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整个宇宙万物跟自己是一体。我们前面讲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不是讲的一体吗?法界这个界里面有两个意思,一个是分别的意思,一个就是圆融的意思,从性上来讲是圆融的,是一体,从相上来讲是有分别,所以界有两个意思。我们要能融会贯通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跟我是一体。还没有契入境界,一定要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,他们的教诲帮助我们接近,跟我们的性德走得愈来愈近,这就对了。所以佛菩萨、古来祖师大德,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,这叫大慈大悲,表演给我们看,这是「十身互作自在用故」。
『唯普眼之境界』,普眼,就是讲观世音菩萨。在《法华经》上,专门介绍观世音菩萨,叫「普门品」,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「普观一切众生」,所以叫普眼。他观察遍法界虚空界里一切众生,没有分别心、没有执着心、没有爱好心,喜欢这个、讨厌那个,那就不行,你就有分别执着。他是平等心、真诚心、慈悲心、清净心,这叫普观一切众生,「谓之普眼」。在《大日经》里面有这么一句话,《大日经疏》第五卷,「如来究竟观察十缘生句,得成此普眼莲华,故名观自在,约如来之行,故名菩萨」。这是把观世音菩萨跟我们介绍出来,观世音菩萨成佛了,不成佛没有这么大的智能,也没有这么大的能力。你看首先讲如来,不是成佛了吗?究竟观察十缘生句,十缘,十不是数目字,在《华严经》上它代表无量。为什么?任何一法是无量因缘而生起的现象,不是单纯的,我们今天讲再小、再单纯的一个细胞,甚至一个原子、一个粒子都是无量因缘。所以成就普眼莲花,莲花是比喻,比喻什么?在污泥而不染,你看它多圆满,它清净。不是只有清净,莲花开在水上,它代表一个事实真相,它的根生在泥里面,那个泥代表六道,根在泥里面,茎在水里面,花在水上面,水代表四圣法界,那就十法界。花开在哪里?花开在一真法界。你看这个意思多殊胜,把同居土、方便土、实报土全都显示出来,说明什么?说明它是一体。一体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?这个现象就是分的意思,分别的意思,法界里分的意思;一体呢?一体是性的意思。所以,称之为普眼莲华。
「故名观自在」,观是观察,也就是照见,一丝毫障碍都没有。我们通常把它归纳为六个字,任何一法里面,他都清清楚楚看到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叫观自在。于是我们就懂得,观世音菩萨不是一个人,你要说一个那就错了,观世音菩萨无量无边。每一尊佛他起用的时候,你看后头讲「约如来之行,故名菩萨」,在佛法里面说如来是从性上说的,说佛是从事上说的。也就是我们解释前面法界两个意思,界有两个意思,说佛那个界是分的意思,说如来那是性的意思。我们读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上有时说佛,有时说如来,它是两个意思,不是一个意思。凡是说如来都是从性上说的,凡是说佛都是从事上说的。约如来之行,行是事,表现在事相上就叫菩萨。所以我们供佛,你看佛教里面供佛,一定是一佛二菩萨。佛代表什么?佛代表体,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,体不起作用。体要起作用,一定是两个作用,解行,解是智慧,行是慈悲。我们供西方三圣,阿弥陀佛是代表本体,自性清净圆明体,;起作用,起慈悲的作用,观世音菩萨代表;起智慧的作用,大势至代表。大势至代表智,观世音代表行,大势至代表智慧,观世音代表慈悲,解行,是取这个意思,我们要懂。我们学佛,三个一起具足,不能只学一个,学一个的时候你一个都得不到,你一定要学三个,有体有用。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那是阿弥陀佛,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;可是见到众生苦难,没有任何条件全心全力去帮助他,这是慈悲,这就观世音。慈悲里面不能离开智慧,如果离开智慧,那个慈悲出问题。我们佛门不是常讲吗?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方便就是对待众生,帮助他要用最适当的方法,叫方便,方是方法,便就是最恰当、最合适的叫便宜,佛用这个普度众生。可是佛门又有两句话说,「慈悲多祸害,方便出下流」,这话也不是假的,方便里面没有智慧就变下流,慈悲里面没有智慧就祸害,你被人欺骗,所以不能离开智慧。就是这两个菩萨要相辅相成,大势至代表智慧,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,慈悲不能离开智慧,智慧不能离开慈悲,才能够成就自己,才能够成就众生。
