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一十一節課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若你每天早上要做叁四個菜,一直忙碌一兩個小時,然後跟幾個朋友邊吃邊聊,吃完後再休息一會兒,又開始做中午飯……這樣的話,不要說城市裏的人,山裏的人也沒有修行機會。有漏的身體能過得去就可以了,一點不照顧也不行,也不能太過于欺負它。但我想這一點應該不用擔心,現在很多人就是照顧得太好了,反而變成了修行的障礙!

  己二(廣說)分二:一、離俗世;二、棄妄念;

  庚一(離俗世)分二:一、從過患角度教誡遠離愦鬧;二、從功德角度教誡依止靜處。

  辛一(從過患角度教誡遠離愦鬧)分二:一、生起當斷之心;二、修持斷除之法。

  壬一、生起當斷之心:

  貪親愛利等,則難舍世間,

  故當盡棄彼,隨智修觀行。

  假如貪執親友、愛著利養等,自己則很難舍棄世間,所以應當完全舍棄一切貪愛,依循智者所說的原則,如是修持止觀法門。

  若想要心融入法,必須先從基礎開始。昨天有些美國的佛教徒說:“在外國,現在很多人要求太高了,法還沒有融入心,就馬上求一個大灌頂,修最高的法想即生成就。但因爲基礎非常薄弱,所以佛法對自己的利益很少,最後往往會退失信心,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。”其實不僅是西方國家,東方國家的很多信徒也有這種毛病,依次第法理來修行的人,現在是越來越罕見了。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,首先要懂得基本的道理,然後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禅修。

  禅修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,這才有利于自心的調整。有些大城市裏的人,一來到寂靜的地方,眼淚就嘩啦嘩啦地流,死活也不願意離開,有些人剛出家或剛學佛時,激動得不得了,一直流淚,這是爲什麼呢?就是因爲雜亂的心得以清淨時,會有一種不同的感覺。但這種信心是不穩固的,不要認爲自己流了很多眼淚,以後的修行肯定善始善終,這種世人所謂的“一時沖動”,不一定非常可靠。

  那最可靠的是什麼呢?就是要通達法理。貪執親人、財富、名聲、地位等,是修行中最大的違緣,但是要斷除的話,必須先從理論上說服自己。否則只是強迫不要這樣,一定要遠離家人、遠離財富,那不一定有效果。

  從理論上怎樣成立呢?首先要明白一切衆生皆當過自己的父母,而且在漫長的輪回中,親怨的關系無有定准。若不懂得這個道理,則無法像《開啓修心門扉》中所講的那樣舍棄世間,始終都沈溺在輪回的泥坑中,永遠沒有解脫的機會。所以作爲一個修行人,不要特別耽著自己的親人。當然,世人也許認爲這太絕情,實際上若真正了達這個道理,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認。

  以前在佛陀時代,有位婆羅門聽說舍衛國全民信教,人們淳樸善良、孝順父母,心中十分向往,想去那裏修學佛法。去舍衛國的路上,他遇到一對父子在田裏幹活,兒子被毒蛇咬了,當場就死了,而那父親不但不管兒子,反而接著幹活,連頭也不擡。這個婆羅門大覺驚奇,便上前問他原因。他說:“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,諸法無常是萬物的正理,痛苦傷心又有什麼用呢?你進城路過我家時,請轉告我的妻子,說兒子已死,不必准備兩個人的晚飯了。”

  他有點不理解,但路過的時候,還是告訴他妻子這一噩耗,本以爲她會萬分悲傷,沒想到她好像沒什麼感覺,坦然地回答說:“好,那我做一個人的飯就行了。”(若有人真能如此,那我是非常羨慕的。)這個婆羅門聽後,懷疑自己是否走錯了國家,他心裏暗想:本來我抱著很大的希望來到舍衛國,如今遇上的盡是沒有人情味的人,這種人怎麼配學佛修道呢

  

