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到哪裏去,你看到了,獵人問你「有沒有看到兔子?」看到了。「牠跑到哪裏去?」這時候你得打妄語,你不打妄語,那個兔子要被殺,獵人也犯了殺戒。你指他一個錯誤的方向,那邊去,找不到。這個妄語是什麼?救了兔子的生命也救了獵人,雖然他起心動念殺生,他沒有能夠殺到,罪就輕了,這是利益衆生。你不能說我要持戒,我不能妄語,我看到兔子往哪裏跑,我一定要告訴他,那獵人把牠追殺。這叫開緣,要明白這個道理。所以佛家戒律是活活潑潑的,沒有一條是死的,你一定要懂得開遮持犯,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持戒才靈活,不是一個呆板的。
【常護譏嫌。不令衆生妄起過罪。】
這句非常重要,『常』是經常,要愛護,避免一切人譏諷嫌疑,這是很難做得到,尤其在現在這個社會。目的是『不令衆生妄起過罪』,都是爲衆生想的,免得衆生犯過錯而造作罪業。可是在現前的社會,時時刻刻要想著,我給大衆做個好樣子,好樣子是規規矩矩,要從根本著手,根本是什麼?是《感應篇》,是《弟子規》。《感應篇》是道家的,《弟子規》是儒家的,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明了,不可以有門戶之見。儒釋道在中國兩千年已經融合成一體,雖然有儒釋道叁家,你到哪裏去找一個純儒,他沒有學道、沒有學佛?找不到!儒生都讀佛經,都看老莊;換句話說,他學道、學佛。佛門弟子別說在家,出家的他有沒有念四書五經?念!蕅益大師還給《四書》做批注,給老莊做批注,和尚學道也學儒。道教的道長、道士他看不看佛經?看。看不看四書五經?也看。所以你一定要清楚,儒釋道分不開,有儒釋道的名,要找一個純儒、純道找不到,統統在一起學習這是事實。我們在中國大陸看到一塊古碑,這個碑在少林寺,這個拓片我們印了很多,「叁教九流混元圖贊」,我們很多同修都看過。有人告訴我,這一塊碑是唐肅宗時代留下來,唐肅宗是唐明皇的兒子,距離我們現在至少有一千四百年。一千四百年前那個時候的人立下這塊碑,就說明叁教九流是一家。它當中畫的像,人像,你正面看是釋迦牟尼佛,從兩面看,一邊是老子,一邊是孔子,叁個面孔合成一個,手上拿著一張紙,那張紙上寫的是九流,九流是學派,叁教九流是ㄧ家。現在人講多元文化,在中國這是證據,一千四百年前,前人就提倡,真的是ㄧ家。
特別是《華嚴經》裏面說的,《華嚴經》給我們講整個宇宙是一體,比一家還要親密,是ㄧ個自己,自體。宇宙從哪來的?生命從哪來的?我從哪來的?自性變現的,自性是ㄧ個。所以佛經裏面常常把它比喻作大海,叫性海,芸芸衆生是什麼?海水裏面起的泡沫。泡沫一個一個的,有沒有離開大海?沒離開大海。破了原來就是大海,沒有破的時候還是大海,因爲你分別執著,你迷了,你忘了,以爲你跟大海是兩樁事情,實際上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。所以多元文化是正確的。現在這個社會,也有不少人真正覺悟,要想化解沖突,恢複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,一定要有地球村的觀念,世界文化是ㄧ家的概念。我們最近十年都在宣揚這個理念,也收到很好的效果,還得要普及。我們還特地編一本書,《世界宗教是ㄧ家》,比「叁教九流混元圖」更進了一步。我們把許多宗教的經典,裏面一些經文,有關倫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的,這些部分把它抄在一起,讀經一起讀。才看到許許多多宗教典籍裏面,他們的教主教他們的信徒,教一切衆生幾乎都是相同的,所以我們讀自己的經典也讀其它宗教經典。我們對釋迦牟尼佛尊敬,對所有宗教的創教人都同樣的尊敬,他們的教誨,我們同樣的學習。這樣一來,宗教、宗教之間矛盾化解,對立化解,宗教與宗教都能做到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,才能帶給這個社會安定和平。而化解沖突,安定和平,可以說是每一個宗教裏面都提倡、都重視。所以這是ㄧ個方向、一個目標、一個理想,要我們每個信仰宗教的人,來完成教主的教誨,來實踐教主的願望。
所以對于「常護譏嫌」不能不放在心上,不能不留意,盡可能避免一般人的誤會。所以經教不能不講清楚,不能不講明白,這個重要!應該要利用現在高科技,因特網、衛星電視以及光盤的流通,幫助社會一般大衆化解對宗教的誤會,也幫助他們、接引他們學習宗教的經典,信、不信沒有關系,能夠接觸、能夠讀誦,好事情。我在最初沒有宗教信仰,但是我喜歡看這些書,裏面很多教訓,我讀了之後生恭敬心,我贊歎、我仰慕,雖然我不是那個宗教的信徒,可是我已經在學習。
