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入行论讲记》第六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一十一节课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若你每天早上要做三四个菜,一直忙碌一两个小时,然后跟几个朋友边吃边聊,吃完后再休息一会儿,又开始做中午饭……这样的话,不要说城市里的人,山里的人也没有修行机会。有漏的身体能过得去就可以了,一点不照顾也不行,也不能太过于欺负它。但我想这一点应该不用担心,现在很多人就是照顾得太好了,反而变成了修行的障碍!

  己二(广说)分二:一、离俗世;二、弃妄念;

  庚一(离俗世)分二:一、从过患角度教诫远离愦闹;二、从功德角度教诫依止静处。

  辛一(从过患角度教诫远离愦闹)分二:一、生起当断之心;二、修持断除之法。

  壬一、生起当断之心:

  贪亲爱利等,则难舍世间,

  故当尽弃彼,随智修观行。

  假如贪执亲友、爱著利养等,自己则很难舍弃世间,所以应当完全舍弃一切贪爱,依循智者所说的原则,如是修持止观法门。

  若想要心融入法,必须先从基础开始。昨天有些美国的佛教徒说:“在外国,现在很多人要求太高了,法还没有融入心,就马上求一个大灌顶,修最高的法想即生成就。但因为基础非常薄弱,所以佛法对自己的利益很少,最后往往会退失信心,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。”其实不仅是西方国家,东方国家的很多信徒也有这种毛病,依次第法理来修行的人,现在是越来越罕见了。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,首先要懂得基本的道理,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禅修。

  禅修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,这才有利于自心的调整。有些大城市里的人,一来到寂静的地方,眼泪就哗啦哗啦地流,死活也不愿意离开,有些人刚出家或刚学佛时,激动得不得了,一直流泪,这是为什么呢?就是因为杂乱的心得以清净时,会有一种不同的感觉。但这种信心是不稳固的,不要认为自己流了很多眼泪,以后的修行肯定善始善终,这种世人所谓的“一时冲动”,不一定非常可靠。

  那最可靠的是什么呢?就是要通达法理。贪执亲人、财富、名声、地位等,是修行中最大的违缘,但是要断除的话,必须先从理论上说服自己。否则只是强迫不要这样,一定要远离家人、远离财富,那不一定有效果。

  从理论上怎样成立呢?首先要明白一切众生皆当过自己的父母,而且在漫长的轮回中,亲怨的关系无有定准。若不懂得这个道理,则无法像《开启修心门扉》中所讲的那样舍弃世间,始终都沉溺在轮回的泥坑中,永远没有解脱的机会。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,不要特别耽著自己的亲人。当然,世人也许认为这太绝情,实际上若真正了达这个道理,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。

  以前在佛陀时代,有位婆罗门听说舍卫国全民信教,人们淳朴善良、孝顺父母,心中十分向往,想去那里修学佛法。去舍卫国的路上,他遇到一对父子在田里干活,儿子被毒蛇咬了,当场就死了,而那父亲不但不管儿子,反而接着干活,连头也不抬。这个婆罗门大觉惊奇,便上前问他原因。他说:“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,诸法无常是万物的正理,痛苦伤心又有什么用呢?你进城路过我家时,请转告我的妻子,说儿子已死,不必准备两个人的晚饭了。”

  他有点不理解,但路过的时候,还是告诉他妻子这一噩耗,本以为她会万分悲伤,没想到她好像没什么感觉,坦然地回答说:“好,那我做一个人的饭就行了。”(若有人真能如此,那我是非常羡慕的。)这个婆罗门听后,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国家,他心里暗想:本来我抱着很大的希望来到舍卫国,如今遇上的尽是没有人情味的人,这种人怎么配学佛修道呢

  

