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别执着全都包括在里头。
末后这个文里面说,「然此中根本四句,是外道见」,这个用有无来说,有、无、亦有亦无、非有非无,这个外道是古时候,就是佛在世的时候印度一些学派里面讲的。我们今天讲哲学的这些学派,还有些宗教他们所说的。「枝末四句等」,那就是讲四句每一句里头都有四句,「三乘亦未全离」,这讲佛门佛弟子,佛弟子常常对于经典上有辩论,这个辩论都没有真正离开,三乘就是菩萨乘(大乘)、缘觉乘、声闻乘,也就是说十法界里面没有断干净,四圣法界。「唯佛究尽,故云离云绝也」,这个地方的佛是分证佛,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法身菩萨,初住菩萨都离了,不再起心动念。记住,起心错了,动念也错了,这个事情难!真修行修什么?修眼见色、耳闻声、鼻嗅香、舌尝味,学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个人他在修佛道。有起心动念,他修什么?他修不分别、不执着,这是修菩萨道。他有起心动念,他有分别,他没有执着,这个人在修声闻道。这三个都是佛道,声闻是小乘,菩萨是大乘,不起心、不动念是佛乘也叫一乘,《法华经》上所说的「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」,就是这个意思,这是真修真干。
有人告诉我,他说有些法师脾气很大,态度很傲慢,他修的是什么乘?你们想想看,佛经是我们的依据,佛经一对照就晓得他修什么乘。不起心、不动念,佛乘,他学佛;不分别,菩萨乘;不执着,阿罗汉乘,他修阿罗汉。傲慢、嫉妒,佛经上有,他修什么乘?他修阿修罗乘。真的,他也念经,他也念佛,他也很用功,他也参禅,他也持戒,将来到哪里去?到阿修罗、到罗剎,总的来说,魔乘,他不是学佛,他是学魔。如果他有妄想分别执着,心地非常善良、慈悲,修十善业,我们知道他修天乘。五戒十善做得很好,来生一定还得人身,他修的人乘。如果他贪心很重,世出世间一切法他都贪恋不肯放下,我们知道他来生到鬼乘去,他到鬼道去;瞋恨心重、嫉妒心重,没有五戒十善,地狱道去了。佛给我们讲十法界,哪一道有哪一道的因,你跟因相应,果就相应。所以佛经里面有很圆满、有很高深的因果教育,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。
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,种善因得善果,佛法里面没有人情。古大德所谓「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,不修不得」,天天拜佛没用,巴结不上。为什么巴结不上?佛没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着,你得明白这个道理,你就晓得佛巴结不上。佛在经典里面,把宇宙人生的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讲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叫大慈大悲,这叫普度众生。我们学了之后,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依教奉行,想在这一生当中证什么果位,你就都能够证得,所以这些事情全靠自己。切忌拿着佛法当人情,以不善的用心,希望从佛法里面得到自己的名闻利养,能不能得到?能。果报呢?果报在四恶道,这个四恶道,恶道只有饿鬼、畜生、地狱,加上魔道。魔不简单,魔真有福报,他是真正修了福,但是什么?贪瞋痴慢疑没有断,就变成魔道。也就是佛经上常讲的阿修罗、罗剎这一类的,到这一道去。这是我们真正希望一生成就,要知道避免的。
「百非息其攀缘」,攀缘的念头断掉。这是我从学佛之后明白这个道理,李老师常常提醒我,佛法要随缘,在一生的生活当中随缘,不攀缘、不强求,有缘就做,没缘就不做,这样得自在。所以早年我们在台北办了一个佛陀教育基金会,我们完全遵循印光大师的规范。印祖一生接受四众的供养,他的钱全部用在弘法利生,他办了一个弘化社,我们现在叫基金会。印送佛经善书,他随缘,收入多多做,收入少少做,没有收入不做,自在!绝不是说我一定要做多少,那就攀缘,你就不自在,你就很辛苦。所以我们基金会这么多年来,都是守住随缘,我们是为佛法服务,为一切善男信女修福服务。他送来钱,有的指定「我想印什么书」,现在还有做光盘,这都很方便,我们一定替他做。还有指定供养我们常住经费的,他要不说我们不要求。所以有的时候经费很困难,简丰文居士找过我,印经、印善书的钱很多,可是我们生活非常困难,来找我,我就有些同修给我的供养,我就分给他们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我们的生活要节俭,要能吃苦,不可以有丝毫的浪费,一切得过且过,你说过得多自在,心安理得,这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我们常常想到,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,他老人家当年在世过的生活,比我们苦太多了。我们现在还有个小房子遮蔽风雨,世尊当年树下一宿、日中一食,我们现在还能吃三餐。常常想到老师给我们做的榜样,我们就心安理得、就非常快乐。「四句绝其增减」就是增减谤,这前面都说过。『故得药病双泯,静乱俱融』,病好了,药就没有;药没有,病也没有了,双泯。「静乱」也是一对,心地清净,心地浮动,我们常说的心浮气躁那是乱,静、乱都没有了。这个在佛法里也常讲,那个乱叫动,动静二边消融,这叫真正的禅定。