  他百思不解其義,決定去請教偉大的佛陀。他來到佛陀前說明來意後,佛陀微笑著對他說:“這些人是真正明白事理啊!他們知道人生無常,傷心悲哀無濟于事,故能正視這一自然規律。而塵世之人不明此理,互相貪著愛戀,等到突發事件一來,就會痛不欲生。若能明白無常之理,一切煩惱自然盡除,才會獲得真正的解脫。”佛陀講了一些切莫耽著生死的教言後,他如黑暗中見到光明一樣,頓時恍然大悟,明白那兩位在家人看起來非常普通,但他們的修行境界實在不一般。然後自己也在佛陀面前受叁皈五戒,成了非常好的修行人。

  有些人認爲修行人特別絕情,對某些行爲不太理解,這一點也情有可原,但懂得道理的人會知道,再怎麼關心、再怎麼執著,實際上也幫不了忙。因此,我們聽到父母家人死了,最好不要流眼淚,如果流眼淚,不一定是很好的修行人。當然,在現實生活中,這一點恐怕很難做到。去年我也講了一個類似的公案,本想對大家肯定起很大作用,可是下完課以後,一個道友來到我面前:“我的母親死了,嗚嗚嗚……”一直哭得非常非常厲害。當時我也失去了信心,剛才講得那麼好,結果一點作用都沒有,反而使這個人的眼淚增加了。

  雖然世人不一定理解,但對家人的執著太嚴重,確實于修行不利。我們的情感應建立在如法的基礎上,這一點不僅是佛教,古代先賢也是承認的。以前孔子有個學生叫曾參,因爲孔子強調孝道,受老師的影響,他對父親也相當好。一天他和父親在田裏幹活,不小心把瓜芽弄斷了,父親特別生氣,拿著棍子狠狠地打他。但他沒有跑,規規矩矩地站著挨打,最後被打昏過去了。當他蘇醒過來時,仍對父親恭恭敬敬,回家後爲讓父親開心,就開始彈琴唱歌。別人聽到這個事情,都贊歎曾參是大孝子。後來這話輾轉傳到孔子的耳朵裏,孔子非常生氣,宣布:“從此以後,曾參不是我的學生。”曾參有點不理解,親自拜見老師詢問理由。孔子說:“在父親盛怒的時候,你不逃走,任父親用棍子打,如果把你死了,他肯定會犯法入獄,難道你願意這樣嗎?”

  所以,雖然照顧父母理所應當,但我們在孝順父母時,不應該讓他造罪業。《前行》中說:“對父母最好的報恩,就是讓他學佛,不造惡業。除此之外,形象上對他非常好,每天供養很多飲食,也不一定對他有利。”有些道友曾說:“父母極力反對我吃素,讓我殺生,爲令他們歡喜,我不得不殺豬、不得不造惡業。”這種做法是不合理的,不說我們學佛的人,連古人也不會提倡的。以上講了斷除對親人的耽著。

  然後對財富和名利的耽著,也一定要抛棄,尤其是人死了以後,若耽著生前的財物,墮入惡趣的公案比比皆是。以前哲蚌寺有一個僧人,他特別吝啬,不願意上供下施,每次到外面去念經,得來的錢全部換成銀幣,在牆壁中間挖一個洞,把這些銀幣藏在裏面。他積累了許多銀幣後,突然生病而死,由于死時一直惦記他的銀幣,後來變成一只蜘蛛,每天晚上在銀幣上走來走去,並發出“瑟啦瑟啦”聲。隔壁有一個修行人,覺得那人死後有點不對勁,每晚在牆壁裏有一種怪怪的聲音,于是便去查看。(有些道友死後,你們若要買他的房子,還是要看一下。如果牆壁裏藏著東西,那人貪執又比較大,很可能變成其他的衆生在守護。很多人都害怕了是吧?木頭房子應該藏不了什麼,但或許會有銀行存折,有的話,那有點危險。當然,我不是說買死人的房子很可怕,這倒不要緊,但如果他有執著的東西,他的靈魂會一直纏著這些不放。)

