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六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宇宙萬有的本體,這裏頭有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都是從它而生,它自己本身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。

  後面又跟我們解釋,「離妄曰真,不異曰如」,離妄要知道,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是妄,妄太多了,無量無邊,這四個是根,這四句是根,起心、動念、分別、執著,無量無邊的虛妄都從這裏生的,這個沒有了,真就現前。真是什麼?真性、自性現前。「不異曰如」,不異是說什麼?說這個虛妄的,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的色相,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,雖然出現這些妄相,它跟自性清淨圓明體是一不是二。就好像金跟金器一樣,金是真的,離妄是真,所有金器它的體,它根本就沒有離開自性。所以妄相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這些妄相,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妄相跟真如沒有兩樣,是真如變現的相,相就是真如,真如就已經變成相,這個很難懂。古人用金跟器來做比喻,比喻得不錯,可是我們現在用的比喻,比金跟器更要貼切,我們今天用電視屏幕來做比喻。電視的屏幕就是真性,爲什麼?它不變,它什麼都沒有,它不變。妄是什麼?妄是現相,是頻道,我們一按頻道,色相、音聲就出來,這是虛妄的,爲什麼?屏幕上沒有這個東西,但是它現在屏幕上,它跟屏幕合而爲一。我們看電視,注意力都看到妄相上,把電視屏幕忘掉,這叫凡夫。諸佛菩薩看這個現相,妄相不離屏幕,屏幕是真如,真如不離妄相,真妄是一不是二,這叫不異曰如。電視上的現相,頻道上的相,就類似十法界依正莊嚴,十個頻道,顯一個,如是,十個頻道同時顯出來,亦如是。同時顯出來它雜不雜?不雜,像我們講堂裏面的十盞燈一樣,十盞燈都打開,光跟光交融,它是不是真的交融?不是,爲什麼?你熄掉一盞燈,那一盞燈的光就沒有了,並不是我熄這一盞燈會連累到其它的,沒有,是交融又互相不妨礙。所以在頻道上,十個頻道同時打開,我們現在還沒有這種機器,你只能看一個,你不能看兩個。如果將來技術更高明,十個頻道同時開,十個頻道你都能看到,每個頻道並沒有幹涉,這叫不一不異。我們用這個方法來做比喻,比喻真如的意思,什麼叫真、什麼叫如就更容易理解。

  這是說什麼?「即諸佛所證真實無妄之德,以其無滅無生、不遷不變,是爲常住果」,這就是諸佛的境界。特別顯示在哪裏?顯示諸佛應化在我們世間,像釋迦牟尼佛應化在世間,六祖能大師應化在世間。在中國證得,不是頓悟,是漸悟,漸悟也達到這個境界的人很多,宗門教下都有。念佛法門我們知道也不例外,念到理一心不亂,也入這個境界。在相上,我們凡夫接觸的相上,釋迦佛當年在世,能大師在世,跟我們沒有兩樣,天天往來,其實境界不一樣,完全是兩回事情,凡夫不知道,他清楚,我們不清楚。這就是《華嚴經》裏面常講的「境隨心轉」,每個人境界不一樣,他生活環境不相同,有人生活在這個環境裏,悲觀、痛苦,沒有歡樂,有人在這個世間法喜充滿、樂觀。不是同樣的環境嗎?爲什麼會有這種差別,而且差別很大?這就是心不一樣。心清淨的他就樂觀,爲什麼?境界裏頭沒有一樣不清淨;心染汙的,境界裏頭沒有一樣不染汙;心善的,你看到芸芸衆生、山河大地都善;心不善的,你看到芸芸衆生、山河大地沒有一樣是善的。這就是天臺大師所講的百界千如,大分爲十法界,再細分,每個法界都有十法界。

  我們人法界裏頭有佛法界,像釋迦他們示現的,他們是佛法界,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是菩薩法界。他不會從菩薩法界裏頭墮落到這裏,沒這回事情,哪有這種事情!他的現身決定沒有起心動念,他有起心動念他就退轉了,他就變成凡夫,沒這個道理。他的示現是隨衆生心應所知量,換句話說,他有沒有示現?沒有,不現而現,現而不現,這妙了。我們要不是這麼多年來在大乘教裏锲而不舍,我們連這個消息都不知道,現在我們雖然沒有證入這個境界,我們從解悟當中能領會到這個境界,能肯定這個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然後再觀察,就在我們現前大衆相處之下,每個人境界不相同,我們生活環境是一樣的,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,千變萬化。這種感受是什麼?這種感受就是你的念頭在變,真妄、染淨、善惡在那裏起變化。修行人之可貴就是你能保持,凡夫他保持不住,他心是浮躁的,他不是定的,保持不住,所以喜怒無常,外面變幻莫測。如果他保持得住,那就有一點定功,這個定功不能突破空間維次,這叫未到定,如果真的定功成就,他就突破空間維次。我們自己現在還不能突破空間維次,能把握到一些,這就屬于未到定的層次,不能說沒有定功。因爲你跟一般人比,你的心比他們清淨,你對于境緣的變化能控製住,你不是像他們那樣顯得心浮氣躁,對自己情緒不能控製,現在在這個社會上,這樣的人太多了。從這個地方看到我們修學的成效,不是沒有效果,有,希望這個效果不斷的增長。

