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校本,節校本是彭際清的,所以九個本子。最近的本子是夏蓮居的本子,這民國初年很多人贊歎,但是也有很多人反對。反對的人多半是門戶之見,爲什麼?會集的人是個居士不是法師。他真的會集得好!他這個本子裏面分四十八品,我們今天再追著問,這四十八品裏面哪一品最重要?當然是第六品。第六品是什麼?四十八願。四十八願裏面,哪一願最重要?這個隋唐時代那些大德已經在討論,因爲《無量壽經》變成第一,四十八願是《無量壽經》裏面所說的。我們再追,慢慢去追,四十八願裏面第十八願最重要,十八願是講什麼?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。一念十念就歸到佛號上去了,所以搞到最後就是剩一句阿彌陀佛。一句阿彌陀佛展開是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展開是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展開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展開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。你看,歸納到最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這是說明佛號功德不可思議。今天我們在此地講的,引用經文裏面「一切法門無盡海,同會一法道場中」,我們今天淨宗持名念佛,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,歸到這裏來。
『如是法性佛所說』,從相上講千差萬別,一切法門從相上講,從性上講一個,性相不二,這是佛在大經裏面所說的話。誰能明白?法身大士。爲什麼?他有智眼,『智眼能明此方便』,智眼是法身大士。在佛法裏面說,智是智慧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你能把這些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,在十法界現身說法、普度衆生種種善巧方便,你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叫智能見事物,智能見,智能見所以叫做眼。眼是代表能見,什麼能見?智慧。智慧能見這些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在十法界度衆生現什麼身,怎麼說法幫助衆生開悟,引導衆生轉迷爲悟、轉凡成聖,這是無量無邊的方便門。所以智就是眼,叫做智眼。又「智之眼,謂非肉眼」,它不是肉眼。《華嚴經》裏面說,「善知識者」,這個六十一卷就是我們現在學的《華嚴經》,《八十華嚴》,它加了個唐字。因爲《六十華嚴》是晉朝譯的,如果說晉《華嚴經》就是六十卷的本子。唐是我們現在用的八十卷的,裏面說「善知識者,則是趣向一切智眼」。換句話說,什麼人才能叫善知識?觀察世間萬事萬物用智慧,這是真善知識。凡夫用什麼來看世間?用感情,叫情識,凡夫用的,所以往往把事情看錯,他沒有離開自私自利,他沒有離開貪瞋癡慢,他的想法、看法沒有一樣不是對他自己有利益的。真正善知識把這個放下了,在《華嚴經》上講,不但要放下見思煩惱,還要放下塵沙煩惱,還得放下無明煩惱,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。用在六根上,眼見、耳聞、鼻嗅、舌嘗,身體一接觸,沒有一樣不是智慧,這是真善知識。所以佛門稱善知識,實際上就是稱菩薩,菩薩才是真正善知識。
《成實論》是小乘論,小乘依這部論開了一個宗,叫成實宗,現在沒有了,宋朝時候就沒有了。所以中國在隋唐時候小乘兩個宗,一個俱舍宗依《俱舍論》,一個成實宗依《成實論》。《成實論》裏面有一句話說,「智慧現在前,猶明眼見色」,智慧現前就好像明眼見色一樣。換句話說,智慧沒有現前,這個眼見色不明,你這個眼睛有障礙,好像戴了有色的眼鏡,看外面東西統統變了,變色,這個比喻非常好。經上這兩句話說明人生在世,什麼最重要?智慧最重要。人不能沒有智慧,沒有智慧叫醉生夢死,迷迷糊糊過了這一輩子,來生肯定到叁途去,爲什麼?沒智慧,愚癡!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明白,爲什麼要尊師?世尊教導我們,學佛要從孝親尊師從這裏做起。淨業叁福第一句「孝養父母」,第二句「奉事師長」,講孝敬,這是學佛的源頭,學佛的開始。因爲我們的身命得自于父母,我們的慧命得自于老師,老師的恩比父母還要重,父母給我們這個身,老師給我們些什麼?幸福美滿。你這一生幸福從哪來的?老師教的。我感激老師,爲什麼?我要沒有遇到方老師,我這一生一定是苦不堪言,沒智慧。我要遇不到方老師我不相信佛法,因爲在我那個年齡裏面二十幾歲,認爲佛法是宗教、是迷信,根本就沒有意願去接觸它。