  那人鑿開牆壁後,嚇了一跳,因爲裏面藏有很多銀幣,上面還趴著一只黑色的大蜘蛛,非常醜陋。他將銀幣和蜘蛛帶到一位上師面前,這位上師的修證很了不起,問蜘蛛:“你是不是某某修行人的轉世?”蜘蛛就一直點頭,看起來非常傷心。上師對那人說:“我沒能力超度它,在某某地方有一位屠夫,他是菩薩的化現,你最好是交給他。”于是那人又把銀子和蜘蛛拿到屠夫那裏,屠夫看到以後,一口把蜘蛛吃掉,彈了一個響指,將它超度了。

  這是一件真事,在藏傳佛教中家喻戶曉,也是我小時候母親講的最精彩的故事之一。我母親是文盲,一個字都不識,但她從小在很多上師前聽過一些佛教故事,所以我小時候經常纏著她講,她比較開心時,就給我們講一些。這個故事,在《極樂願文大疏》、嘎單派(即格魯派)格西闡述的教義裏面也有。後來我對照一下,基本上沒有什麼差別,文盲傳下來的故事,跟大格西寫出來的教言,只不過文字上略有不同,情節都是一樣的。因此,我們即生中最執著的財物,臨死時千萬不要貪執它,否則會非常的危險!

  有止諸勝觀,能滅諸煩惱,

  知已先求止,止由離貪成。

  具足寂止和勝觀,才能斷除一切貪執,滅盡貪嗔爲主的八萬四千煩惱。《心性休息》中講過,心安住一緣叫寂止,認識心的本性叫勝觀。唐譯《經莊嚴論》也說:“安心于正定,此即名爲止。正住法分別,是名爲觀相。”意即心安住于真實的法界,就是寂止;真正認識了法界的本性,才叫勝觀。

  勝觀和寂止,智者大師在《摩诃止觀》中講得比較多,禅宗大德對此也是相當重視。印度的蓮花戒論師和阿底峽尊者的修心次第中,均有細致入微的闡述,尤其是宗喀巴大師的《菩提道次第論》中,寂止和勝觀部分講得非常深。宗大師的傳記中記載:當他寫到勝觀這一段時,因爲內容太深奧了,一般人不能了解,所以准備置筆不寫。此時文殊菩薩現前告訴他:“不要這樣,你寫下去的話,還是有些衆生會懂。”我以前也看過這個內容,確確實實比較難懂,你們是不是准備學啊?學的時候,應該比《釋量論》還難,到時候不要說依之修行,可能連講什麼都搞不懂。但若想了解勝觀的教義,《心性休息大車疏》中也講得特別殊勝。

  勝觀和寂止的教言,能對治我們相續中的煩惱。了知此理之後,應該通過住心的方便法,努力去求得寂止。無垢光尊者和麥彭仁波切在大乘教言中,都講過九種住心:安住、正住、攝住,從外方面進行調心;近住、調住、寂住,從內方面進行調心;最寂住、續住、等持住,從密方面進行調心。依靠這九種調心次第,令心逐漸得以安住。

  有些人通過長期修煉,心就能夠得以寂靜,很長時間也不生一個分別妄念。其實修行是可以訓練出來的,不要說我們人,動物通過訓練,有些可以說話,有些可以參加體育活動,有些可以唱歌,有些做各種各樣的表演……愚笨的動物尚且如此,我們的心爲什麼寂靜不下來?原因就是沒有修,修了的話,有些境界是可以現前的。

  當然,下工夫修行是個長期的過程。有些人說:“我今天修了半個小時,還起不到任何作用,爲什麼啊?”不爲什麼!修半個小時肯定不行,一些動物要馴服的話,半個小時也起不了什麼作用。只有拿一條鞭子,在你東張西望的時候,狠狠地打一鞭,有人這樣天天管著你,或者你自己管自己,依靠強迫或溫柔的竅訣來調心,分別妄念才可以斷除,心才能慢慢調整過來。而想要修成這種寂止,又必須先遠離對世間的貪著,以及愦鬧散亂等種種因緣。

  所以,通過學習這一品,我相信很多人的心會調整過來,但是需要長期的修持,一兩天下工夫也做不了什麼事情!

  
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一十一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