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(第十六集) 2009/3/28 臺灣華藏電視臺 文件名:12-47-16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第四面第六行,從第二句看起:
【言海印者。真如本覺也。妄盡心澄。萬象齊現。】
還從這個地方念起。文裏面講到『海印』,我們從一些有關的資料參考說明什麼叫海印,後面還有兩小段我們把它念下去,這是接著前面的。「叁藏法數叁十九依宗鏡錄于海印叁昧列十義」,這十義我記得好像上次講過,「華嚴宗以此海印叁昧爲華嚴經所依之定」。我們把下面接著念下來,「華嚴經鈔二」,《疏鈔》第二卷,「如說法華依無量義處叁昧,說般若經依等持王叁昧,說涅槃經依不動叁昧,故說諸經多依叁昧,今說此經,依何叁昧?即海印叁昧」。叁昧是一不是二,就是正受,永離妄想分別執著。用什麼方法離的?那就有許多不一樣,佛家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每個法門就是一個不同得叁昧的方法,叁昧是相同的,但是用什麼方法得到的不一樣。所以佛說經,給我們說出說經之所依,這裏頭太微細,我們很不容易體會。在一般說來,佛說一切經都是自性流露,自性怎麼流露的?細說那就講叁昧。叁昧它是法,大乘教裏面佛告訴我們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你只要得一個叁昧,一切叁昧都現前,都得到了。《華嚴經》上常說,一個法門得到,一切法門都得到,一悟一切悟,一迷是一切迷。我們凡夫起心動念是迷,把自性裏面無量的智慧德能全迷了,這個迷就是造成障礙讓它不能現前。我們今天所修的是修什麼叁昧?我們用念佛法門、用讀經的方法,讀《無量壽經》、念阿彌陀佛,這都叫做念佛叁昧。念佛叁昧很殊勝,世尊在《大集經》上說,念佛叁昧是叁昧中王,也就是說在一切叁昧裏面,念佛叁昧是最殊勝的。念佛叁昧不但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,同時得到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加持。我們在《彌陀經》上看到六方佛贊,在《無量壽經》上看到十方佛贊,你就曉得諸佛贊歎,那諸佛就加持,所以這是很殊勝的。我們可以從念佛叁昧,一得到的時候,像這裏講的海印叁昧、華嚴叁昧,諸多叁昧的意思統統都能現前,如果不能現前,你一接觸你怎麼會通達?
世尊給我們示現的,我們還不太容易體會;可是六祖大師給我們示現的,我們就不難體會。因爲能大師不認識字,雖然五祖把衣缽傳給他,他成爲第六代祖,我們在《壇經》第一篇,那就是他的傳記,我們在那裏面仔細去讀,才真正知道他連一天經都沒有聽過。五祖忍和尚在半夜叁更傳法給他的時候,也給他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因爲那個時候傳法是用《金剛經》印證,我們相信講經的時候沒有經本,只是說說《金剛經》裏面重要的宗旨、義趣。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豁然大悟,這是什麼?一時頓舍,把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舍掉了,就是放下。這一放下,自性清淨圓明體,我們照《還源觀》上這個名詞,它就現前。這一現前就一切全都通達了,宗門裏面所謂明心見性,性是什麼樣子,他就提出報告,說出他明心見性的境界,說了二十個字。「何期自性」,就是沒有想到自性,是清淨的、是不生不滅的、是本自具足的、是本無動搖的、能生萬法的。這些話沒有到那個境界說不出來的,忍和尚一聽,就不必講了,再講就是廢話,多余的,他親自證得了,衣缽就傳給他。
他那是真逃難,躲避一些嫉妒障礙,旅途上,在曹侯村遇到無盡藏比丘尼,真是緣分。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受持《大涅槃經》,我們知道《大涅槃經》有兩種譯本,分量都夠大,《華嚴經》八十卷,《大涅槃經》一種本子叁十六卷,一種本子四十卷,相當于一半的《華嚴經》。她每天讀誦,雖然天天讀誦,讀誦久了,久了有個好處,她心定了,這是關鍵。定就有可能開悟,心要不定,心要不清淨,讀經不能開悟,所以讀經要會讀。怎麼讀法?就像《起信論》裏面馬鳴菩薩教給我們的方法。你看他老人家說的,「離言說相」,這是講聽經你不要執著言語,讀經,就離文字相,不要執著文字;「離名字相」,不要執著裏面的名詞術語;「離心緣相」,就是絕不起心動念。你有分別、有執著,那就是心有所緣,有所攀緣;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是離心緣相。當然不起心動念很難、很不容易,至少要做到不分別、不執著,人才有悟處。從前修行人跟現在不一樣,以前修行人老實、持戒,不管哪個宗、哪個法門,戒律是根本,沒有不持戒的,所以持戒修定,心地清淨。她念《涅槃經》,能大師聽到了,他不認識字,他沒有接觸過,聽到之後當然非常歡喜,等她念完之後,他就給她講經裏面的道理。無盡藏比丘尼聽到非常驚訝,他講得太好了,聞所未聞,他這一講她就有悟處,就拿著經向他請教。他說他不認識字。她說:你不認識字,你怎麼會講?能大師告訴她,這個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有關系,沒交涉。那是什麼?叁昧現前,什麼叁昧?這裏講的不動叁昧。可見得能大師能夠給無盡藏比丘尼講《涅槃經》,就跟釋迦牟尼佛講《涅槃經》那個境界沒有兩樣。世尊講《涅槃經》是依不動叁昧,能大師聽她讀《涅槃經》也是依不動叁昧,讓無盡藏比丘尼開悟。能大師一生在他會下開悟的四十叁個人,那是第一個。