  我們在這裏看到佛所證得的真實無妄之德,這個德是什麼?就是這篇文字後面所說的四德,這四德真實無妄。我們有沒有?我們有,顯不出來,偶爾顯出來一點,可是會被境界轉。學佛的同修要在這裏注意,如何叫它逐漸的能把這時間延長,那就是進步,就是好現象。四德,頭一個「隨緣妙用」,隨緣我們當然都有,就是我們沒有妙用。什麼叫妙用?隨順性德就是妙用。我們講得很具體,講我們現前的境界,在隨緣裏面你能夠與五倫相應、與五常相應、與八德相應、與戒律相應,那就是妙用,這是非常淺顯的。真正的妙用是什麼?真正的妙用是自自然然隨緣。你自己沒有起心動念,它就是這樣的,那是如來的妙用;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倫常統統都做到,是菩薩的妙用;有分別、有起心動念,沒有執著,是阿羅漢的妙用。我們今天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具足,我們努力學習,也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都能夠與倫常八德相應,也叫妙用。爲什麼?它是性德,雖然沒有見性,我從佛菩薩那裏學來的。哪一天執著沒有了,就是阿羅漢的妙用;分別沒有了,這是菩薩的妙用,你節節高升;到不起心不動念,做出來完全一樣,這是佛的妙用。隨緣妙用,這是第一,後面都從這裏生起來的。第二個「威儀有則」也是這個意思,菩薩叁千威儀、八萬細行,這是講大小乘,在我們一般講,這是什麼?這好像是爲一切衆生做示範。其實他本來就是這樣,性德流露他就是這樣,不是學來的,也不是自己有意思要這樣做,不是,自然的,他就是這樣。也跟前面一樣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,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都沒有,自然就是這樣的,這是如來的威儀;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是菩薩的威儀;有起心動念、有分別,沒有執著,是阿羅漢的威儀。我們凡夫這叁種煩惱統統具足,妄想分別執著都有,我們認真努力學習,也學得這個樣子,人天威儀,這是性德。這裏舉出真實無妄之德,就是他真正遠離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。後面所講的,第叁個所講的是「柔和質直」,末後一句所講的是「代衆生苦」,都是這個意思。一層一層的境界不一樣,我們以前學佛的時候搞不清楚,只是在那裏念,現在明白了。

  「以其無滅無生、不遷不變,是爲常住果」,這是如來所證的。爲什麼?他沒有生滅心,生滅心是假的。沒有生滅心,當然就不遷不變,永恒不變,性德自然流露,你證到某個境界就不斷向上提升。從這個地方體會到,我們到人間來,這一生當中,人生的意義是什麼、價值是什麼,我們就找到真實,我們要不斷向上提升。就好像念書一樣,我要升級,我不能留級,更不能降級。可是一迷了怎麼樣?迷了就留級、降級;念念不迷,你就不斷向上提升。不斷向上提升,你就想到那多快樂,真的像夫子所說的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那個喜悅是內心的、自性的。自性裏面的喜悅,決定沒有煩惱,它不是外面刺激得的快樂,不是的,是內心裏面的喜悅往外流露。特別是要學聖賢教誨,學佛菩薩,才有這種顯著明顯的快樂、喜樂。絕不是世間文藝表演、歌舞之樂,不是的,那是刺激,那不是從自性裏面生的,是從外面環境的刺激,那不一樣。

  這個名詞在《佛學大辭典》裏面,它收集的材料就更多、更豐富,因爲這個名詞非常重要,希望我們能加深印象。第一條裏面講,「真如,真者真實之義,如者如常之義」,這裏我們看到一個如常,「諸法之體性離虛妄而真實,故雲真,常住而不變不改,故雲如」。我們想想,這是諸佛如來他們對于宇宙現象的看法,他看到是真的。我們第一句沒話說,我們沒有疑問,「諸法之體性離虛妄而真實」,沒話說,我們的問題在下面,「常住而不變不改」,我們沒見到。我們所見到的,動物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、自然現象有成住壞空,無常,它怎麼不改?我們所感官的世界裏頭千變萬化,這是什麼原因?讓我們細心回味一下,佛在《華嚴經》裏面常說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那我們這個意思就懂得了。我們爲什麼看到這一切法千變萬化?我們的心想念念在起變化,妄想,所以外面境界也起變化。諸佛菩薩爲什麼看這一切法常住不變不改?他心沒有動,他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所以在他的境界裏面,法沒有生沒有滅,我們能不能體會到這個意思?現在說的時候能,能體會到。

  如果你能體會到彌勒菩薩所講的,現象存在的時間多久?就算是他所講的,我們現在能領會到的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存在的時間只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。這個念頭,不管是善念、是惡念,是淨念、是染念,它都是這麼短的時間,它能存在嗎?第一個念頭沒有了,第二個念頭起來,可是第一個念頭不是第二個念頭,第二個念頭不是第一個念頭。這就像我們看電影,電影放映機裏面的膠卷一樣,你看一格一格的,這個大家知道,上面一格不是下面一格,下面一格不是上面一格,念念不相到,這佛經上常講。有沒有?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