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八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出不了六道轮回,也生不了极乐世界,这都是真话。所以常常想到,为什么不像佛菩萨当年在世一样一切随缘?饮食,佛一天一餐饭,出去托钵,给什么吃什么,一点分别心都没有。诸位要知道,如果分别执着真的没有了,无论你托的什么东西都是上味,最好的味道。为什么?你的心好,它把外面境界都转变,那不是境随心转吗?再不好的饭,在他那一钵,他的意念对着它的时候就变成最好的。你们想想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实验,所以这个科学可以能够证明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们再想想,我们在愤怒的时候,不平的心情,不平的时候,再好的美味东西尝起来都是不好吃的,都会发脾气把它丢掉,不是一个道理吗?境随心转,饮食随心转,没有一样不是随心转的。所以佛菩萨得的是妙味,上品妙味;我们得来的,我们的意念对着它就变坏。这个跟江本博士水实验的道理是一样的,被科学证明出来。所以我们一定晓得这个道理,一念不觉,不了一切法的真相,真相在天台家讲就是空假中,《般若经》里面讲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;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你不能说它没有,你也不能说它真有,相是心现的,相里面产生变化那是识变的,识是什么?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,妄想是阿赖耶,执着是末那,分别是意识。所以「迷法界起三界业果」,迷法界起三界业果,这个很重,为什么?三界业果是讲六道轮回,讲到我们身上来。

  在大乘法相宗里面讲「三细六粗」,迷!三细,这三种相可以说一念完成的,一念里头有这三种相。弥勒菩萨讲「念念成形」,形是境界相;「形皆有识」,识是见相,也叫做转相,转变;那个念头的动是业相,起心动念是业相。业相、见相、境界相,「三细相」就是根本无明之惑。「因对六粗,故名三细」,因为底下还会展开,这个三细要知道就是一念。你们想想看,一念那么短,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那么短里面还有三细,三细,每一个相那就再乘三,你说这个你怎么能发现?所以大乘教里面,佛说谁能够发现、能看到?有人,八地以上。八地以上的菩萨那个心非常清净,极细清净心他能感受到,他能见到,这是佛家讲的科学,这不是理想,你能够看得见。换句话说,你也有这么大的能力能够追得上它的速度,你跟它的速度相等,你就看到;你跟它速度不相等,差距,你就看不到,它太快,你没有发现。所以在八地菩萨,七地还不行、还见不到,八地菩萨就能见,八地以上统统都能见到,这就不是假的,不是理论,不是猜测,也不是从数学里面推演。

  第一个是「业相」,「业相者,即从真起妄,初动之相也」。注意它那个初动,要知道初动,初没有后的。有初,有没有后?没有,念念都是初,念念都是初动,你才真正懂得佛的意思。我们今天看的境界相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那个动就是初动。第二个细念也是这个速度,统统都是初动,没有第二个动。所以这个无明,佛讲得好,他把它加个无始,叫无始无明,无始是什么?没有开始,所以它是虚妄的;如果有始有终,那就真有其事,不能说是假的。这是宇宙的起源,起源就是虚妄的,它最后变成大的波浪、变成巨浪,一切都是浪,没有一样是真的。我们真正把这个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才会彻底放下,为什么?全是假的。为什么放不下?不了解事实真相,所以把它都看作是真的。这就是《璎珞经》里面所讲的「不了一切法」,了是明了,你才会有初动,才会有动,所以从真起妄。这个事情也很难理解,因为我们一般人追根究柢总要找个水落石出,最初的一念是什么原因起来的?几时起来的?为什么会有这个一念妄动?我们都会找这个原因。佛告诉我们,这个最初的一念没有原因,什么时候起来的?没有时候,它才起立刻就灭。

  正像我们看电影放映机里放的底片,一格一格的,那一格过去了,下面一格出生,每一格都是新的,所以各各不相到。你说前面,前面已经没有了,你看就是现前这一个画面,可是这个画面你还没看清楚它又没有了,这一秒钟才二十四张。现在一秒钟给你提升到一千二百八十兆张,你怎么能知道它是假的?所以全被假相欺骗,以为它是真的,我们在这里生起严重的分别执着。所以六道轮回就不会断,这个电影影片就继续放下去,它不会停止,就变成这个样子。什么时候觉悟,我不再执着,我把执着真放下,六道这个片子就没有了,就断掉。断掉它还有现相,现的什么?就是四圣法界出现,出现第二个频道,第一个频道是六道,会出现第二个,第二个也不是真的,第二是分别。如果能够对世出世法不再分别,这个很高明,不再分别的时候,四圣法界没有了,就是方便有余土没有了,实报庄严土出现。实报庄严土我们讲过,前面讲得很多,无始无明习气造成的,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法子断,所以你也不需要断它。在这个状况之下,觉而不迷,随着时间自自然然它就消失,你决定不能在意,你一在意那你马上就退转。