【用此威儀住持。以化衆生也。】
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給一切衆生做個好榜樣。下面大師設了兩個問答,幫助我們深解義趣。
【問。准上文所說。】
這個『准』就是依照前面你所講的。
【真如一相。佛體無二。具足一切功德者。何故要須威儀等戒行耶。】
『真如一相,佛體無二,具足一切功德』,是前面叁大段所說的,顯一體裏面所說的,一體是一個清淨圓明體,起二用、示叁遍這裏面講得清楚。既然如此,爲什麼還要威儀,還要持戒、修行?這個問得好。我想象這樣的疑問肯定有許多人都有,所以這個解答得很好。
【答。譬如大摩尼寶。體性明淨。】
『摩尼』是梵語,我們現在所講的寶石,寶石裏面大家都知道最名貴的是金剛鑽,鑽石。「摩尼寶」是泛指一切寶石,這個寶石『體性明淨』,光明、幹淨,一塵不染,這就是比喻「真如、佛體」。「明淨」就是比喻具足一切功德,這講自性,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這個佛性確實是光明、清淨。能大師開悟之後,他告訴我們自性是清淨的,自性是不生不滅的,自性是具足萬法的,能生萬法。
【久被塵累而有粗穢之垢。】
雖然這個寶石,寶石上面有很多的染汙,它在礦石裏面,埋在深山裏頭。得有明白人把它開采出來,把上面的染汙除掉,這些『粗穢之垢』把它除掉,寶石就現前。這是ㄧ般人都知道的,寶石都要經過冶煉的程序,它才能放光,呈現出它的價值。下面說:
【若人唯念寶性。不以種種磨治。終不得淨。】
這個話好懂,如果我們拿到這塊礦石,這礦石裏有寶,有鑽石,如果不能夠把它冶煉,這鑽石你得不到。必須經過冶煉,得『種種磨治』,你才能夠得到受用。這上面都是講的比喻,下面則是法說。
【真如之法。體性空淨。久被無明煩惱垢染。若人唯念真如。不以持戒定慧種種熏修。終無淨時。准此義故。理須持戒也。】
這問爲什麼要持戒?道理就說出來。佛在經教裏面告訴我們,我們的自性是真的,這稱爲『真如』。「真如」的體性是空的、是清淨的。能大師見性,告訴我們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清淨就是空,爲什麼?它裏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。世尊在經典裏面,給我們所描繪的,它是一片光明,所以經裏面講「大光明藏」。淨土宗講的四佛土,四種佛土,自性是常寂光淨土,常寂光裏面什麼都沒有,自性的性體。雖然沒有,它能生萬法,爲什麼能生?遇到緣就能生。緣是什麼?一念不覺就現相,一念不覺也叫做根本無明,無始無明。無始不是說找不到開頭,不是這個意思,無始是說它根本就沒有開始。這個話講得很抽象,很難懂,爲什麼說它沒有開始?它速度太快,我們還沒有發覺它生,它已經滅,已經不存在。真的,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這個生滅的速度,說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,一念就是ㄧ個生滅,這一彈指裏頭有叁十二億百千念。百千是單位,一百個千是十萬,叁十二億乘十萬,我們把它算一算,叁百二十兆個念頭。這一彈指叁百二十兆個念頭,所以佛講它不生不滅;如果真的沒有生滅,講不生滅那毫無意義。生滅就是不生滅,不生滅就是生滅,速度太快。彌勒菩薩說得很清楚,這個念頭太微細了,不但我們凡夫沒有辦法覺察到,阿羅漢、辟支佛也覺察不到,八地菩薩才覺察到,就是那麼深的定功才能看到生滅的現象。實際上就是大乘教常講的阿賴耶,阿賴耶的活動,業相、轉相、境界相,你看這又變成叁個。這個意思諸位要聽懂,一彈指叁百二十兆的生滅,這裏面又有叁個現象,生滅是個現象,轉相、境界相,這速度多快,這是諸法實相。這種諸法實相,如果我們要不認真的修行,你怎麼能見到?見不到。光念不行,要真修,要修定,定怎麼修法?要持戒,持戒是修定的前方便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慧,你就能見到,見到事實真相。可見得佛法是高深的科學、高深的哲學,事上講是科學,理上講是哲學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一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