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得的要把它舍掉。你所得的你不舍的话,你麻烦来了,你就又迷了。很多人喜欢头一个意思,我布施,佛氏门中,舍一得万报,真的舍一得万,得到之后就贪心起来,你就永远脱离不了六道轮回。要怎么样?所得的统统把它舍掉,舍掉之后愈来愈多,愈来愈多你就拼命去舍就是,有多少舍多少,决定不要积财。佛教给我们,在经里讲「积财丧道」,那还得了吗?为什么?自性清净心里头什么都没有,但是自性清净心里头什么都具足,都不缺,你得东西要它干什么?法布施得智慧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,你看世间人求的财富、聪明智慧、健康长寿都是从舍才得来。你命里有财、有富贵、有聪明智慧、有健康长寿,这命里从哪来的?是你过去生中布施的,你所布施得来的,就变成你命里所有的。
如果你能舍的话,那你得的更多,得的更多统统要舍,常常想到自性具足,自性之外的我都要舍。所以舍是好事,你看妄尽,都是虚妄的,凡所有相都是虚妄,要知道财富是相,是虚妄的,聪明智慧、健康长寿都是相,都应该彻底放下,你才能得健康长寿。所以修布施要修得痛快,这里头没有疑惑,没有顾虑,佛菩萨绝对不会骗人,告诉你的都是真话,都是好话,你只要相信,只要依教奉行,肯干,肯真干,你就回归自性,回归自性才叫大圆满。你所希求的全得到,你没有想到的也得到,意想不到的。所以,菩萨定心就是此地讲的海印三昧,能应一切众生的机感,众生有感他就能应。前面跟诸位提到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现什么样的身,这是应,应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觉悟就用什么方法,所以身没有一定的身,法也没有定法。所以决定不是八万四千法门,八万四千法门是归纳起来的,实际上是无量法门,无量无边、无数无尽那是真的,这个都是自性里头具足的,所以自性没有丝毫欠缺。
《还源观》,就是说我们这本书里头,我们把它念一念,这是刚才我们前面念过,「言海印者,真如本觉也,妄尽心澄」,妄没有了,心干净、清净了,「心澄」就是清净心,「万象齐现」,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现象你全部照见。「犹如大海由风起浪」,你这个照失掉,我们凡夫现在的心就是由风起浪,把照见的能量丧失掉,「若风止息,海水澄清,无象不现」。风是什么?风是外面境界,就是外面的诱惑。你要能把外面诱惑永远离开,外面诱惑是什么?七情五欲,五欲是财色名食睡,有物质上的,有精神上的,这些东西诱惑叫境界风。你怎么样?你起了七情,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,你生起贪瞋痴慢,你生起自私自利,这是什么?浪,你的照失掉。我们前面讲的顺境、逆境、善缘、恶缘,那都是风,你能在境界里面如如不动,顺境善缘不生贪恋,生感恩心,没有贪恋;逆境恶缘没有瞋恚,也生感恩心。为什么?只要你如如不动,你就向上提升,为什么向上提升?境界帮助我们提升。如果境界风吹,我们心动,动了就堕落,你欢喜,欢喜堕落,你讨厌,讨厌也堕落,只要你心一动你就堕落。所以,怎样在境界里学一个如如不动。
我们每天三餐饭,吃的时候要讲究口味,心动了,你吃饭的时候这些菜又摆在那里诱惑,这个好吃多吃一点,那个不好吃就不想吃,你看看,吃饭在造业;穿衣服讲究款式,讲究料子,都是造业。这些日常生活当中不为境界所动,世尊当年在世给我们做了好样子,他每天出去托钵,给什么吃什么,没有一样不欢喜。欢喜心接受别人供养,接受别人布施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,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,教我们这样吃饭。穿衣,三衣一钵,生活多么简单,衣只要能够遮蔽身体,遮羞,能够保暖,够了,不要讲求款式,也不要讲求好料子,绝对不为外头境界所动。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居住的地方,没有盖个房子,没有,他住在哪里?住树林底下。树下一宿、日中一食,最健康的生活,心清净一尘不染。所以他老人家圆寂,不是圆寂在房子里面,是在树林里头,在双树林里面圆寂的。可是他也很活泼,也很自在,他也不执着,居士长者有好的花园、宫殿、楼阁,请他去讲经说法,在那里住几天,他也很自在,也不拒绝。你看祇树给孤独园、竹林精舍,这些道场,他也常常去讲经,讲完了走了,绝不留恋。我用现在的话来讲,这个道场主权是主人的,所有权是主人的,释迦牟尼佛来用几天,他有使用权,他可以使用,他不会要的。你说这个道场送给他,他不要,你借给他用,在这边讲经教学,行,借个三年五载都可以,用完之后还给你。这都是他老人家说法教化众生,我们要留意。
