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(第四十七集) 2009/6/15 臺灣高雄 檔名:12-47-47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第七面第六行當中,「問」這個字看起:
【問。據其所說。則一塵之上。理無不顯。事無不融。文無不釋。義無不通。今時修學之徒。雲何曉悟。達于塵處。頓決群疑。】
這裏是一段,我們就先看這一段。這是大師爲我們說了前面這一大段,就在一微塵裏面,就能夠看出遍法界,用現在的名詞叫全宇宙,整個宇宙裏面的性相、理事、因果。這是大乘教裏面常講的諸法實相,爲我們說出來了。總不免,也可以說應該有不少人聽了之後他有疑惑,他會問,大師在此地代他們問出來。根據前面所說的,『則一塵之上,理無不顯』,性理,自性裏面的理,法性上的理,法相上的理,我們講物理,物理是法相上的理。心理,心理是法性上的理,但是心有真心、有妄心,妄心在佛法裏面講是阿賴耶,真心就是自性。『事無不融』,爲什麼?事理是一不是二。前面跟我們講的,講得很好,事與理相容相攝,理離不開事,事離不開理,理由事顯,沒有事,我們沒有辦法發現到有理;沒有相,你就沒有辦法體會到性。它雖然沒有現象,它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,它能現相,在某一種因緣條件之下它能現相,這是佛法裏面常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,相宗典籍裏面常講的,「無明不覺生叁細,境界爲緣長六粗」,這些大道理就在一微塵裏面就顯示出來。『文無不釋』,文是講經文,『義無不通』,文跟義,義是義理,文是前面講的事,義是前面講的理。由此可知,世尊要爲大家說法,舉一個塵就行了,就把整個宇宙的奧秘、華嚴奧旨就說盡了。但是這個事情必須是法身大士才能夠理解,十法界以下的沒有這麼高的智慧,他不能理解。這一段問答好!代我們問的,我們這些人聽了之後很難體會。
他說『今時修學之徒』,今是現在,賢首大師是唐朝初年的人,那個時候佛法傳到中國是最盛的時代,叫黃金時代,高僧大德,出家的高僧、在家的大德(這是居士)太多了。這樣的大經大論稱性極談,在那時候沒有問題,傳到我們今天,佛法衰微到極處,讓許許多多人對聖教産生誤會,誤會由來的原因很複雜,這樣殊勝的東西沒有人懂、沒有人傳,你說多可惜。所以他提出,現代人,特別是講我們現代,『雲何曉悟』,我們怎麼能夠明了,怎麼能夠悟達?達是通達,我們能悟入,我們能通達,在一塵之處,『頓決群疑』,把所有一切的疑慮完全化解。世尊在世的時候確實是如此,世尊能觀機,應機說法,機有上中下叁根,這是大分。佛爲大衆講經說法契機契理,不需要很多的言語,聽的人他就能通達,就能夠頓決群疑。我們現在遇到這些經典,聽了之後沒有辦法頓決群疑,可能一部分的疑惑化解了,還有一部分還不能夠明了。爲什麼?煩惱習氣障礙住。大乘教裏面世尊常說,菩薩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疑,所以疑被列入根本煩惱,根本煩惱六條它列在第五,貪瞋癡慢後面就是疑,嚴重的煩惱。這個煩惱不是平常的懷疑,是對于聖教的懷疑,對于古聖先賢的懷疑,那你就算遭了難。凡夫迷失了自性,哪能沒有疑,當然有疑惑,有疑惑是正常的。這種疑惑找誰?得找諸佛菩薩,得找古聖先賢,他們能幫助我們解決。他們現在人不在了,人不在沒有關系,他們的典籍在,他們的教誨在。如果我們對他們有信心,信心表現在哪裏?信心表現在恭敬,印光大師常講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二分誠敬就得二分利益,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。這是什麼道理?你有誠敬心,你才能接受。如果你心浮氣躁,你向老師請教,對老師打了很多問號,對老師有很多批評,這個老師是如來下凡,這個老師是大聖大賢,他也沒有能力教你。爲什麼?你對他懷疑,你不能夠接受他的。
人不怕根鈍,不怕愚癡,就怕懷疑。如果你愚癡,不怕,遲鈍也不怕,我們過去跟同學們在一起報告的,谛閑法師那個鍋漏匠,那是愚癡,那人真笨,可是他對谛閑老法師相信,他不懷疑,聽話,依教修行。谛閑老法師教他老老實實念阿彌陀佛,就一句,念累了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念,以後准有好處。他也不知道什麼好處,他也不問,他也不會問谛閑法師,我念了將來究竟有什麼好處,不問,就依教奉行。念了叁年,預知時至,自在往生,好處得到了。往生還站了叁天,站著走的。走了以後第叁天,谛閑老和尚來了,替他辦後事。一般人做不到,谛老對他贊歎:你沒有白出家!你這叁年,許許多多講經說法的大法師不如你,叢林的方丈、住持也不如你,你成就了。他靠的是什麼?他沒有懷疑,對老師相信。我們今天學《妄盡還源觀》,我們對于賢首國師,這篇文章是他寫的,我們對他尊敬,我們對他不懷疑,我們讀了他的書,就是聽他給我們開示,能聽懂的很好,聽不懂的,信,不懷疑,我們就得受用。爲什麼?依照方法去修行,清淨心現前就明白了。懷疑障礙你的清淨心,你的心永遠不清淨,懷疑是染汙,分別是波動,像水一樣,這水染汙又有波浪,它的照見就失掉,照見是智慧。所以他不生智慧,他生煩惱,智慧能解決問題,煩惱不能解決問題。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要把心定下來,心定下來頭一個就不能發脾氣。
