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宇宙万有的本体,这里头有精神现象跟物质现象都是从它而生,它自己本身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。
后面又跟我们解释,「离妄曰真,不异曰如」,离妄要知道,就是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着,这是妄,妄太多了,无量无边,这四个是根,这四句是根,起心、动念、分别、执着,无量无边的虚妄都从这里生的,这个没有了,真就现前。真是什么?真性、自性现前。「不异曰如」,不异是说什么?说这个虚妄的,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的色相,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,虽然出现这些妄相,它跟自性清净圆明体是一不是二。就好像金跟金器一样,金是真的,离妄是真,所有金器它的体,它根本就没有离开自性。所以妄相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这些妄相,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妄相跟真如没有两样,是真如变现的相,相就是真如,真如就已经变成相,这个很难懂。古人用金跟器来做比喻,比喻得不错,可是我们现在用的比喻,比金跟器更要贴切,我们今天用电视屏幕来做比喻。电视的屏幕就是真性,为什么?它不变,它什么都没有,它不变。妄是什么?妄是现相,是频道,我们一按频道,色相、音声就出来,这是虚妄的,为什么?屏幕上没有这个东西,但是它现在屏幕上,它跟屏幕合而为一。我们看电视,注意力都看到妄相上,把电视屏幕忘掉,这叫凡夫。诸佛菩萨看这个现相,妄相不离屏幕,屏幕是真如,真如不离妄相,真妄是一不是二,这叫不异曰如。电视上的现相,频道上的相,就类似十法界依正庄严,十个频道,显一个,如是,十个频道同时显出来,亦如是。同时显出来它杂不杂?不杂,像我们讲堂里面的十盏灯一样,十盏灯都打开,光跟光交融,它是不是真的交融?不是,为什么?你熄掉一盏灯,那一盏灯的光就没有了,并不是我熄这一盏灯会连累到其它的,没有,是交融又互相不妨碍。所以在频道上,十个频道同时打开,我们现在还没有这种机器,你只能看一个,你不能看两个。如果将来技术更高明,十个频道同时开,十个频道你都能看到,每个频道并没有干涉,这叫不一不异。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做比喻,比喻真如的意思,什么叫真、什么叫如就更容易理解。
这是说什么?「即诸佛所证真实无妄之德,以其无灭无生、不迁不变,是为常住果」,这就是诸佛的境界。特别显示在哪里?显示诸佛应化在我们世间,像释迦牟尼佛应化在世间,六祖能大师应化在世间。在中国证得,不是顿悟,是渐悟,渐悟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很多,宗门教下都有。念佛法门我们知道也不例外,念到理一心不乱,也入这个境界。在相上,我们凡夫接触的相上,释迦佛当年在世,能大师在世,跟我们没有两样,天天往来,其实境界不一样,完全是两回事情,凡夫不知道,他清楚,我们不清楚。这就是《华严经》里面常讲的「境随心转」,每个人境界不一样,他生活环境不相同,有人生活在这个环境里,悲观、痛苦,没有欢乐,有人在这个世间法喜充满、乐观。不是同样的环境吗?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,而且差别很大?这就是心不一样。心清净的他就乐观,为什么?境界里头没有一样不清净;心染污的,境界里头没有一样不染污;心善的,你看到芸芸众生、山河大地都善;心不善的,你看到芸芸众生、山河大地没有一样是善的。这就是天台大师所讲的百界千如,大分为十法界,再细分,每个法界都有十法界。
我们人法界里头有佛法界,像释迦他们示现的,他们是佛法界,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是菩萨法界。他不会从菩萨法界里头堕落到这里,没这回事情,哪有这种事情!他的现身决定没有起心动念,他有起心动念他就退转了,他就变成凡夫,没这个道理。他的示现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,换句话说,他有没有示现?没有,不现而现,现而不现,这妙了。我们要不是这么多年来在大乘教里锲而不舍,我们连这个消息都不知道,现在我们虽然没有证入这个境界,我们从解悟当中能领会到这个境界,能肯定这个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然后再观察,就在我们现前大众相处之下,每个人境界不相同,我们生活环境是一样的,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,千变万化。这种感受是什么?这种感受就是你的念头在变,真妄、染净、善恶在那里起变化。修行人之可贵就是你能保持,凡夫他保持不住,他心是浮躁的,他不是定的,保持不住,所以喜怒无常,外面变幻莫测。如果他保持得住,那就有一点定功,这个定功不能突破空间维次,这叫未到定,如果真的定功成就,他就突破空间维次。我们自己现在还不能突破空间维次,能把握到一些,这就属于未到定的层次,不能说没有定功。因为你跟一般人比,你的心比他们清净,你对于境缘的变化能控制住,你不是像他们那样显得心浮气躁,对自己情绪不能控制,现在在这个社会上,这样的人太多了。从这个地方看到我们修学的成效,不是没有效果,有,希望这个效果不断的增长。
