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到哪里去,你看到了,猎人问你「有没有看到兔子?」看到了。「牠跑到哪里去?」这时候你得打妄语,你不打妄语,那个兔子要被杀,猎人也犯了杀戒。你指他一个错误的方向,那边去,找不到。这个妄语是什么?救了兔子的生命也救了猎人,虽然他起心动念杀生,他没有能够杀到,罪就轻了,这是利益众生。你不能说我要持戒,我不能妄语,我看到兔子往哪里跑,我一定要告诉他,那猎人把牠追杀。这叫开缘,要明白这个道理。所以佛家戒律是活活泼泼的,没有一条是死的,你一定要懂得开遮持犯,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持戒才灵活,不是一个呆板的。
【常护讥嫌。不令众生妄起过罪。】
这句非常重要,『常』是经常,要爱护,避免一切人讥讽嫌疑,这是很难做得到,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。目的是『不令众生妄起过罪』,都是为众生想的,免得众生犯过错而造作罪业。可是在现前的社会,时时刻刻要想着,我给大众做个好样子,好样子是规规矩矩,要从根本着手,根本是什么?是《感应篇》,是《弟子规》。《感应篇》是道家的,《弟子规》是儒家的,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明了,不可以有门户之见。儒释道在中国两千年已经融合成一体,虽然有儒释道三家,你到哪里去找一个纯儒,他没有学道、没有学佛?找不到!儒生都读佛经,都看老庄;换句话说,他学道、学佛。佛门弟子别说在家,出家的他有没有念四书五经?念!蕅益大师还给《四书》做批注,给老庄做批注,和尚学道也学儒。道教的道长、道士他看不看佛经?看。看不看四书五经?也看。所以你一定要清楚,儒释道分不开,有儒释道的名,要找一个纯儒、纯道找不到,统统在一起学习这是事实。我们在中国大陆看到一块古碑,这个碑在少林寺,这个拓片我们印了很多,「三教九流混元图赞」,我们很多同修都看过。有人告诉我,这一块碑是唐肃宗时代留下来,唐肃宗是唐明皇的儿子,距离我们现在至少有一千四百年。一千四百年前那个时候的人立下这块碑,就说明三教九流是一家。它当中画的像,人像,你正面看是释迦牟尼佛,从两面看,一边是老子,一边是孔子,三个面孔合成一个,手上拿着一张纸,那张纸上写的是九流,九流是学派,三教九流是ㄧ家。现在人讲多元文化,在中国这是证据,一千四百年前,前人就提倡,真的是ㄧ家。
特别是《华严经》里面说的,《华严经》给我们讲整个宇宙是一体,比一家还要亲密,是ㄧ个自己,自体。宇宙从哪来的?生命从哪来的?我从哪来的?自性变现的,自性是ㄧ个。所以佛经里面常常把它比喻作大海,叫性海,芸芸众生是什么?海水里面起的泡沫。泡沫一个一个的,有没有离开大海?没离开大海。破了原来就是大海,没有破的时候还是大海,因为你分别执着,你迷了,你忘了,以为你跟大海是两桩事情,实际上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。所以多元文化是正确的。现在这个社会,也有不少人真正觉悟,要想化解冲突,恢复社会安定、世界和平,一定要有地球村的观念,世界文化是ㄧ家的概念。我们最近十年都在宣扬这个理念,也收到很好的效果,还得要普及。我们还特地编一本书,《世界宗教是ㄧ家》,比「三教九流混元图」更进了一步。我们把许多宗教的经典,里面一些经文,有关伦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的,这些部分把它抄在一起,读经一起读。才看到许许多多宗教典籍里面,他们的教主教他们的信徒,教一切众生几乎都是相同的,所以我们读自己的经典也读其它宗教经典。我们对释迦牟尼佛尊敬,对所有宗教的创教人都同样的尊敬,他们的教诲,我们同样的学习。这样一来,宗教、宗教之间矛盾化解,对立化解,宗教与宗教都能做到和睦相处,平等对待,才能带给这个社会安定和平。而化解冲突,安定和平,可以说是每一个宗教里面都提倡、都重视。所以这是ㄧ个方向、一个目标、一个理想,要我们每个信仰宗教的人,来完成教主的教诲,来实践教主的愿望。
所以对于「常护讥嫌」不能不放在心上,不能不留意,尽可能避免一般人的误会。所以经教不能不讲清楚,不能不讲明白,这个重要!应该要利用现在高科技,因特网、卫星电视以及光盘的流通,帮助社会一般大众化解对宗教的误会,也帮助他们、接引他们学习宗教的经典,信、不信没有关系,能够接触、能够读诵,好事情。我在最初没有宗教信仰,但是我喜欢看这些书,里面很多教训,我读了之后生恭敬心,我赞叹、我仰慕,虽然我不是那个宗教的信徒,可是我已经在学习。
