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整個宇宙萬物跟自己是一體。我們前面講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不是講的一體嗎?法界這個界裏面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分別的意思,一個就是圓融的意思,從性上來講是圓融的,是一體,從相上來講是有分別,所以界有兩個意思。我們要能融會貫通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跟我是一體。還沒有契入境界,一定要遵守古聖先賢的教誨,他們的教誨幫助我們接近,跟我們的性德走得愈來愈近,這就對了。所以佛菩薩、古來祖師大德,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,這叫大慈大悲,表演給我們看,這是「十身互作自在用故」。
『唯普眼之境界』,普眼,就是講觀世音菩薩。在《法華經》上,專門介紹觀世音菩薩,叫「普門品」,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「普觀一切衆生」,所以叫普眼。他觀察遍法界虛空界裏一切衆生,沒有分別心、沒有執著心、沒有愛好心,喜歡這個、討厭那個,那就不行,你就有分別執著。他是平等心、真誠心、慈悲心、清淨心,這叫普觀一切衆生,「謂之普眼」。在《大日經》裏面有這麼一句話,《大日經疏》第五卷,「如來究竟觀察十緣生句,得成此普眼蓮華,故名觀自在,約如來之行,故名菩薩」。這是把觀世音菩薩跟我們介紹出來,觀世音菩薩成佛了,不成佛沒有這麼大的智能,也沒有這麼大的能力。你看首先講如來,不是成佛了嗎?究竟觀察十緣生句,十緣,十不是數目字,在《華嚴經》上它代表無量。爲什麼?任何一法是無量因緣而生起的現象,不是單純的,我們今天講再小、再單純的一個細胞,甚至一個原子、一個粒子都是無量因緣。所以成就普眼蓮花,蓮花是比喻,比喻什麼?在汙泥而不染,你看它多圓滿,它清淨。不是只有清淨,蓮花開在水上,它代表一個事實真相,它的根生在泥裏面,那個泥代表六道,根在泥裏面,莖在水裏面,花在水上面,水代表四聖法界,那就十法界。花開在哪裏?花開在一真法界。你看這個意思多殊勝,把同居土、方便土、實報土全都顯示出來,說明什麼?說明它是一體。一體爲什麼會有這些現象?這個現象就是分的意思,分別的意思,法界裏分的意思;一體呢?一體是性的意思。所以,稱之爲普眼蓮華。
「故名觀自在」,觀是觀察,也就是照見,一絲毫障礙都沒有。我們通常把它歸納爲六個字,任何一法裏面,他都清清楚楚看到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叫觀自在。于是我們就懂得,觀世音菩薩不是一個人,你要說一個那就錯了,觀世音菩薩無量無邊。每一尊佛他起用的時候,你看後頭講「約如來之行,故名菩薩」,在佛法裏面說如來是從性上說的,說佛是從事上說的。也就是我們解釋前面法界兩個意思,界有兩個意思,說佛那個界是分的意思,說如來那是性的意思。我們讀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上有時說佛,有時說如來,它是兩個意思,不是一個意思。凡是說如來都是從性上說的,凡是說佛都是從事上說的。約如來之行,行是事,表現在事相上就叫菩薩。所以我們供佛,你看佛教裏面供佛,一定是一佛二菩薩。佛代表什麼?佛代表體,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,體不起作用。體要起作用,一定是兩個作用,解行,解是智慧,行是慈悲。我們供西方叁聖,阿彌陀佛是代表本體,自性清淨圓明體,;起作用,起慈悲的作用,觀世音菩薩代表;起智慧的作用,大勢至代表。大勢至代表智,觀世音代表行,大勢至代表智慧,觀世音代表慈悲,解行,是取這個意思,我們要懂。我們學佛,叁個一起具足,不能只學一個,學一個的時候你一個都得不到,你一定要學叁個,有體有用。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那是阿彌陀佛,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;可是見到衆生苦難,沒有任何條件全心全力去幫助他,這是慈悲,這就觀世音。慈悲裏面不能離開智慧,如果離開智慧,那個慈悲出問題。我們佛門不是常講嗎?「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」,方便就是對待衆生,幫助他要用最適當的方法,叫方便,方是方法,便就是最恰當、最合適的叫便宜,佛用這個普度衆生。可是佛門又有兩句話說,「慈悲多禍害,方便出下流」,這話也不是假的,方便裏面沒有智慧就變下流,慈悲裏面沒有智慧就禍害,你被人欺騙,所以不能離開智慧。就是這兩個菩薩要相輔相成,大勢至代表智慧,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,慈悲不能離開智慧,智慧不能離開慈悲,才能夠成就自己,才能夠成就衆生。
