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一个家俬了,变成了人家家里的一种摆设了。所以不必给人家看样子,要真做实为,这修大行。
第六,就是经大劫。经大劫,这个菩萨修的,不是在一个佛那儿种善根,所以他经过很长的时间。多长的时间呢?有三大阿僧祇劫那么长的时间。
第七是求大果。菩萨为甚么他要行菩萨道?他就因为想要求大果,这个果,是因果的果,不是国家的国,不是他说:菩萨是个小国,他想去霸占,和其它的国家争,把小国都征服了变成它一个大国。不是那个国;这个果,是果位的果。甚么果位?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是佛果的果,所以这是最大的。菩萨他的目的、他的希望就是求大果。这个「摩诃萨」,有这七种的意思。
他又告诉须菩提,说是啊,一切的大菩萨「应如是降伏其心。」他们想要降伏其心的方法要怎样子呢?就应该这样子。降伏其心:这个「降伏其心」,也就是对治自己的习气妄想。那么菩萨还有习气妄想吗?我们修行人有粗惑、细惑、尘沙惑。菩萨有初发心的菩萨;在初发心的菩萨,他不能一点妄想都没有,他微细微细的习气毛病还有。所以,那么罗汉当然是有微细的惑了。所以阿难才说:「希更审除微细惑。」令我这个疑惑的心没有了。现在说的是这个大菩萨,菩萨摩诃萨是菩萨中的大菩萨。那么发心这种的菩萨、这种大菩萨,他怎么样呢?「应如是降伏其心」:他应该,像这样子降伏他的心。怎么样子呢?没有样子。
「如是」:如是是指法之辞,是实相的理体,所以说是没有样子。那么在没有样子里边哪,不得不说出来一个皮毛的样子,给大家听一听。怎么降伏其心,像这样子。怎么样子呢?要这样想,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」:他呀,所有这个世界一切众生之类。「所有」就包含了其余的,在这个经上没有说的那两种。那两种是甚么呢?是无色和无想。无色呢,他因为空散销沉了,所以叫无色。无想呢,他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了,所以他没有想。这在《楞严经》上,都有讲过。这「一切众生之类」;「类」就是同类。「若卵生」:《楞严经》上说十二类的众生,现在还有人记得没有?打开本子可以知道;若不打开本子呢,恐怕都忘了。但是就讲胎卵湿化这四生。这四生的来源,有人知道没有?他为甚么有这四生?
弟子:那个胎生是因情有,化生也是因情,湿生是因情,那个卵生是因思?
上人:「卵因想生。」(弟子:卵因甚么?)想,就是思想那个想。「胎因情有。湿以合感。」合,就是和合那个合,「湿以合感。」「化以离应」:化生呢,是离开的,变化的:「化以离应。」(弟子:离应?)应,就是答应。我答应你了,那个应,应当的应。
这个情想合离,情想合离,互相变化,依惑造业,依业受报,各从其类。这说得非常之明白!「卵因想生」,你好像那个鸡子,那个小鸡子菢鸡。牠趴到鸡蛋上,牠一天到晚想,这么想,哦!我这个鸡仔子就快出来了。想,想了很久很久,果然就被牠想出来了。牠这个鸡蛋都变成了鸡了,想出来了。「胎因情有」,这个胎,为甚么有的胎?就因为男女有一种爱情。这爱情和合起来了,哦!这有了胎了。这叫「胎因情有」。「卵因想生。胎因情有。」「湿以合感」:这个湿和湿、湿和这个泥土,或者和甚么因缘,合成一起了,这又有一个湿生了。「化以离应」:这个变化,是离开了,自有化无,自无化有,自小化大,自大化小。有的老鼠就变成那个蝙蝠,这都是变化,生出一种变化。那个虫子变成蝴蝶,这都是变化。「化以离应。」情想和合,互相变化。这互相有一种变化就生了一种迷惑;有了这种迷惑就造出业来了;有业就受果报了。这哪一种类就受哪一种类的果报。
(弟子:最后的那一段,那个 …… )哪一段?(弟子:迷惑起因 …… 。)依惑造业,依业受报。因为迷惑了,就造出业;因为造出业就受果报了。各从其类,胎卵湿化。胎生就受胎生的果报;湿生就受湿生的果报;化生受化生的果报;卵生受卵生的果报。各从其类,他哪一生与哪一个因缘接近,就受哪一种类的果报。
「若有色」:「有色」,就是能看得见的。「若无色」:你看不见的。「若有想。若无想」:或者有思想的,或者是没有思想的,这一类的众生。「若非有想。非无想」:你说他有想吗?他又没有;你说他没有吗?他又有。这种种的众生,「我皆令入无余涅槃」:「我」呀,这是释迦牟尼佛自称,说是,我呀,令这所有一切的众生都入到,无余涅槃里去。「而灭度之」:我把他们都度脱,令他们都得到无余涅槃。「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」:我,虽然把所有的众生,也没有数量,也没有边际,这么多的众生,我都令他们灭度。那么要往真实来说,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」:实实在在的没有一个众生,是我度的。这是,众生的自性自度,并不是我把他们度的。
