰攝境歸心真空觀也。】
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九十叁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