【用此威仪住持。以化众生也。】
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给一切众生做个好榜样。下面大师设了两个问答,帮助我们深解义趣。
【问。准上文所说。】
这个『准』就是依照前面你所讲的。
【真如一相。佛体无二。具足一切功德者。何故要须威仪等戒行耶。】
『真如一相,佛体无二,具足一切功德』,是前面三大段所说的,显一体里面所说的,一体是一个清净圆明体,起二用、示三遍这里面讲得清楚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还要威仪,还要持戒、修行?这个问得好。我想象这样的疑问肯定有许多人都有,所以这个解答得很好。
【答。譬如大摩尼宝。体性明净。】
『摩尼』是梵语,我们现在所讲的宝石,宝石里面大家都知道最名贵的是金刚钻,钻石。「摩尼宝」是泛指一切宝石,这个宝石『体性明净』,光明、干净,一尘不染,这就是比喻「真如、佛体」。「明净」就是比喻具足一切功德,这讲自性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这个佛性确实是光明、清净。能大师开悟之后,他告诉我们自性是清净的,自性是不生不灭的,自性是具足万法的,能生万法。
【久被尘累而有粗秽之垢。】
虽然这个宝石,宝石上面有很多的染污,它在矿石里面,埋在深山里头。得有明白人把它开采出来,把上面的染污除掉,这些『粗秽之垢』把它除掉,宝石就现前。这是ㄧ般人都知道的,宝石都要经过冶炼的程序,它才能放光,呈现出它的价值。下面说:
【若人唯念宝性。不以种种磨治。终不得净。】
这个话好懂,如果我们拿到这块矿石,这矿石里有宝,有钻石,如果不能够把它冶炼,这钻石你得不到。必须经过冶炼,得『种种磨治』,你才能够得到受用。这上面都是讲的比喻,下面则是法说。
【真如之法。体性空净。久被无明烦恼垢染。若人唯念真如。不以持戒定慧种种熏修。终无净时。准此义故。理须持戒也。】
这问为什么要持戒?道理就说出来。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,我们的自性是真的,这称为『真如』。「真如」的体性是空的、是清净的。能大师见性,告诉我们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。清净就是空,为什么?它里面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。世尊在经典里面,给我们所描绘的,它是一片光明,所以经里面讲「大光明藏」。净土宗讲的四佛土,四种佛土,自性是常寂光净土,常寂光里面什么都没有,自性的性体。虽然没有,它能生万法,为什么能生?遇到缘就能生。缘是什么?一念不觉就现相,一念不觉也叫做根本无明,无始无明。无始不是说找不到开头,不是这个意思,无始是说它根本就没有开始。这个话讲得很抽象,很难懂,为什么说它没有开始?它速度太快,我们还没有发觉它生,它已经灭,已经不存在。真的,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这个生灭的速度,说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,一念就是ㄧ个生灭,这一弹指里头有三十二亿百千念。百千是单位,一百个千是十万,三十二亿乘十万,我们把它算一算,三百二十兆个念头。这一弹指三百二十兆个念头,所以佛讲它不生不灭;如果真的没有生灭,讲不生灭那毫无意义。生灭就是不生灭,不生灭就是生灭,速度太快。弥勒菩萨说得很清楚,这个念头太微细了,不但我们凡夫没有办法觉察到,阿罗汉、辟支佛也觉察不到,八地菩萨才觉察到,就是那么深的定功才能看到生灭的现象。实际上就是大乘教常讲的阿赖耶,阿赖耶的活动,业相、转相、境界相,你看这又变成三个。这个意思诸位要听懂,一弹指三百二十兆的生灭,这里面又有三个现象,生灭是个现象,转相、境界相,这速度多快,这是诸法实相。这种诸法实相,如果我们要不认真的修行,你怎么能见到?见不到。光念不行,要真修,要修定,定怎么修法?要持戒,持戒是修定的前方便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慧,你就能见到,见到事实真相。可见得佛法是高深的科学、高深的哲学,事上讲是科学,理上讲是哲学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一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