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五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得的要把它舍掉。你所得的你不舍的話,你麻煩來了,你就又迷了。很多人喜歡頭一個意思,我布施,佛氏門中,舍一得萬報,真的舍一得萬,得到之後就貪心起來,你就永遠脫離不了六道輪回。要怎麼樣?所得的統統把它舍掉,舍掉之後愈來愈多,愈來愈多你就拼命去舍就是,有多少舍多少,決定不要積財。佛教給我們,在經裏講「積財喪道」,那還得了嗎?爲什麼?自性清淨心裏頭什麼都沒有,但是自性清淨心裏頭什麼都具足,都不缺,你得東西要它幹什麼?法布施得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你看世間人求的財富、聰明智慧、健康長壽都是從舍才得來。你命裏有財、有富貴、有聰明智慧、有健康長壽,這命裏從哪來的?是你過去生中布施的,你所布施得來的,就變成你命裏所有的。

   如果你能舍的話,那你得的更多,得的更多統統要舍,常常想到自性具足,自性之外的我都要舍。所以舍是好事,你看妄盡,都是虛妄的,凡所有相都是虛妄,要知道財富是相,是虛妄的,聰明智慧、健康長壽都是相,都應該徹底放下,你才能得健康長壽。所以修布施要修得痛快,這裏頭沒有疑惑,沒有顧慮,佛菩薩絕對不會騙人,告訴你的都是真話,都是好話,你只要相信,只要依教奉行,肯幹,肯真幹,你就回歸自性,回歸自性才叫大圓滿。你所希求的全得到,你沒有想到的也得到,意想不到的。所以,菩薩定心就是此地講的海印叁昧,能應一切衆生的機感,衆生有感他就能應。前面跟諸位提到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現什麼樣的身,這是應,應該用什麼方法幫助他覺悟就用什麼方法,所以身沒有一定的身,法也沒有定法。所以決定不是八萬四千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是歸納起來的,實際上是無量法門,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那是真的,這個都是自性裏頭具足的,所以自性沒有絲毫欠缺。

   《還源觀》,就是說我們這本書裏頭,我們把它念一念,這是剛才我們前面念過,「言海印者,真如本覺也,妄盡心澄」,妄沒有了,心幹淨、清淨了,「心澄」就是清淨心,「萬象齊現」,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你全部照見。「猶如大海由風起浪」,你這個照失掉,我們凡夫現在的心就是由風起浪,把照見的能量喪失掉,「若風止息,海水澄清,無象不現」。風是什麼?風是外面境界,就是外面的誘惑。你要能把外面誘惑永遠離開,外面誘惑是什麼?七情五欲,五欲是財色名食睡,有物質上的,有精神上的,這些東西誘惑叫境界風。你怎麼樣?你起了七情,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,你生起貪瞋癡慢,你生起自私自利,這是什麼?浪,你的照失掉。我們前面講的順境、逆境、善緣、惡緣,那都是風,你能在境界裏面如如不動,順境善緣不生貪戀,生感恩心,沒有貪戀;逆境惡緣沒有瞋恚,也生感恩心。爲什麼?只要你如如不動,你就向上提升,爲什麼向上提升?境界幫助我們提升。如果境界風吹,我們心動,動了就墮落,你歡喜,歡喜墮落,你討厭,討厭也墮落,只要你心一動你就墮落。所以,怎樣在境界裏學一個如如不動。

   我們每天叁餐飯,吃的時候要講究口味,心動了,你吃飯的時候這些菜又擺在那裏誘惑,這個好吃多吃一點,那個不好吃就不想吃,你看看,吃飯在造業;穿衣服講究款式,講究料子,都是造業。這些日常生活當中不爲境界所動,世尊當年在世給我們做了好樣子,他每天出去托缽,給什麼吃什麼,沒有一樣不歡喜。歡喜心接受別人供養,接受別人布施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,教我們這樣吃飯。穿衣,叁衣一缽,生活多麼簡單,衣只要能夠遮蔽身體,遮羞,能夠保暖,夠了,不要講求款式,也不要講求好料子,絕對不爲外頭境界所動。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居住的地方,沒有蓋個房子,沒有,他住在哪裏?住樹林底下。樹下一宿、日中一食,最健康的生活,心清淨一塵不染。所以他老人家圓寂,不是圓寂在房子裏面,是在樹林裏頭,在雙樹林裏面圓寂的。可是他也很活潑,也很自在,他也不執著,居士長者有好的花園、宮殿、樓閣,請他去講經說法,在那裏住幾天,他也很自在,也不拒絕。你看祇樹給孤獨園、竹林精舍,這些道場,他也常常去講經,講完了走了,絕不留戀。我用現在的話來講,這個道場主權是主人的,所有權是主人的,釋迦牟尼佛來用幾天,他有使用權,他可以使用,他不會要的。你說這個道場送給他,他不要,你借給他用,在這邊講經教學,行,借個叁年五載都可以,用完之後還給你。這都是他老人家說法教化衆生,我們要留意。

