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出不了六道輪回,也生不了極樂世界,這都是真話。所以常常想到,爲什麼不像佛菩薩當年在世一樣一切隨緣?飲食,佛一天一餐飯,出去托缽,給什麼吃什麼,一點分別心都沒有。諸位要知道,如果分別執著真的沒有了,無論你托的什麼東西都是上味,最好的味道。爲什麼?你的心好,它把外面境界都轉變,那不是境隨心轉嗎?再不好的飯,在他那一缽,他的意念對著它的時候就變成最好的。你們想想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實驗,所以這個科學可以能夠證明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再想想,我們在憤怒的時候,不平的心情,不平的時候,再好的美味東西嘗起來都是不好吃的,都會發脾氣把它丟掉,不是一個道理嗎?境隨心轉,飲食隨心轉,沒有一樣不是隨心轉的。所以佛菩薩得的是妙味,上品妙味;我們得來的,我們的意念對著它就變壞。這個跟江本博士水實驗的道理是一樣的,被科學證明出來。所以我們一定曉得這個道理,一念不覺,不了一切法的真相,真相在天臺家講就是空假中,《般若經》裏面講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;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你不能說它沒有,你也不能說它真有,相是心現的,相裏面産生變化那是識變的,識是什麼?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妄想是阿賴耶,執著是末那,分別是意識。所以「迷法界起叁界業果」,迷法界起叁界業果,這個很重,爲什麼?叁界業果是講六道輪回,講到我們身上來。
在大乘法相宗裏面講「叁細六粗」,迷!叁細,這叁種相可以說一念完成的,一念裏頭有這叁種相。彌勒菩薩講「念念成形」,形是境界相;「形皆有識」,識是見相,也叫做轉相,轉變;那個念頭的動是業相,起心動念是業相。業相、見相、境界相,「叁細相」就是根本無明之惑。「因對六粗,故名叁細」,因爲底下還會展開,這個叁細要知道就是一念。你們想想看,一念那麼短,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那麼短裏面還有叁細,叁細,每一個相那就再乘叁,你說這個你怎麼能發現?所以大乘教裏面,佛說誰能夠發現、能看到?有人,八地以上。八地以上的菩薩那個心非常清淨,極細清淨心他能感受到,他能見到,這是佛家講的科學,這不是理想,你能夠看得見。換句話說,你也有這麼大的能力能夠追得上它的速度,你跟它的速度相等,你就看到;你跟它速度不相等,差距,你就看不到,它太快,你沒有發現。所以在八地菩薩,七地還不行、還見不到,八地菩薩就能見,八地以上統統都能見到,這就不是假的,不是理論,不是猜測,也不是從數學裏面推演。
第一個是「業相」,「業相者,即從真起妄,初動之相也」。注意它那個初動,要知道初動,初沒有後的。有初,有沒有後?沒有,念念都是初,念念都是初動,你才真正懂得佛的意思。我們今天看的境界相,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那個動就是初動。第二個細念也是這個速度,統統都是初動,沒有第二個動。所以這個無明,佛講得好,他把它加個無始,叫無始無明,無始是什麼?沒有開始,所以它是虛妄的;如果有始有終,那就真有其事,不能說是假的。這是宇宙的起源,起源就是虛妄的,它最後變成大的波浪、變成巨浪,一切都是浪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我們真正把這個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才會徹底放下,爲什麼?全是假的。爲什麼放不下?不了解事實真相,所以把它都看作是真的。這就是《璎珞經》裏面所講的「不了一切法」,了是明了,你才會有初動,才會有動,所以從真起妄。這個事情也很難理解,因爲我們一般人追根究柢總要找個水落石出,最初的一念是什麼原因起來的?幾時起來的?爲什麼會有這個一念妄動?我們都會找這個原因。佛告訴我們,這個最初的一念沒有原因,什麼時候起來的?沒有時候,它才起立刻就滅。
正像我們看電影放映機裏放的底片,一格一格的,那一格過去了,下面一格出生,每一格都是新的,所以各各不相到。你說前面,前面已經沒有了,你看就是現前這一個畫面,可是這個畫面你還沒看清楚它又沒有了,這一秒鍾才二十四張。現在一秒鍾給你提升到一千二百八十兆張,你怎麼能知道它是假的?所以全被假相欺騙,以爲它是真的,我們在這裏生起嚴重的分別執著。所以六道輪回就不會斷,這個電影影片就繼續放下去,它不會停止,就變成這個樣子。什麼時候覺悟,我不再執著,我把執著真放下,六道這個片子就沒有了,就斷掉。斷掉它還有現相,現的什麼?就是四聖法界出現,出現第二個頻道,第一個頻道是六道,會出現第二個,第二個也不是真的,第二是分別。如果能夠對世出世法不再分別,這個很高明,不再分別的時候,四聖法界沒有了,就是方便有余土沒有了,實報莊嚴土出現。實報莊嚴土我們講過,前面講得很多,無始無明習氣造成的,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法子斷,所以你也不需要斷它。在這個狀況之下,覺而不迷,隨著時間自自然然它就消失,你決定不能在意,你一在意那你馬上就退轉。
《起信論》裏面這個說法,我們把它念下去,它這前面還有「然本覺心源,離念寂靜,因無明故,覺成不覺,遂成業相。故《起信論》雲,以依不覺故心動,說名爲業,是也」。本覺是自性,《起信論》裏面講本覺本有,本覺就是清淨,離念寂靜,它沒有念頭,它不會生念頭,它是清淨的,它不生滅。能大師告訴我們,自性就是本覺,「不生不滅,本自具足,本無動搖」,後面說「能生萬法」,怎麼能生萬法?它動念就生萬法,它不動念頭不生萬法。怎麼動念?因無明故。所以一定要知道,我們的真心「離念寂靜」,這四個字重要,這四個字是真正修行的總綱領、總原則。我們現在的念放不下,那怎麼辦?佛教給我們一個好方法,以念止念。用什麼?念阿彌陀佛,你念頭一起來,「阿彌陀佛」,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念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這一念沒有了,你就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之後怎麼樣?明心見性之後還念阿彌陀佛。爲什麼?勸導那些沒有見性的人,我用這個方法成佛的,我把這個方法教給你,我做樣子給你看,示範的。釋迦牟尼佛念佛成佛,這個話是蕅益大師講的,蕅益大師根據《彌陀經》說的,有經做證明,釋迦牟尼佛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依念佛法門,這個榜樣做得好!