我跟方老師學哲學,他老人家在課程裏面給我講哲學概論,最後一個單元講佛經哲學。我問他老人家,我說佛教是迷信,尤其是多神教,是迷信當中的迷信,它怎麼會有哲學?這世間人講高級的宗教只有一個神,唯一的真神。佛教裏面你看看,佛菩薩形像太多太多了,什麼都有,這叫多神教、叫泛神教,多神教、泛神教在宗教裏面就屬于低級宗教,我說它怎麼會有哲學?方老師說「你年輕」,方先生大概大我二十幾歲的樣子,我父親一輩的人,他說「你不知道,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。」這我從來沒聽說過,他老人家告訴我的,我們學哲學要跟哲學家去學,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。他說「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。」他是這樣告訴我,我以後在別的地方講,我沒有用這句話,我說佛經哲學是高等哲學,我沒有講是全世界哲學裏頭最高峰,沒講這個。末後他告訴我,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我接受他老人家教誨之後,才改變這個錯誤的看法。而且他又囑咐我,「真正的佛法在經典」,指我一條路,學佛從經典裏面去學,不要在形式上,這一條路非常重要!從此以後我就逛寺廟,逛寺廟的目的何在?去找經典看。因爲在那個時代,我記得是民國四十二年,經典非常缺乏,一般書店裏頭都沒有,在全臺灣只有叁家印佛經,而且量很少,種類也很少。臺南有個慶芳書局,臺中有個瑞成書局,臺北是朱鏡宙老居士他們幾個居士組織,在外面集一點資金,辦了一個佛經流通處,就這麼叁個地方。所以許多典籍都必須到寺廟,寺廟有收藏《大藏經》的,我們就抄經,老師指導我們閱讀的東西去抄,這樣入門。一生確實真的是享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,這個享受不是榮華富貴,是什麼?心安理得。道理明白了,道理明白心就定,心就安,不再胡思亂想,對這些名聞利養就放下了,五欲六塵享受放下了,真正享受是法喜充滿,佛法裏頭有真樂。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。我常常給同學們說,我不是利根,惠能大師那樣的人是利根,是一聞千悟。我這還不行,我自己想大概是可以一聞十悟,應該可以,千做不到,百還做不到,所以聞一知十有這個能力。年年進步!
我從叁十叁歲開始講經,二十六歲學佛,碰到方老師,叁十叁歲就出來講經,到今年五十一年。我第一次出來講經,是在臺東佛教蓮社,我都記得很清楚,我第一部在那邊講。講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一個星期,實際上是七個小時,它兩個小時有閩南話翻譯,所以兩個小時翻譯占去一半,一天一個小時,七個小時講這部經,這是第一次出來講經。這麼多年來,有些老同學常常聽我講經的,會體會到年年境界不一樣,所以無量的歡喜。縱然是同一部經講多少遍,講的境界不一樣,我大概《無量壽經》講了十一遍,好像都有錄音,那個時候沒有錄相,有人搜集,你們去聽,境界不相同它才有味道。經裏有無量義,隨著自己境界提升,你看出來就不一樣,所以才得法喜充滿。佛法求的是智慧,這比什麼都重要,只有智慧裏面有樂趣、有法喜充滿。像孔子所說的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悅是喜悅。怎麼樣?你要把你所學的東西,習就是今天講落實,落實在生活上,我學的東西變成生活,學的東西變成智能,智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變成藝術,你說這個多美,幸福人生真得到!幸福人生不在財富,實在講與財富不相幹,這裏頭有真的樂,確確實實是真的真善美慧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六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