   爲什麼到中國會建築這些大道場?你要曉得,這是境緣不相同,風俗習慣不相同。古印度,印度人看到這樣的修行人都尊重,都尊敬、佩服,跟他學習。可是中國人風俗習慣不是這樣的,中國人對老師那個尊重跟父母一樣,哪有自己住房子,叫老師父母住在野外,哪有這個道理,這大不孝,這大不敬!所以這些法師到中國來,要建最好的居住環境給他,最好的供養給他,這中國人的風俗習慣,這要知道。所以佛教隨俗,我也隨順你;不隨順你,你不能接受,你天天覺得難過,那也是錯誤。總得要叫大家歡歡喜喜,可是自己心裏沒有留戀。所以過去出家人雖然住在寺院,像皇宮一樣,他怎麼住法?還是住通鋪叫挂單,住通鋪,他不是一個一個房間的。有房間的,要有執事,他辦事方便一點,他有個房間。房間多大?叫方丈,方圓一丈,一丈在臺灣我們來講兩個榻榻米,他的房間大小就是兩個榻榻米。這就是什麼?就是說居住環境沒有貪戀。住持是方丈,住持以下的總不能超過住持,所有執事的房間都是方丈,這是平等法。不是執事,都是住通鋪,叫廣單。飲食吃飯還是過堂,一菜一湯,大鍋菜,你看沒有忘記從前托缽的那種遺風。這教我們什麼?兩個字,放下!放下你才能看破,看破你才能更放下,你不斷向上提升,那就對了。你才真正得到法喜,你才真正領會到聖賢的那種清淨快樂。這是《還源觀》上說的。

   後面說「八十華嚴經十四」,就第十四卷,八十卷第十四卷有這麼一段話,「衆生形相各不同,行業音聲亦無量,如是一切皆能現,海印叁昧威神力」。這是一首偈子,衆生形相特別是六道,行是行爲,業是造業,衆生的形相,六道衆生形相各個不相同,種類太多太多了。爲什麼不同?因爲他的行業不相同,就是他造的業不一樣,所以他形相就不一樣。到什麼時候相同?成佛就相同,佛佛道同,沒有一樣不同的。爲什麼?不造業,完全恢複到自性,自性變現出來都是圓滿的,沒有一絲毫欠缺,所以到成佛就同了。成佛,記住,圓初住就同,完全相同,相貌、聲音決定沒有兩樣,十法界裏頭不同,十法界裏面佛可以說大同小異,不完全相同,但是到一真法界完全相同。也就是他善惡業沒有了,不但善惡沒有,染淨也沒有,所以他是相同的。他是自性就是唯心所現是相同的,唯識所變就不同,識是什麼?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只要有這個就不相同。

   如是一切皆能現,就是十法界、六道、叁途,在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清淨心中完全能現。這個能現,要記住,衆生有感他就現,這一現他就應,就應化去幫助他。衆生沒有感,他不現,像前面講四空天人沒有感,所以諸佛如來不會現在四空天。我們這個閻浮提,這是南洲,講四大洲,北洲沒有佛法,北俱盧洲,北俱盧洲的人長壽,福報很大,真的是思衣得衣,思食得食,他人可以不必要操勞,不要造作,福報太大了,他那裏不求佛,所以北俱盧洲沒有佛法,他沒有感。韋陀菩薩護法,在叁洲感應,爲什麼?東南西這叁洲都有人求佛的,北洲他們沒有這個念頭,所以北洲韋陀菩薩不去,沒佛法,那也是八難之一。衆生有感就有應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這是什麼?海印叁昧威神力。所以這裏也說到海印叁昧。

   下面有一句話說到,是舉《楞嚴經》的,《楞嚴經》第四,《楞嚴經》十卷第四卷,第四卷也非常重要,這一卷,「如我按指,海印發光,汝暫舉心,塵勞先起」。這釋迦牟尼佛示現,佛用一個按指的動作,海印發光,你能夠看到如來的境界。因爲有人問釋迦牟尼佛,聽說成佛都住淨土,你老人家怎麼會跟我們住在一起?佛說我住淨土,我們兩個雖然在一塊,我住的土跟你不一樣。怎麼會不一樣?佛就示現一下,一按指這個大地金色世界,跟極樂世界一樣,讓大家一下看到,佛真的是住淨土。佛把他自己的境界示現給他看,就告訴他,你們這些凡夫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塵勞是煩惱,你們心裏起煩惱,清淨心不能現前。因爲這四句裏頭有海印,所以他也把它說出來,那是海印叁昧在發光,在起作用。汝這是指你們凡夫,你們六道凡夫,你看到釋迦牟尼佛天天在一起,他住他的淨土,我們住我們的穢土,我們手拉著手,也不一樣,他還是在淨土,我們還是在穢土。這說明什麼?境隨心轉,這道理很深!如果我們的心清淨,我們淨土就現前,就是大乘教裏說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境隨心轉,這個道理太重要!所以心淨則佛土淨,極樂世界在哪裏?只要你得清淨心,你現在就住極樂世界,就跟釋迦牟尼佛一樣。別人知道不知道?別人不知道,你不示現給他,他永遠看不到。所以佛在此地做了一個表演讓他看看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 淨土跟穢土是在一起的,所以叫淨穢不二,不二而二。這個不好懂,我們用電視來做比喻,像電視兩個頻道,一個是清淨的頻道、一個是染汙的頻道,一個是淨土、一個是穢土,如果我們把頻道關起來,兩個都沒有。如果我們看一個淨土,我們來聽佛講經,按這個頻道,佛給我們講經。如果我們按另外一個頻道,不聽佛講經,看到的是阿鼻地獄、畜生、餓鬼,那是穢土。試問問,這所有景象是不是都在這頻道裏面?你不按就隱,你按的時候就顯,它就現出來,隱現不同。所以它不現前,你不能說它無;雖現前,不能說它有,有無不二。我們今天用電視頻道這個比喻大家好懂,在古時候把這個事情講清楚、講明白,讓人聽懂真不容易。可是這些事情,這都是講諸法實相,這都是真實智慧。所以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,我們講用他的神通來示現給我們看,他真的住淨土。我們在《華嚴》學了這麼多,我們能夠理解,佛所說的話句句真實,他不是在變把戲給我們看,他是真的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 

  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五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