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記住這個字,「離念寂靜」,這真心,寂靜就是真心現前,真心是寂,心裏沒事。心裏面的事太多,妄念太多,那是嚴重的障礙,學佛也不行,學佛怎麼?不能往生,不能了生死,在佛門裏面所修的統統變成了福報,不是功德是福德。早年達摩祖師到中國遇到梁武帝,梁武帝是我們佛門大概從曆史上來講是最大的護法,替佛教造寺院叢林造了四百多座。幫助人出家,他非常喜歡人出家,供養出家人、照顧出家人幾十萬人。達摩祖師來跟他見面的時候,他非常自豪,問達摩祖師,我做的這些事情,我這功德大不大?達摩祖師說「並無功德」。這一盆涼水澆給梁武帝,梁武帝興趣就沒有了,再不跟他見面,達摩祖師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,等到一個慧可。爲什麼?他沒有離念,他心不寂靜。離念寂靜是功德,無論做什麼事情,只要你能夠,離念是放下,放下,清淨心就現前,寂靜,那叫功德,離念是功,寂靜是德。如果你心的雜念很多,沒放下,那叫什麼?福德,不是功德,福德還要繼續搞六道輪回,來生就享福,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叁界,也不能往生。念佛法門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還是要寂靜,跟寂靜沾上邊,念佛才能往生;跟寂靜沾不上邊,念佛也不能往生。你就曉得,這四個字是多麼重要!
爲什麼會變成業相?「因無明故,覺成不覺」,本覺變成了不覺。無明是什麼?起心動念,要知道起心動念就是不覺,不覺就叫業相。業是什麼?業是造作,業是動,不動就不叫業。你看我們講事業,事是什麼?造作,造作的時候是事,造作的結果就叫結業。所以業是個動相,也就是不覺,心就動;覺,心就不動。這不是真心,這是個妄心,因無明,無明就是迷,所以一念不覺,這是迷。《起信論》裏面這句話說得好,「依不覺故心動」,我們現在不覺太久了,這個心動已經變成大風大浪。《地藏經》上講得好,「閻浮提衆生,起心動念,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」,罪是什麼?業裏面最嚴重的。學佛修行修什麼?這個諸位不能不知道,八萬四千法門統而言之全修的是定,就是修的是寂靜,這叫真修行。法是方法,門是門道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那是講不同的方法、不同的門徑,方向目標是一致的,都是修寂靜。寂靜也叫禅定,我們淨土宗叫清淨心。你看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,在一個經題把因跟果都說出來,先說果報,「大乘」,大乘是智慧;「無量壽莊嚴」,無量壽是德,第一德就是長壽,莊嚴是相好。所以果上就是世尊在《華嚴》上講的,自性的智慧、德、能,大乘是智慧,無量壽是德,莊嚴是能,果!怎麼修得的?現在講修,我們已經失掉,這個失不是真的失掉,是有障礙,障礙去掉之後自然就恢複。佛叫我們修的「清淨、平等、覺」,清淨心就是修定,平等是大定,從定起作用就是覺,覺而不迷。我們就曉得,我們現在從哪裏修?要從清淨心修,再修到平等心,平等心是佛心。
在十法界裏面,佛給我們講十法界第一個業因,因緣無量,最重要的一個因是什麼?成佛,成佛是平等。平等是佛的因,六度是菩薩因,十二因緣是緣覺的因,四谛是阿羅漢的因,講第一個因。天道第一個因是上品十善,人是中品十善,阿修羅是下品十善。下面是叁惡道,叁惡道的業因,鬼道的第一個業因是貪、貪婪,畜生道是愚癡,地獄道是瞋恚。常常心裏有怨恨,有不平,常常喜歡發脾氣,那你要知道,你造的是地獄的業因,念佛還是到地獄去。這個話是灌頂法師在《大勢至圓通章》批注裏面所講的,我當年看到這個批注很疑惑,念佛是好事情,念佛人怎麼會墮地獄?我就向李老師請教,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