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向上提升,不能安于這個境界,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道業。我們專修淨土,不搞其它法門,爲什麼?其它法門難,真難!頓決群疑,念起來容易,做起來真是不容易。一心一意,就像鍋漏匠一樣,老師教我的決定不懷疑。淨宗世世代代有承傳,印光大師是淨土宗第十叁代,初祖是東晉時代廬山慧遠大師。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印光大師的傳人,我們有師承,對老師要相信,一門深入、長時熏修,沒有不成就的。在臺灣這一個甲子,六十年來,念佛往生成就的人很多很多。往生的時候瑞相稀有,你看有多少站著走的,在臺灣有站著走的。應該是有四十多年,佛光山開山到現在四十四年,那就是四十六年前,佛光山開山前兩年,將軍鄉的一位老居士,一個老太太,念佛叁年站著走的。前一次我到高雄來,中山大學校長請我做一次講演,我提到這樁事情,我下了講臺,還有幾位同學告訴我,他說他們知道,這不是假的,就在這個地區,念佛站著走的,叁年。坐著走的,預知時至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大有人在,我們不能懷疑。
聽經多少沒關系,有機會聽,聽經有好處,好在哪裏?幫我們斷疑生信,堅定我們的信心,堅定我們求生淨土的願望。日常修行當中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這個一定要記住,要牢牢的抓住。心裏不管什麼念頭起來,善念也好,惡念也好,只要有念頭起來,第二念就是「阿彌陀佛」,不要讓妄念相續,阿彌陀佛是正念,讓正念相續,不要讓妄念相續,我們就成功了。在這個時代,我們要想心開意解,要想常生歡喜心,要修什麼?要修忍辱波羅蜜。無論別人用什麼不善的態度對我,一笑了之,絕不放在心上,這就對了。放在心上我們就會有怨恨,怨恨會給自己帶來疾病,這錯了,這個不值得。最近中國大陸劉有生善人,大陸稱他爲善人,他講病,有好幾片光盤流通到臺灣,我們看過,講得好。他講世間人的疾病從哪裏來的?疾病的根源他說有五個,煩、惱、怨、恨、發脾氣,你准得病。諸位去聽聽,非常有道理。如果我們說是不煩、不惱、不怨、不恨、不發脾氣,他說你身體健康,永遠不會得病。這個我們要常常記住,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別煩惱,總保持著心平氣和,心是定的。如果境界現前,自己控製不住了,煩惱習氣很重,控製不住,念阿彌陀佛,一句阿彌陀佛把它統統化解,這樣好。不要再想住在這個世間,這個世間太苦,六道輪回太苦,人一定要有大志、有大願,永遠脫離六道輪回;不但要脫離六道輪回,永遠要脫離十法界,這就對了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我們希望要成佛、要成菩薩,自己成就之後再回過頭來倒駕慈航,來普度娑婆世界這些苦難衆生。
這些年我也遇到許多,用科學的話來講不同維次空間的衆生,在佛門講就是確實遇到不少這些鬼神。我曾經問他們,我說:你們爲什麼來找我?他說了一句話,他說:因爲你相信。我相信有,所以他們就來找我,他爲什麼不找別人?別人他不相信,找他沒用,找他什麼?話不投機,沒有緣分。我們相信。這些年來,我們在佛門裏面聽一些老和尚跟我們講的一些事實,往生的事實。谛閑老和尚還有一個參禅的徒弟,死了以後去做土地公,這就是到鬼神道裏面去了。他常常用這兩個例子來比喻,參禅的最後當土地公去了,念阿彌陀佛的鍋漏匠,他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去了,這值得我們警惕。參禅的徒弟也很用功,很有善根,不過他是半路出家,他以前結過婚,有一個小女兒,以後舍家出家了,出家太太又不同意,太太跳河自殺。他修行不錯,有護法神,太太是他冤親債主,找不上門。以後年齡大了,在寺廟裏面地位高了,在金山寺當了首座和尚,這地位高。一個寺廟就像一個大學一樣,住持是校長,首座和尚是教務長,你就曉得他地位很高。地位一高,皈依的也多,信徒多了,供養也多了,慢慢傲慢的習氣就生起來。傲慢習氣一生,護法神就離開,他的冤親債主找來了,是誰?就是他死去的太太,纏著他,老是叫他去投河自殺。他去投了兩次都被人救起來,他也莫名其妙,沒有人知道這個事情。金山寺看到首座和尚怎麼老是要想跳河自殺,就把這個事情通知谛老,谛老是他的師父,谛老就把他帶回去,到金山寺帶回去。帶到溫州,以後真的在溫州還是投河自殺了。自殺把他屍首撈出來,在寺廟裏面給他做一場佛事超度。正在這個時候他的小女兒來了,小女兒哭哭啼啼來看老和尚。老和尚說:你來什麼事情?她說昨天晚上她做了個夢。他說:你夢到什麼?她說:夢到我的爸爸媽媽當土地公,今天才上任。谛閑老和尚馬上想起來,他投河是他從前太太投河死的,他太太陰魂不散追著他,把他也帶去了。這一想,廟旁邊正好有個小土地公廟,才蓋好,可能就是這個廟裏面土地公、土地婆,他們兩個到那裏去了。就到土地廟裏做超度,超度的時候,谛老就講:既然你做土地公了,你得顯個靈給我們看看,讓我們大家相信。就在佛事桌子前面有一陣旋風,小旋風在那裏轉,轉了很久,他在那裏顯靈。
他常常用這個比喻,兩個例子說出來,告訴大家:念佛好!而且縱然你有一點名氣,不能有傲慢心,一有傲慢心馬上墮落,護法神就離開。護法神沒有情面,他看你真有德行,他擁護你,你的德行一缺,傲慢心、嫉妒心、貪瞋癡的心,這個東西一起來,護法神就走了。這個道理我們要曉得,好好的抓住現前這麼好的緣分,臺灣沒有任何禁忌,宗教信仰自由,你拜神、拜仙沒有人障礙你。對于這一切神仙我們要恭敬,我們要勸導他念佛求生淨土,請他做佛門的護法,做我們道場的護法,做我們自身的護法,這就好!我們看他是我們的同修,是我們的同學,我們一起成就,這樣就好。我們再看,大師這篇文章確實非常難得,他講得這麼細,底下接著說:
【且于一塵之上。何者是染。】
在『一塵』,一粒微塵裏面,什麼是染?