這就是給我們重要的啓示,我們如果在經教裏頭有悟處,你心不清淨怎麼行!能不能悟入關鍵在此地。所以,我們如果不能夠把分別執著舍掉,真正放下,那個悟處很難。絕不是說那個人很幸運,那個人很了不起,不是的,都是一樣的,決定沒有差別。生佛平等,衆生跟佛平等,生佛不二,差別是他心是靜的,我們心是動的。他心爲什麼會清淨?裏面沒有貪瞋癡慢,外面不受外頭環境的誘惑,這就是不動叁昧。所以他見色聞聲都能夠悟入,道理在此地,我們學佛重點也要在此地。佛依叁昧而說經,依什麼樣的叁昧那是細說,總說都是依叁昧。這部《華嚴經》是依什麼叁昧?海印叁昧。什麼叫海印叁昧,前面我們都學過了。海印叁昧是自性清淨心,像大海一樣,把一切諸法的性相、理事、因果都照得清清楚楚。世尊說這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就是他明心見性的報告,他這個報告詳細,能大師的報告簡略,一個是言簡意赅,一個是細說端詳,內容沒有兩樣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歸納起來,諸位要知道,就是能大師講的二十個字;能大師說的二十個字把它細說展開來,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不增不減。這兩個人出現在世間,給我們後學做這種示現,不可思議。在我們這個地位上來看這樁事情,我們只能贊歎如來無盡的慈悲、無盡的智慧來啓發我們。我們既然曉得叁昧這麼重要,不得叁昧,你所修學的是佛學,我們世間人稱之爲佛學,完全落在自我的知見,不是佛知佛見,所以他不開悟,不能幫助你了生死出叁界。由此可知,叁昧,我們不說叁昧,說叁昧一般人不懂,我們換個名詞說清淨心,清淨心就是叁昧,這個多重要。清淨心從哪裏得來?從持戒得來,持戒是手段,得定是目的,這是諸佛如來教導我們的,我們如果不從持戒下手,清淨心永遠不會現前。
持戒從哪裏下手?必須從日常生活下手,佛門裏面講到根本的戒律是十善業道,諸位看看《十善業道經》就明白了,經文雖然不長,義理深廣無際。前後世尊兩次提醒我們,從人天法,人天法是做人的道理、生天的方法,你生到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生天的方法,這是人天法,這是沒有出六道,我們叫世間法。超越六道這是出世間法,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,乃至無上菩提,都是依十善業道爲基礎,都是以十善業道爲根本,你說這個多重要。十善業歸納爲十條,展開來多少?在小乘是叁千威儀,在大乘菩薩是八萬四千細行,那是十善業道展開的。這十句是總綱領,叁千威儀、八萬四千細行都是一條一條給你寫出來,不是隨便說的,不是籠統講的。我們怎麼學法?所以佛在《佛藏經》上教學生,教弟子們,這是一般講上中下根,叁根。像惠能大師那是上上根,他不在叁根之內,那個可以頓舍、頓悟、頓超、頓證,上中下都是從漸修、漸悟、漸證。《佛藏經》上告訴我們,一定得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。我早年在臺中跟李老師學佛,李老師也是先教我們小乘經,我大概學了至少有二十種小乘經,然後才學大乘。可是在中國,唐朝中葉以後,在家、出家的這些大德們就把小乘放棄了,放棄怎麼辦?他找儒跟道來代替,就是用儒跟道的基礎,行。你看這一千叁、四百年間出了不少聖賢,無論是宗門、教下都有很好的成績。
最近這幾年來,我們看到在這一代,特別是在最近這一甲子六十年當中,好像斷層了,沒有真正的高僧大德、在家的大居士出現,沒有。我們細心去觀察、去思惟,這是什麼原因?我們把小乘丟掉,把儒跟道也丟掉了,這才是修行沒有開悟、沒有證果的真正因素。怎麼樣來彌補?我們才極力提倡儒家的《弟子規》、道家的《太上感應篇》,用這兩樣東西來彌補,幫助我們真正做到十善業道。所以要曉得,《弟子規》裏面講了一百一十叁樁事情,《太上感應篇》裏面著重在因果,都是十善業的展開,你細心去看,每一條都能夠系在十善業的下面。我們真正能在這上面認真去學習,把它落實就是落實十善業,這是人天法。說老實話,連小乘比不上,爲什麼?小乘十善業有叁千條,大乘菩薩有八萬四千條,太細了。我們要因戒得定、因定開悟,這個路子理論上沒錯,實際上很困難。但是我們今天用這個方法奠定基礎,念佛求生淨土就穩穩當當,這就是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的持戒念佛,就這個意思,我們用這個方法來做到持戒念佛。從十善業我們就能持五戒,就能持十戒,這個幫助往生就沒有疑惑了,我們是走這麼一個路子。
這些大經大論可以學習,特別是《華嚴經》,前清彭際清居士說得很好,他說《無量壽經》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