「何以故」呢?说是甚么原因呢?「须菩提。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。即非菩萨」:菩萨因无所住而生其心。菩萨是行所无事的,菩萨扫一切法,离一切相。这个菩萨既然是无相的,他要度众生,还认为我度了众生了,这就着相了;着相就着住到我相,着住到人相,着住到众生相,着住到寿者相。如果执着这个相,这就是不能成为菩萨了。
这个大菩萨想要降伏他这个心。怎么样降伏呢?他要这样的观想: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」,这「所有」,就是包括十二类的众生都在这里边,「一切众生之类」。「若卵生」:有卵生一类的,就是由这个蛋生的。「若胎生」:就是经过,胎藏而生的这个众生。「若湿生」:或者因为有一种湿性,牠生出一类的众生。好像那个潮湿的地方,时间久,牠就生出一种,这个菌来。「若化生」:化生呢,是自有化无,自无,牠又化有:这个化生。
B4. 妙行无住分第四
复次。须菩提。菩萨于法。应无所住。行于布施。所谓不住色布施。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。须菩提。菩萨应如是布施。不住于相。何以故。若菩萨不住相布施。其福德不可思量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东方虚空。可思量不。不也。世尊。须菩提。南西北方。四维上下虚空。可思量不。不也。世尊。须菩提。菩萨无住相布施。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。须菩提。菩萨但应如所教住。
这一分经叫「妙行无住」。「无住」,不要执着;没有执着就是解脱;解脱就是自由;自由就是无所拘束。「复次」:在前边哪,讲这个菩萨要离一切相,不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。如果着这四相呢,就不是真正发菩萨心的菩萨、发菩提心的菩萨。「复次」,那么现在,再来一次,把这个道理呀,再往明显的说一说。佛说,「须菩提。菩萨于法。应无所住」:这个菩萨不单要离相,要不着相,而且呀,要于法、于这个布施这种的法呀,「应无所住」,不应该有所执着,不应该放不下。你这个布施要三轮体空。你能三轮体空,这就是,不着相布施,不住于相的布施。
怎么叫三轮体空呢?布施不应该存一个有布施的心。说是,喔!我做了布施了,我做了功德了,我是一个能施。那么所受者呢?是个所施。中间哪,就又有一个东西来布施,你的钱,中间有个钱,或者物质,中间有个物质。这都叫没能离开相。要怎么样子呢?要布施而不存着布施之相。做了就像没做一样。不要心里说,哦!我做了甚么功德了,我又,或者造了庙了,我或者呀,造了塔了,或者造了佛像了。有所执着,这不观空,这就叫没能无所住。那么要无所住呢,就是三轮体空:我布施而无布施之相,虽然作布施,离开布施相,这才是,真正布施。
你要布施着相,那根本就没有功德,那功德呀,是一点都没有!你要不着相呢,无相布施,那功德是无量的。所以呀,这个「于法应无所住。行于布施」。「所谓不住色布施」:不单这个不着相,而且也不住这个色布施。「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」:对六尘的这个相,你都要空了。你要是着色布施也有所执着,你着声香味触法布施也有所执着。有所执着,这个功德就是有限度的。你要无所执着呢,这个功德是无限度的,没有限量的。
「须菩提」:须菩提呀,我怎么教你,说发菩提心的菩萨要不着相布施呢,「菩萨应如是布施」:须菩提,所有的菩萨都应该呀,这样布施,怎么样布施呢?就是不着相。虽然布施而无布施之相。不要以为,哦!我在某一个庙上,我捐了五千块钱!我大约这功德不小了吧!或者我在某一个地方慈善的团体,我捐了十万块钱,我的功德呀,是很大的。你就捐一百万块钱,你心里总记着有这一百万存在,那祗是一百万而已,不能增加。而这一百万没有了的时候,你的那些功德也就没有了。你要不执着相布施呢,你就是舍一分钱,那个功德也无量无边。所以呀,我们虽然作布施,要明白布施的方法。你不会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去,你修到尘点那么多的劫,就像,微尘微尘那么多大劫,也不能成功的。
为甚么呢?就好像你煮那个沙子,这个沙子,你想要它成饭一样的,那么你煮多久,那沙子也不会成饭的。所以,「不住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