還有一個意思,「又,一具一切雲普法,觀普法雲普眼」。這是普眼又是一個意思,這都是法身菩薩的境界,真的入不二法門,像我們前面所講的「一塵即理即事,即人即法」,這一段裏所講的。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,這是普法,普法是一切法,真相就是這樣的。我們學佛學到今天,對這個境界已經有個模糊的形象,不十分清楚,爲什麼?沒證得。爲什麼有個模糊的景象?因爲我們在佛經裏面看到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。一,這經上講得很多!而是以《菩薩處胎經》裏面一段話,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的對話,你真能把這個意思聽懂,你就會有這個概念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。這個境界明了之後,我們要行,然後才能證,你現在在經上聽到這是解,很難得我們相信。信解行證,行,怎麼行法?行就是放下,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。什麼時候放下?在日常生活當中放下、在工作裏面放下、在處事待人接物裏面放下;換句話說,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我們放下的時候。放下執著、放下分別、放下妄想,我再講個很具體的,放下對立,這就講得很具體。爲什麼?老是有對立的話,你就沒法子放下,頭一個要把對立放下。真正契入這個境界,你的慈悲心會生出來,生出來什麼樣子?每一個人你都愛。那個愛就是慈悲,你是平等的,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,真的會做到像《弟子規》上講的,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而且你是以真誠、清淨、平等的愛心,對待一切人、對一切事、對一切物,從行的當中你就能證得,證得時候你真得受用,你才能夠見到普法。見普法的眼就叫普眼,所以普眼是佛眼。說明至少這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。我們再往下看:
【如上事相之中。】
像前面所講的,在這個事相之中。
【一一更互相容相攝。】
一切法,它真的是相容相攝。
【各具重重無盡境界也。】
這講的是事實真相,一微塵裏面有大千世界,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在一微塵裏面。而微塵世界裏面又有無量微塵,一一微塵裏面又有無量無邊的世界,『重重無盡』。這是什麼?「法如是故」,我們的法性它本來就是這樣的。這個科學從來沒說過,所以我說佛經是高等科學,佛經上說這個有沒有人證得?有。科學是講證據的,你不能隨便講,微塵世界誰去過?普賢菩薩去過,也就是說十地菩薩、等覺菩薩他們就常常去,常常往來。微塵裏頭有世界,世界裏頭有如來,他去供佛,他去聞法,他要到微塵世界裏面去度衆生,得大自在。下面大師引經來告訴我們,他說:
【經雲。】
凡是只說『經雲』,都是指《華嚴經》。如果其它的經,他一定會把經名提示出來,沒有經名,全是《華嚴經》。
【一切法門無盡海。同會一法道場中。如是法性佛所說。智眼能明此方便。】
《華嚴經》上的一首偈子,第一句就是一即一切,『一切法門無盡海』,「海」是比喻,廣大沒有邊際,其深沒有底,重重無盡。『同會一法道場中』,這一法是任一法。譬如我們淨宗最平常的道場,念佛道場,無論是一個人,無論是多數人,我們在一起共修。我們所修的確實非常簡單,執持名號,就是這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或者是六個字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這是一法。不要小看這一法,「一切法門無盡海」,同會這一法,就在我們道場裏頭,佛講得不錯,一即一切。《金剛經》上也跟我們講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一法就是一切法,一切法就是一法。在這個地方我特別再提醒一次,這實在講要常常提醒,不提醒就忘掉了。我們現在世界衆生非常健忘,記不得,所以他的疑慮太多,妄想太多,沒有信心。佛法傳到中國,最興盛的時代是隋唐,唐是講唐朝的早期,大小乘十個宗派是那個時候建立的,就是隋唐時代建立的,高僧大德太多太多了,不像現在找一個都找不到。而且這些人裏面,無論在家、出家證果的不少,還有佛菩薩再來的,真的是盛極一時。也許這些菩薩都是示現給我們看的,來教我們,他們提出一個問題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法,哪一個最重要?把它編排順序,哪個排名第一?各宗各派的祖師大德放下門戶之見,因爲什麼?只能講一部經,不能講很多。大家都認爲《華嚴經》第一,公認的,《華嚴經》代表全部佛法,所以稱《華嚴經》叫根本*輪。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,像一棵大樹一樣,枝枝葉葉的,枝葉花果,《華嚴經》是根、是本,叫根本。
然後再《華嚴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比,因爲《無量壽經》在那個時代傳到中國來,也是多次傳來的,翻譯一共是十二次的翻譯,從東漢到宋朝有十二次的翻譯,翻譯最多。東晉時代,慧遠大師就是依《無量壽經》建東林念佛堂,那個時候淨土經典只有《無量壽經》翻出來。《彌陀經》、《觀經》都還沒有翻譯出來,這是淨宗在中國第一部經。學習的人很多,成就的人不可思議,這些情形當時人所周知,都知道。你看東林念佛堂,一百二十叁個人個個都往生,這還得了嗎?這個多殊勝!所以大家就想,《無量壽經》跟《華嚴經》比一比,《無量壽經》是什麼分量?這一比也是大家公認,《無量壽經》擺第一,把《華嚴經》比下去。爲什麼?《華嚴》到最後,文殊、普賢帶領著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求生淨土,這個境界不可思議!《華嚴經》得到大圓滿,《華嚴經》的大圓滿,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所以把《無量壽經》就擡起來了。
《無量壽經》,在現代我們一共有九種版本,五種原譯本,叁種會集本,一種節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