  《起信论》里面这个说法,我们把它念下去,它这前面还有「然本觉心源,离念寂静,因无明故,觉成不觉,遂成业相。故《起信论》云,以依不觉故心动,说名为业,是也」。本觉是自性,《起信论》里面讲本觉本有,本觉就是清净,离念寂静,它没有念头,它不会生念头,它是清净的,它不生灭。能大师告诉我们,自性就是本觉,「不生不灭,本自具足,本无动摇」,后面说「能生万法」,怎么能生万法?它动念就生万法,它不动念头不生万法。怎么动念?因无明故。所以一定要知道,我们的真心「离念寂静」,这四个字重要,这四个字是真正修行的总纲领、总原则。我们现在的念放不下,那怎么办?佛教给我们一个好方法,以念止念。用什么?念阿弥陀佛,你念头一起来,「阿弥陀佛」,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第二念。到了西方极乐世界,阿弥陀佛这一念没有了,你就明心见性,明心见性之后怎么样?明心见性之后还念阿弥陀佛。为什么?劝导那些没有见性的人,我用这个方法成佛的,我把这个方法教给你,我做样子给你看,示范的。释迦牟尼佛念佛成佛,这个话是蕅益大师讲的,蕅益大师根据《弥陀经》说的,有经做证明,释迦牟尼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依念佛法门,这个榜样做得好!

  所以我们时时刻刻记住这个字,「离念寂静」,这真心,寂静就是真心现前,真心是寂,心里没事。心里面的事太多,妄念太多,那是严重的障碍,学佛也不行,学佛怎么?不能往生,不能了生死,在佛门里面所修的统统变成了福报,不是功德是福德。早年达摩祖师到中国遇到梁武帝,梁武帝是我们佛门大概从历史上来讲是最大的护法,替佛教造寺院丛林造了四百多座。帮助人出家,他非常喜欢人出家,供养出家人、照顾出家人几十万人。达摩祖师来跟他见面的时候,他非常自豪,问达摩祖师,我做的这些事情,我这功德大不大?达摩祖师说「并无功德」。这一盆凉水浇给梁武帝,梁武帝兴趣就没有了,再不跟他见面,达摩祖师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,等到一个慧可。为什么?他没有离念,他心不寂静。离念寂静是功德,无论做什么事情,只要你能够,离念是放下,放下,清净心就现前,寂静,那叫功德,离念是功,寂静是德。如果你心的杂念很多,没放下,那叫什么?福德,不是功德,福德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,来生就享福,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三界,也不能往生。念佛法门,「心净则佛土净」,还是要寂静,跟寂静沾上边,念佛才能往生;跟寂静沾不上边,念佛也不能往生。你就晓得,这四个字是多么重要!

  为什么会变成业相?「因无明故,觉成不觉」,本觉变成了不觉。无明是什么?起心动念,要知道起心动念就是不觉,不觉就叫业相。业是什么?业是造作,业是动,不动就不叫业。你看我们讲事业,事是什么?造作,造作的时候是事,造作的结果就叫结业。所以业是个动相,也就是不觉,心就动;觉,心就不动。这不是真心,这是个妄心,因无明,无明就是迷,所以一念不觉,这是迷。《起信论》里面这句话说得好,「依不觉故心动」,我们现在不觉太久了,这个心动已经变成大风大浪。《地藏经》上讲得好,「阎浮提众生,起心动念,无不是业,无不是罪」,罪是什么?业里面最严重的。学佛修行修什么?这个诸位不能不知道,八万四千法门统而言之全修的是定,就是修的是寂静,这叫真修行。法是方法,门是门道,八万四千法门,无量法门,那是讲不同的方法、不同的门径,方向目标是一致的,都是修寂静。寂静也叫禅定,我们净土宗叫清净心。你看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,在一个经题把因跟果都说出来,先说果报,「大乘」,大乘是智慧;「无量寿庄严」,无量寿是德,第一德就是长寿,庄严是相好。所以果上就是世尊在《华严》上讲的,自性的智慧、德、能,大乘是智慧,无量寿是德,庄严是能,果!怎么修得的?现在讲修,我们已经失掉,这个失不是真的失掉,是有障碍,障碍去掉之后自然就恢复。佛叫我们修的「清净、平等、觉」,清净心就是修定,平等是大定,从定起作用就是觉,觉而不迷。我们就晓得,我们现在从哪里修?要从清净心修,再修到平等心,平等心是佛心。

  在十法界里面,佛给我们讲十法界第一个业因,因缘无量,最重要的一个因是什么?成佛,成佛是平等。平等是佛的因,六度是菩萨因,十二因缘是缘觉的因,四谛是阿罗汉的因,讲第一个因。天道第一个因是上品十善,人是中品十善,阿修罗是下品十善。下面是三恶道,三恶道的业因,鬼道的第一个业因是贪、贪婪,畜生道是愚痴,地狱道是瞋恚。常常心里有怨恨,有不平,常常喜欢发脾气,那你要知道,你造的是地狱的业因,念佛还是到地狱去。这个话是灌顶法师在《大势至圆通章》批注里面所讲的,我当年看到这个批注很疑惑,念佛是好事情,念佛人怎么会堕地狱?我就向李老师请教,…

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