为什么到中国会建筑这些大道场?你要晓得,这是境缘不相同,风俗习惯不相同。古印度,印度人看到这样的修行人都尊重,都尊敬、佩服,跟他学习。可是中国人风俗习惯不是这样的,中国人对老师那个尊重跟父母一样,哪有自己住房子,叫老师父母住在野外,哪有这个道理,这大不孝,这大不敬!所以这些法师到中国来,要建最好的居住环境给他,最好的供养给他,这中国人的风俗习惯,这要知道。所以佛教随俗,我也随顺你;不随顺你,你不能接受,你天天觉得难过,那也是错误。总得要叫大家欢欢喜喜,可是自己心里没有留恋。所以过去出家人虽然住在寺院,像皇宫一样,他怎么住法?还是住通铺叫挂单,住通铺,他不是一个一个房间的。有房间的,要有执事,他办事方便一点,他有个房间。房间多大?叫方丈,方圆一丈,一丈在台湾我们来讲两个榻榻米,他的房间大小就是两个榻榻米。这就是什么?就是说居住环境没有贪恋。住持是方丈,住持以下的总不能超过住持,所有执事的房间都是方丈,这是平等法。不是执事,都是住通铺,叫广单。饮食吃饭还是过堂,一菜一汤,大锅菜,你看没有忘记从前托钵的那种遗风。这教我们什么?两个字,放下!放下你才能看破,看破你才能更放下,你不断向上提升,那就对了。你才真正得到法喜,你才真正领会到圣贤的那种清净快乐。这是《还源观》上说的。
后面说「八十华严经十四」,就第十四卷,八十卷第十四卷有这么一段话,「众生形相各不同,行业音声亦无量,如是一切皆能现,海印三昧威神力」。这是一首偈子,众生形相特别是六道,行是行为,业是造业,众生的形相,六道众生形相各个不相同,种类太多太多了。为什么不同?因为他的行业不相同,就是他造的业不一样,所以他形相就不一样。到什么时候相同?成佛就相同,佛佛道同,没有一样不同的。为什么?不造业,完全恢复到自性,自性变现出来都是圆满的,没有一丝毫欠缺,所以到成佛就同了。成佛,记住,圆初住就同,完全相同,相貌、声音决定没有两样,十法界里头不同,十法界里面佛可以说大同小异,不完全相同,但是到一真法界完全相同。也就是他善恶业没有了,不但善恶没有,染净也没有,所以他是相同的。他是自性就是唯心所现是相同的,唯识所变就不同,识是什么?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,只要有这个就不相同。
如是一切皆能现,就是十法界、六道、三途,在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清净心中完全能现。这个能现,要记住,众生有感他就现,这一现他就应,就应化去帮助他。众生没有感,他不现,像前面讲四空天人没有感,所以诸佛如来不会现在四空天。我们这个阎浮提,这是南洲,讲四大洲,北洲没有佛法,北俱卢洲,北俱卢洲的人长寿,福报很大,真的是思衣得衣,思食得食,他人可以不必要操劳,不要造作,福报太大了,他那里不求佛,所以北俱卢洲没有佛法,他没有感。韦陀菩萨护法,在三洲感应,为什么?东南西这三洲都有人求佛的,北洲他们没有这个念头,所以北洲韦陀菩萨不去,没佛法,那也是八难之一。众生有感就有应,感应道交不可思议。这是什么?海印三昧威神力。所以这里也说到海印三昧。
下面有一句话说到,是举《楞严经》的,《楞严经》第四,《楞严经》十卷第四卷,第四卷也非常重要,这一卷,「如我按指,海印发光,汝暂举心,尘劳先起」。这释迦牟尼佛示现,佛用一个按指的动作,海印发光,你能够看到如来的境界。因为有人问释迦牟尼佛,听说成佛都住净土,你老人家怎么会跟我们住在一起?佛说我住净土,我们两个虽然在一块,我住的土跟你不一样。怎么会不一样?佛就示现一下,一按指这个大地金色世界,跟极乐世界一样,让大家一下看到,佛真的是住净土。佛把他自己的境界示现给他看,就告诉他,你们这些凡夫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,尘劳是烦恼,你们心里起烦恼,清净心不能现前。因为这四句里头有海印,所以他也把它说出来,那是海印三昧在发光,在起作用。汝这是指你们凡夫,你们六道凡夫,你看到释迦牟尼佛天天在一起,他住他的净土,我们住我们的秽土,我们手拉着手,也不一样,他还是在净土,我们还是在秽土。这说明什么?境随心转,这道理很深!如果我们的心清净,我们净土就现前,就是大乘教里说的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境随心转,这个道理太重要!所以心净则佛土净,极乐世界在哪里?只要你得清净心,你现在就住极乐世界,就跟释迦牟尼佛一样。别人知道不知道?别人不知道,你不示现给他,他永远看不到。所以佛在此地做了一个表演让他看看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净土跟秽土是在一起的,所以叫净秽不二,不二而二。这个不好懂,我们用电视来做比喻,像电视两个频道,一个是清净的频道、一个是染污的频道,一个是净土、一个是秽土,如果我们把频道关起来,两个都没有。如果我们看一个净土,我们来听佛讲经,按这个频道,佛给我们讲经。如果我们按另外一个频道,不听佛讲经,看到的是阿鼻地狱、畜生、饿鬼,那是秽土。试问问,这所有景象是不是都在这频道里面?你不按就隐,你按的时候就显,它就现出来,隐现不同。所以它不现前,你不能说它无;虽现前,不能说它有,有无不二。我们今天用电视频道这个比喻大家好懂,在古时候把这个事情讲清楚、讲明白,让人听懂真不容易。可是这些事情,这都是讲诸法实相,这都是真实智慧。所以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,我们讲用他的神通来示现给我们看,他真的住净土。我们在《华严》学了这么多,我们能够理解,佛所说的话句句真实,他不是在变把戏给我们看,他是真的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五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