还有一个意思,「又,一具一切云普法,观普法云普眼」。这是普眼又是一个意思,这都是法身菩萨的境界,真的入不二法门,像我们前面所讲的「一尘即理即事,即人即法」,这一段里所讲的。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,这是普法,普法是一切法,真相就是这样的。我们学佛学到今天,对这个境界已经有个模糊的形象,不十分清楚,为什么?没证得。为什么有个模糊的景象?因为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。一,这经上讲得很多!而是以《菩萨处胎经》里面一段话,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的对话,你真能把这个意思听懂,你就会有这个概念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。这个境界明了之后,我们要行,然后才能证,你现在在经上听到这是解,很难得我们相信。信解行证,行,怎么行法?行就是放下,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放下。什么时候放下?在日常生活当中放下、在工作里面放下、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放下;换句话说,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我们放下的时候。放下执着、放下分别、放下妄想,我再讲个很具体的,放下对立,这就讲得很具体。为什么?老是有对立的话,你就没法子放下,头一个要把对立放下。真正契入这个境界,你的慈悲心会生出来,生出来什么样子?每一个人你都爱。那个爱就是慈悲,你是平等的,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,真的会做到像《弟子规》上讲的,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,而且你是以真诚、清净、平等的爱心,对待一切人、对一切事、对一切物,从行的当中你就能证得,证得时候你真得受用,你才能够见到普法。见普法的眼就叫普眼,所以普眼是佛眼。说明至少这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。我们再往下看:
【如上事相之中。】
像前面所讲的,在这个事相之中。
【一一更互相容相摄。】
一切法,它真的是相容相摄。
【各具重重无尽境界也。】
这讲的是事实真相,一微尘里面有大千世界,有无量无边诸佛剎土,在一微尘里面。而微尘世界里面又有无量微尘,一一微尘里面又有无量无边的世界,『重重无尽』。这是什么?「法如是故」,我们的法性它本来就是这样的。这个科学从来没说过,所以我说佛经是高等科学,佛经上说这个有没有人证得?有。科学是讲证据的,你不能随便讲,微尘世界谁去过?普贤菩萨去过,也就是说十地菩萨、等觉菩萨他们就常常去,常常往来。微尘里头有世界,世界里头有如来,他去供佛,他去闻法,他要到微尘世界里面去度众生,得大自在。下面大师引经来告诉我们,他说:
【经云。】
凡是只说『经云』,都是指《华严经》。如果其它的经,他一定会把经名提示出来,没有经名,全是《华严经》。
【一切法门无尽海。同会一法道场中。如是法性佛所说。智眼能明此方便。】
《华严经》上的一首偈子,第一句就是一即一切,『一切法门无尽海』,「海」是比喻,广大没有边际,其深没有底,重重无尽。『同会一法道场中』,这一法是任一法。譬如我们净宗最平常的道场,念佛道场,无论是一个人,无论是多数人,我们在一起共修。我们所修的确实非常简单,执持名号,就是这一句「阿弥陀佛」,或者是六个字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这是一法。不要小看这一法,「一切法门无尽海」,同会这一法,就在我们道场里头,佛讲得不错,一即一切。《金刚经》上也跟我们讲,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一法就是一切法,一切法就是一法。在这个地方我特别再提醒一次,这实在讲要常常提醒,不提醒就忘掉了。我们现在世界众生非常健忘,记不得,所以他的疑虑太多,妄想太多,没有信心。佛法传到中国,最兴盛的时代是隋唐,唐是讲唐朝的早期,大小乘十个宗派是那个时候建立的,就是隋唐时代建立的,高僧大德太多太多了,不像现在找一个都找不到。而且这些人里面,无论在家、出家证果的不少,还有佛菩萨再来的,真的是盛极一时。也许这些菩萨都是示现给我们看的,来教我们,他们提出一个问题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法,哪一个最重要?把它编排顺序,哪个排名第一?各宗各派的祖师大德放下门户之见,因为什么?只能讲一部经,不能讲很多。大家都认为《华严经》第一,公认的,《华严经》代表全部佛法,所以称《华严经》叫根本*轮。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,像一棵大树一样,枝枝叶叶的,枝叶花果,《华严经》是根、是本,叫根本。
然后再《华严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比,因为《无量寿经》在那个时代传到中国来,也是多次传来的,翻译一共是十二次的翻译,从东汉到宋朝有十二次的翻译,翻译最多。东晋时代,慧远大师就是依《无量寿经》建东林念佛堂,那个时候净土经典只有《无量寿经》翻出来。《弥陀经》、《观经》都还没有翻译出来,这是净宗在中国第一部经。学习的人很多,成就的人不可思议,这些情形当时人所周知,都知道。你看东林念佛堂,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都往生,这还得了吗?这个多殊胜!所以大家就想,《无量寿经》跟《华严经》比一比,《无量寿经》是什么分量?这一比也是大家公认,《无量寿经》摆第一,把《华严经》比下去。为什么?《华严》到最后,文殊、普贤带领着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求生净土,这个境界不可思议!《华严经》得到大圆满,《华严经》的大圆满,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所以把《无量寿经》就抬起来了。
《无量寿经》,在现代我们一共有九种版本,五种原译本,三种会集本,一种节…
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十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