  他百思不解其义,决定去请教伟大的佛陀。他来到佛陀前说明来意后,佛陀微笑着对他说:“这些人是真正明白事理啊!他们知道人生无常,伤心悲哀无济于事,故能正视这一自然规律。而尘世之人不明此理,互相贪著爱恋,等到突发事件一来,就会痛不欲生。若能明白无常之理,一切烦恼自然尽除,才会获得真正的解脱。”佛陀讲了一些切莫耽著生死的教言后,他如黑暗中见到光明一样,顿时恍然大悟,明白那两位在家人看起来非常普通,但他们的修行境界实在不一般。然后自己也在佛陀面前受三皈五戒,成了非常好的修行人。

  有些人认为修行人特别绝情,对某些行为不太理解,这一点也情有可原,但懂得道理的人会知道,再怎么关心、再怎么执著,实际上也帮不了忙。因此,我们听到父母家人死了,最好不要流眼泪,如果流眼泪,不一定是很好的修行人。当然,在现实生活中,这一点恐怕很难做到。去年我也讲了一个类似的公案,本想对大家肯定起很大作用,可是下完课以后,一个道友来到我面前:“我的母亲死了,呜呜呜……”一直哭得非常非常厉害。当时我也失去了信心,刚才讲得那么好,结果一点作用都没有,反而使这个人的眼泪增加了。

  虽然世人不一定理解,但对家人的执著太严重,确实于修行不利。我们的情感应建立在如法的基础上,这一点不仅是佛教,古代先贤也是承认的。以前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参,因为孔子强调孝道,受老师的影响,他对父亲也相当好。一天他和父亲在田里干活,不小心把瓜芽弄断了,父亲特别生气,拿着棍子狠狠地打他。但他没有跑,规规矩矩地站着挨打,最后被打昏过去了。当他苏醒过来时,仍对父亲恭恭敬敬,回家后为让父亲开心,就开始弹琴唱歌。别人听到这个事情,都赞叹曾参是大孝子。后来这话辗转传到孔子的耳朵里,孔子非常生气,宣布:“从此以后,曾参不是我的学生。”曾参有点不理解,亲自拜见老师询问理由。孔子说:“在父亲盛怒的时候,你不逃走,任父亲用棍子打,如果把你死了,他肯定会犯法入狱,难道你愿意这样吗?”

  所以,虽然照顾父母理所应当,但我们在孝顺父母时,不应该让他造罪业。《前行》中说:“对父母最好的报恩,就是让他学佛,不造恶业。除此之外,形象上对他非常好,每天供养很多饮食,也不一定对他有利。”有些道友曾说:“父母极力反对我吃素,让我杀生,为令他们欢喜,我不得不杀猪、不得不造恶业。”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,不说我们学佛的人,连古人也不会提倡的。以上讲了断除对亲人的耽著。

  然后对财富和名利的耽著,也一定要抛弃,尤其是人死了以后,若耽著生前的财物,堕入恶趣的公案比比皆是。以前哲蚌寺有一个僧人,他特别吝啬,不愿意上供下施,每次到外面去念经,得来的钱全部换成银币,在墙壁中间挖一个洞,把这些银币藏在里面。他积累了许多银币后,突然生病而死,由于死时一直惦记他的银币,后来变成一只蜘蛛,每天晚上在银币上走来走去,并发出“瑟啦瑟啦”声。隔壁有一个修行人,觉得那人死后有点不对劲,每晚在墙壁里有一种怪怪的声音,于是便去查看。(有些道友死后,你们若要买他的房子,还是要看一下。如果墙壁里藏着东西,那人贪执又比较大,很可能变成其他的众生在守护。很多人都害怕了是吧?木头房子应该藏不了什么,但或许会有银行存折,有的话,那有点危险。当然,我不是说买死人的房子很可怕,这倒不要紧,但如果他有执著的东西,他的灵魂会一直缠着这些不放。)