【雲何名淨。】
什麼是淨?染淨一對。
【何者爲真。何者稱俗。何者名生死。何者名涅槃。】
你看都是,染淨一對,真俗一對,生死涅槃一對。在這一塵裏面,什麼是生死?什麼是涅槃?
【雲何名煩惱。雲何名菩提。雲何名小乘法。雲何名大乘法。】
就在一塵裏面,一塵裏頭這些怎麼講法?
【請垂開決聞所未聞。】
『請』是請求,『垂』是上對下,垂憫、垂慈,『開』是開示,『決』是給我做決定。這個問得好,你看下面大師解答的。
【答。大智圓明。睹纖毫而周性海。真源朗現。處一塵而耀全身。萬法起必同時。一際理無前後。】
我們先看這段,這段的意思非常的深,完全是事實真相。頭一個條件,『大智圓明』,我們沒有,我們怎麼沒有?我們本來有,現在沒有了。現在爲什麼沒有?現在有障礙。什麼障礙?世尊在大乘經裏面講得很清楚,我們有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;我們有分別,分別是塵沙煩惱;我們有執著,執著是見思煩惱。只要有這些東西,我們的「大智圓明」不見了。這四個字就是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「一切衆生」,六道十法界統統包括在其中,「皆有如來智能德相」,大智圓明是如來智慧,如來是講自性,我們自性裏面有圓滿的大智。怎麼失掉?佛告訴我們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我們起了妄想,妄想是什麼?起心動念是妄想。我們從妄想就起分別,從分別就起執著,大智圓明變成什麼?變成妄念、煩惱,變成煩惱,變成妄念。前面這四句是如來智慧德相現前,就是恢複了,我們經題裏面「妄盡還源」,妄盡還源就大智圓明。我們現在妄,諸位記住,妄就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起心動念是無明,叫無明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執著是見思煩惱,這大乘經裏面佛常講的,這叁大類的煩惱統統盡了,妄盡就還源,還源就大智圓明。這個時候你見到,『纖毫』是指汗毛端,就在一毛端裏面『而周性海』,周是圓滿,圓滿的把法性,海是比喻,比喻深廣無際,廣沒有邊際,深沒有底。比喻沒有辦法比喻得很恰當,爲什麼?海還是有底,怎麼沒底?還是有邊際,這是形容而已。但是法性確實沒有邊際,確實沒底,那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我們在大經裏面讀到,佛舉的一塵,一塵裏面有世界,像我們現在所看到這整個宇宙的世界,一塵裏頭有。那個世界裏面又有很多微塵,每一粒微塵裏頭都有世界,重重無盡,沒底,沒有邊際。這個事很難懂,理太深,事相上我們也沒有法子體會。賢首國師,就是寫這篇文章的這個人,他講《華嚴經》講十玄門,當時皇上在聽,聽他不懂,重重無盡,他對這個有疑惑。賢首國師請皇上建一個亭子,建個八角亭,這很容易,皇上下個命令,沒幾天這個亭子建好了。他請皇上,八角就是八面,每一面立一個鏡子,大的鏡子,上面也放個鏡子,下面也放個鏡子,照做了,請皇上到亭子當中站站,你看看就明白了。他到那個亭子當中一看,鏡子裏面照著他那個相沒有邊際,恍然大悟,真的沒有邊際。現在我們用幾面鏡子互相照,你看那個鏡子裏有沒有邊際?邊際在哪裏?找不到。賢首國師聰明,做了那麼一個實驗,讓皇上明白了。『真源朗現』,真源是真相,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『處一塵而耀全身』,在一塵裏面就把整個宇宙森羅萬象理事、性相、因果全都明白了。
所以,沒有智慧怎麼行?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,是自性裏頭本有的。本有爲什麼失掉?這個要懂得,就是佛講的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佛經裏常常用水,講到都用海、海水來做比喻,把我們的自性比喻作大海。這個大海海水要是幹淨的,沒有染汙,要是平靜的,沒有波浪,這個海水就像一面鏡子一樣,外面的景觀全部照在裏面,叫照見。你們念《心經》,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,他照見,他不是用思想,不是想想我就明白了,不需要。一接觸,照是講眼,眼一接觸就明了,耳一接觸就明了,凡是六根接觸外面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