大乘教裏面,佛教菩薩修學六大綱領,這六大綱領叫六波羅蜜,也叫六度,我這麼一說大家就懂了。六度裏面,在手段上說、方法上說,兩條主要的,《金剛經》說得特別多、特別詳細,第一個是布施,第二個是忍辱。布施是什麼?放下,舍掉。舍什麼?我們今天講舍名聞利養,不要貪這個,舍五欲六塵,那是小事,那不是根本。根本舍什麼?根本要舍自私自利,根本要舍我執,要舍對立,那就得大受用。不要再執著這個身是我,我們常常在講席裏做報告,要舍對立,特別是在現前這個時代。爲什麼?我們老祖宗傳統的教育,自滿清亡國之後到現在一百年了,民國今年是九十八年,再兩年就一百年,五代了,丟掉了五代。這個五代沒有人教倫理,也沒有人講道德,所以形成整個社會動亂,人活得很苦,身心沒有皈依處,沒有依靠,所以他的見解錯誤,自私自利,損人利己,思想錯誤,不相信因果報應,不相信宗教,認爲宗教是迷信。我這個年齡,小時候生長在農村,比較好一點,落後,落後就保守,農村裏面有祠堂、有家廟、有佛廟、有道廟、有神廟。農村裏面的人民還知道拜拜,還知道尊敬,城市裏面就不行了。接受西洋先進的文明,破除迷信,外國人說我們都搞錯了,拜祖宗也是錯誤的,拜佛、拜神更是錯誤,要信他們的洋教,把整個中國社會搞亂了。要知道中國社會五千年來,確實儒釋道叁家的教學讓這個地區的人長治久安,都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。可是最近這一百年來苦不堪言,到今天,我們的價值觀丟掉了。我們古老的價值觀是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,孝養父母,尊敬師長,幾千年來敬祖宗、敬神明,感謝大自然衆神靈的恩德庇佑。《華嚴經》在前面單單講神道講了四十多種,我們前面都學過。有沒有?有,山有山神,地有地神,大家念《地藏經》念得多,堅牢地神,那是閻浮提的土地神,各個地區的土地,我們講土地公,南洋叫大伯公,都是屬于地神。海神、水神,這屬于龍王,有沒有?真有,一點都不假。
我記得我第一次講經,臺東佛教蓮社講的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翻譯的人安世高大師。我們介紹安世高,安世高那個安是他國家的名稱,安息國,世高大師。他是安息國的王子,父親死了之後他繼承王位,做了半年,他把王位讓給叔叔,他出家。跟中國的緣很深,非常聰明,很短時間就把中國文字學會,翻經翻得好,他翻的東西我們都喜歡讀。在他傳記裏面我們看到,他過去有個同學,前世的同學,在一起學道的,他學成功了,他那個同學做龍王去了,在鄱陽湖,江西鄱陽湖的龍王,他到最後就度他。這個同學,他的介紹是明經好施,是個講經說法的法師,有智慧又喜歡布施,有福報,爲什麼他做龍王去了?他在分衛,就是托缽的時候,托到的菜飯不好,他心裏就難過,就有一點怨恨,並不嚴重,心裏有一點怨恨,還是很有修養,表面上不露出來。就這麼一點點原因,墮落到神道去了,就當龍王。龍王做的時間很長,周邊一千多裏的信徒都去拜他,都去供養他,他有福報,過去修布施。很靈,有求必應,爲什麼靈?他過去是講經的法師,明經好施。就這麼一點小小的毛病,沒有成正果,墮落去當龍王。壽命將要盡的時候,安世高知道,安世高特地到龍王廟裏面跟龍王說話,超度他。龍王很聰明,他知道他壽命到了,知道他同學要來度他,告訴這個寺廟裏面的住持,明天有個出家人來,好好的接待,他是我的同學,把寺廟裏面所有的這些財産全部捐贈給安世高。安世高拿了這筆錢,在江西(就是現在的南昌)建一個佛寺,那個佛寺的功德主就是龍王,這是江南第一個寺廟,佛教寺廟,是宮亭湖的龍王出錢建的。
所以我們要放下什麼?我常常講,我們放下對一切人的對立,人對不起我,我們好心對他,他以惡意來相向,要不要原諒他?要原諒他,爲什麼?他可憐,他無知,他沒有學過倫理道德,他不懂事。我們要慢慢去感化他,這一點重要。我們今天跟這些衆生不能講理,理是講不通的,他根本不懂,你跟他怎麼講法?他不懂得什麼叫孝,父母給他的,他說應該的。他長大了不知道報父母恩,父母好不容易把他養大,父母老的時候他不養父母,太多了。老師更不必說,師道沒有了,孝道沒有了,所以這個世間會有許多的災難,原因在此地。我走遍全世界,臺灣是福地,怎麼說臺灣是福地?臺灣到處許許多多法師、居士在講經,大家都歡喜在一起來聽經,在一起來念佛,這就是福報。雖然我們這一代跟上一代比不如,但是我們跟全世界其它地區比,我們就很殊勝,就要知道滿足。但是更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