  那人凿开墙壁后,吓了一跳,因为里面藏有很多银币,上面还趴着一只黑色的大蜘蛛,非常丑陋。他将银币和蜘蛛带到一位上师面前,这位上师的修证很了不起,问蜘蛛:“你是不是某某修行人的转世?”蜘蛛就一直点头,看起来非常伤心。上师对那人说:“我没能力超度它,在某某地方有一位屠夫,他是菩萨的化现,你最好是交给他。”于是那人又把银子和蜘蛛拿到屠夫那里,屠夫看到以后,一口把蜘蛛吃掉,弹了一个响指,将它超度了。

  这是一件真事,在藏传佛教中家喻户晓,也是我小时候母亲讲的最精彩的故事之一。我母亲是文盲,一个字都不识,但她从小在很多上师前听过一些佛教故事,所以我小时候经常缠着她讲,她比较开心时,就给我们讲一些。这个故事,在《极乐愿文大疏》、嘎单派(即格鲁派)格西阐述的教义里面也有。后来我对照一下,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,文盲传下来的故事,跟大格西写出来的教言,只不过文字上略有不同,情节都是一样的。因此,我们即生中最执著的财物,临死时千万不要贪执它,否则会非常的危险!

  有止诸胜观,能灭诸烦恼,

  知已先求止,止由离贪成。

  具足寂止和胜观,才能断除一切贪执,灭尽贪嗔为主的八万四千烦恼。《心性休息》中讲过,心安住一缘叫寂止,认识心的本性叫胜观。唐译《经庄严论》也说:“安心于正定,此即名为止。正住法分别,是名为观相。”意即心安住于真实的法界,就是寂止;真正认识了法界的本性,才叫胜观。

  胜观和寂止,智者大师在《摩诃止观》中讲得比较多,禅宗大德对此也是相当重视。印度的莲花戒论师和阿底峡尊者的修心次第中,均有细致入微的阐述,尤其是宗喀巴大师的《菩提道次第论》中,寂止和胜观部分讲得非常深。宗大师的传记中记载:当他写到胜观这一段时,因为内容太深奥了,一般人不能了解,所以准备置笔不写。此时文殊菩萨现前告诉他:“不要这样,你写下去的话,还是有些众生会懂。”我以前也看过这个内容,确确实实比较难懂,你们是不是准备学啊?学的时候,应该比《释量论》还难,到时候不要说依之修行,可能连讲什么都搞不懂。但若想了解胜观的教义,《心性休息大车疏》中也讲得特别殊胜。

  胜观和寂止的教言,能对治我们相续中的烦恼。了知此理之后,应该通过住心的方便法,努力去求得寂止。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在大乘教言中,都讲过九种住心:安住、正住、摄住,从外方面进行调心;近住、调住、寂住,从内方面进行调心;最寂住、续住、等持住,从密方面进行调心。依靠这九种调心次第,令心逐渐得以安住。

  有些人通过长期修炼,心就能够得以寂静,很长时间也不生一个分别妄念。其实修行是可以训练出来的,不要说我们人,动物通过训练,有些可以说话,有些可以参加体育活动,有些可以唱歌,有些做各种各样的表演……愚笨的动物尚且如此,我们的心为什么寂静不下来?原因就是没有修,修了的话,有些境界是可以现前的。

  当然,下工夫修行是个长期的过程。有些人说:“我今天修了半个小时,还起不到任何作用,为什么啊?”不为什么!修半个小时肯定不行,一些动物要驯服的话,半个小时也起不了什么作用。只有拿一条鞭子,在你东张西望的时候,狠狠地打一鞭,有人这样天天管着你,或者你自己管自己,依靠强迫或温柔的窍诀来调心,分别妄念才可以断除,心才能慢慢调整过来。而想要修成这种寂止,又必须先远离对世间的贪著,以及愦闹散乱等种种因缘。

  所以,通过学习这一品,我相信很多人的心会调整过来,但是需要长期的修持,一两天下工夫也做不了什么事情!

  

《《入行论讲记》第六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一十一节课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