我们在这里看到佛所证得的真实无妄之德,这个德是什么?就是这篇文字后面所说的四德,这四德真实无妄。我们有没有?我们有,显不出来,偶尔显出来一点,可是会被境界转。学佛的同修要在这里注意,如何叫它逐渐的能把这时间延长,那就是进步,就是好现象。四德,头一个「随缘妙用」,随缘我们当然都有,就是我们没有妙用。什么叫妙用?随顺性德就是妙用。我们讲得很具体,讲我们现前的境界,在随缘里面你能够与五伦相应、与五常相应、与八德相应、与戒律相应,那就是妙用,这是非常浅显的。真正的妙用是什么?真正的妙用是自自然然随缘。你自己没有起心动念,它就是这样的,那是如来的妙用;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着,伦常统统都做到,是菩萨的妙用;有分别、有起心动念,没有执着,是阿罗汉的妙用。我们今天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具足,我们努力学习,也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都能够与伦常八德相应,也叫妙用。为什么?它是性德,虽然没有见性,我从佛菩萨那里学来的。哪一天执着没有了,就是阿罗汉的妙用;分别没有了,这是菩萨的妙用,你节节高升;到不起心不动念,做出来完全一样,这是佛的妙用。随缘妙用,这是第一,后面都从这里生起来的。第二个「威仪有则」也是这个意思,菩萨三千威仪、八万细行,这是讲大小乘,在我们一般讲,这是什么?这好像是为一切众生做示范。其实他本来就是这样,性德流露他就是这样,不是学来的,也不是自己有意思要这样做,不是,自然的,他就是这样。也跟前面一样,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,就是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着,都没有,自然就是这样的,这是如来的威仪;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着,是菩萨的威仪;有起心动念、有分别,没有执着,是阿罗汉的威仪。我们凡夫这三种烦恼统统具足,妄想分别执着都有,我们认真努力学习,也学得这个样子,人天威仪,这是性德。这里举出真实无妄之德,就是他真正远离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。后面所讲的,第三个所讲的是「柔和质直」,末后一句所讲的是「代众生苦」,都是这个意思。一层一层的境界不一样,我们以前学佛的时候搞不清楚,只是在那里念,现在明白了。
「以其无灭无生、不迁不变,是为常住果」,这是如来所证的。为什么?他没有生灭心,生灭心是假的。没有生灭心,当然就不迁不变,永恒不变,性德自然流露,你证到某个境界就不断向上提升。从这个地方体会到,我们到人间来,这一生当中,人生的意义是什么、价值是什么,我们就找到真实,我们要不断向上提升。就好像念书一样,我要升级,我不能留级,更不能降级。可是一迷了怎么样?迷了就留级、降级;念念不迷,你就不断向上提升。不断向上提升,你就想到那多快乐,真的像夫子所说的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那个喜悦是内心的、自性的。自性里面的喜悦,决定没有烦恼,它不是外面刺激得的快乐,不是的,是内心里面的喜悦往外流露。特别是要学圣贤教诲,学佛菩萨,才有这种显著明显的快乐、喜乐。绝不是世间文艺表演、歌舞之乐,不是的,那是刺激,那不是从自性里面生的,是从外面环境的刺激,那不一样。
这个名词在《佛学大辞典》里面,它收集的材料就更多、更丰富,因为这个名词非常重要,希望我们能加深印象。第一条里面讲,「真如,真者真实之义,如者如常之义」,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如常,「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,故云真,常住而不变不改,故云如」。我们想想,这是诸佛如来他们对于宇宙现象的看法,他看到是真的。我们第一句没话说,我们没有疑问,「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」,没话说,我们的问题在下面,「常住而不变不改」,我们没见到。我们所见到的,动物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异灭,矿物、自然现象有成住坏空,无常,它怎么不改?我们所感官的世界里头千变万化,这是什么原因?让我们细心回味一下,佛在《华严经》里面常说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那我们这个意思就懂得了。我们为什么看到这一切法千变万化?我们的心想念念在起变化,妄想,所以外面境界也起变化。诸佛菩萨为什么看这一切法常住不变不改?他心没有动,他没有起心动念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,所以在他的境界里面,法没有生没有灭,我们能不能体会到这个意思?现在说的时候能,能体会到。
如果你能体会到弥勒菩萨所讲的,现象存在的时间多久?就算是他所讲的,我们现在能领会到的,物质现象、精神现象存在的时间只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。这个念头,不管是善念、是恶念,是净念、是染念,它都是这么短的时间,它能存在吗?第一个念头没有了,第二个念头起来,可是第一个念头不是第二个念头,第二个念头不是第一个念头。这就像我们看电影,电影放映机里面的胶卷一样,你看一格一格的,这个大家知道,上面一格不是下面一格,下面一格不是上面一格,念念不相到,这佛经上常讲。有没有?…
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