【消能所以入玄宗。泯性相而归法界。】
这是见道,契入华严境界了。『能所』是对立的,我们凡夫有能、有所。前面讲四句百非,大乘菩萨、声闻、缘觉,三乘人,没有脱离十法界还有能所的念头,没忘。所以他入不了『玄宗』,玄是玄妙,「宗」是宗旨,华严奥旨,也就是说他没有办法契入华严境界。华严境界是什么?一真法界,也就是我们讲的实报庄严土。他在十法界的四圣法界,他入不了实报土。所以,能所不能有!不起心、不动念,能所就没有了。执着里头有能所,分别里头有能所,要到不起心、不动念,能所就没有了。能所没有了,你就脱离十法界,你入华严境界,就是毘卢遮那佛的实报土。『泯性相』,「性相」也是相对的,性是能现,相是所现,有能现、有所现,在十法界里,诸位要记住,最高的层次你出不了十法界。什么时候性相也没有,也不起心动念,那你就入法界,这个法界就是一真法界。法界跟玄宗都是讲的实报土。断证功夫!我们这一生希望能达到的目标,你的佛就没有白学。否则的话,这一生怎么办?诸位不少人年龄比我小,好像你们还有时间。像我这个年龄时光就有限,不认真努力这一生就空过,那就太可惜!在这个世界认真努力,好好的去忍耐个三、五年,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大幅度的提升,那你就完全对了。
到不了阿弥陀佛的实报土,至少也要能达到方便土的上辈往生,我们得有这种认知。怎样提升?放下就是,所以什么都要放得下。在现前日常生活当中,无论是物质生活、精神生活,一切随缘,决定不要攀缘。随缘是什么都好,没有一样不好,不要在这个地方再去计较、再去执着。你要晓得,如果你还没有办法放下分别执着,念佛带业往生,伏烦恼去往生,在西方极乐世界从同居土提升到方便土,再提升到实报土,你去看看《观无量寿佛经》所说的,要多长时间?如果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十二劫。这个十二劫不是极乐世界的,是我们这个世间的时间,劫都是讲大劫,十二大劫你才能够成就。为什么不在这里干?尽可能在我们这个世间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,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省很多的时间。下面是贤首国师自己的感叹:
【窃见玄纲浩瀚。】
这个『窃』,是贤首大师的谦虚自称,他说我见到《华严经》玄妙的纲领,像大海一样的。
【妙旨希微。】
玄妙的宗旨就是讲的华严奥旨,太稀有,太微妙。经这么样的大部。
【览之者讵究其源。】
就是读这部经的,这经太大太深,阅览的人很不容易究竟它的根源。
【寻之者罕穷其际。】
『寻』是寻求,在这个经典里面去找,『罕』是很少,很少人能够穷究它的本际、边际,它的根源。这就是说学这部经的艰难,正因为这样的难,所以大师才发大慈悲心,把它的精华、纲要提出来,我们依照这个纲领去修学,这就有路可循。依照这条路我们去走,对我们来讲是很大的帮助,他老人家找到了,介绍给我们。
【是以真空滞于心首。恒为缘虑之场。实际居于目前。翻为名相之境。】
『真空』、『实际』都是讲自性、本性,学佛无论是哪个宗派,无论是哪个法门,你要知道你学佛的目的在哪里?就是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性是真空,可是怎么样?现在我们心不通,『滞于心首』,「滞」就是障碍,所以我们见不到真空。见不到真空,我们自性就变质,被妄想分别执着扭曲,变成什么?变成我们现在无量无边的『缘虑』,我们对于一切诸法的怀疑,对于一切诸法的顾虑,这就是烦恼,变成烦恼。「实际」,实际也是自性的名称,实是真的不是假的,实际在哪里?实际也在面前。可是我们迷了,不认识,我们见相,不知道相就是性;我们见到事,不晓得事就是理;见到幻有,不知道幻有原来就是真空。所以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,六根门头都成了严重的障碍,接触到外面境界,清净心不能现前,现的是什么?现的是妄想分别执着。妄想是无明烦恼,分别叫做尘沙烦恼,执着叫见思烦恼,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烦恼,不生智慧,错在这里。觉悟的人呢?觉悟的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,不生烦恼,那就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。我们到什么时候才真的能转凡成圣?理上讲虽然是一念之间,事上讲没那么容易,那是我们迷得太深、迷得太久,虽然听到佛菩萨的教诫,我们也听懂了,但是回不了头来,这业障太重,自己要承认。怎么办?佛有方便,教给我们慢慢的转,先从哪里转?先从转恶为善,从这里转。
也就是我们在这几年,特别提倡的儒释道的三个根,这三个根就是善恶的标准,儒家的《弟子规》,道家的《太上感应篇》,佛家的《十善业道经》。我们认真去读诵,认真去学习,在日常当中就用这三样东西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与这些典籍里面所说的善,相不相应?如果相应是善的,我们就好好的保持下去;如果发现不善,赶快把它改过来。用这三个…
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