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個家俬了,變成了人家家裏的一種擺設了。所以不必給人家看樣子,要真做實爲,這修大行。
第六,就是經大劫。經大劫,這個菩薩修的,不是在一個佛那兒種善根,所以他經過很長的時間。多長的時間呢?有叁大阿僧祇劫那麼長的時間。
第七是求大果。菩薩爲甚麼他要行菩薩道?他就因爲想要求大果,這個果,是因果的果,不是國家的國,不是他說:菩薩是個小國,他想去霸占,和其它的國家爭,把小國都征服了變成它一個大國。不是那個國;這個果,是果位的果。甚麼果位?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是佛果的果,所以這是最大的。菩薩他的目的、他的希望就是求大果。這個「摩诃薩」,有這七種的意思。
他又告訴須菩提,說是啊,一切的大菩薩「應如是降伏其心。」他們想要降伏其心的方法要怎樣子呢?就應該這樣子。降伏其心:這個「降伏其心」,也就是對治自己的習氣妄想。那麼菩薩還有習氣妄想嗎?我們修行人有粗惑、細惑、塵沙惑。菩薩有初發心的菩薩;在初發心的菩薩,他不能一點妄想都沒有,他微細微細的習氣毛病還有。所以,那麼羅漢當然是有微細的惑了。所以阿難才說:「希更審除微細惑。」令我這個疑惑的心沒有了。現在說的是這個大菩薩,菩薩摩诃薩是菩薩中的大菩薩。那麼發心這種的菩薩、這種大菩薩,他怎麼樣呢?「應如是降伏其心」:他應該,像這樣子降伏他的心。怎麼樣子呢?沒有樣子。
「如是」:如是是指法之辭,是實相的理體,所以說是沒有樣子。那麼在沒有樣子裏邊哪,不得不說出來一個皮毛的樣子,給大家聽一聽。怎麼降伏其心,像這樣子。怎麼樣子呢?要這樣想,「所有一切衆生之類」:他呀,所有這個世界一切衆生之類。「所有」就包含了其余的,在這個經上沒有說的那兩種。那兩種是甚麼呢?是無色和無想。無色呢,他因爲空散銷沈了,所以叫無色。無想呢,他精神化爲土木金石了,所以他沒有想。這在《楞嚴經》上,都有講過。這「一切衆生之類」;「類」就是同類。「若卵生」:《楞嚴經》上說十二類的衆生,現在還有人記得沒有?打開本子可以知道;若不打開本子呢,恐怕都忘了。但是就講胎卵濕化這四生。這四生的來源,有人知道沒有?他爲甚麼有這四生?
弟子:那個胎生是因情有,化生也是因情,濕生是因情,那個卵生是因思?
上人:「卵因想生。」(弟子:卵因甚麼?)想,就是思想那個想。「胎因情有。濕以合感。」合,就是和合那個合,「濕以合感。」「化以離應」:化生呢,是離開的,變化的:「化以離應。」(弟子:離應?)應,就是答應。我答應你了,那個應,應當的應。
這個情想合離,情想合離,互相變化,依惑造業,依業受報,各從其類。這說得非常之明白!「卵因想生」,你好像那個雞子,那個小雞子菢雞。牠趴到雞蛋上,牠一天到晚想,這麼想,哦!我這個雞仔子就快出來了。想,想了很久很久,果然就被牠想出來了。牠這個雞蛋都變成了雞了,想出來了。「胎因情有」,這個胎,爲甚麼有的胎?就因爲男女有一種愛情。這愛情和合起來了,哦!這有了胎了。這叫「胎因情有」。「卵因想生。胎因情有。」「濕以合感」:這個濕和濕、濕和這個泥土,或者和甚麼因緣,合成一起了,這又有一個濕生了。「化以離應」:這個變化,是離開了,自有化無,自無化有,自小化大,自大化小。有的老鼠就變成那個蝙蝠,這都是變化,生出一種變化。那個蟲子變成蝴蝶,這都是變化。「化以離應。」情想和合,互相變化。這互相有一種變化就生了一種迷惑;有了這種迷惑就造出業來了;有業就受果報了。這哪一種類就受哪一種類的果報。
(弟子:最後的那一段,那個 …… )哪一段?(弟子:迷惑起因 …… 。)依惑造業,依業受報。因爲迷惑了,就造出業;因爲造出業就受果報了。各從其類,胎卵濕化。胎生就受胎生的果報;濕生就受濕生的果報;化生受化生的果報;卵生受卵生的果報。各從其類,他哪一生與哪一個因緣接近,就受哪一種類的果報。
「若有色」:「有色」,就是能看得見的。「若無色」:你看不見的。「若有想。若無想」:或者有思想的,或者是沒有思想的,這一類的衆生。「若非有想。非無想」:你說他有想嗎?他又沒有;你說他沒有嗎?他又有。這種種的衆生,「我皆令入無余涅槃」:「我」呀,這是釋迦牟尼佛自稱,說是,我呀,令這所有一切的衆生都入到,無余涅槃裏去。「而滅度之」:我把他們都度脫,令他們都得到無余涅槃。「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」:我,雖然把所有的衆生,也沒有數量,也沒有邊際,這麼多的衆生,我都令他們滅度。那麼要往真實來說,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」:實實在在的沒有一個衆生,是我度的。這是,衆生的自性自度,並不是我把他們度的。
「何以故」呢?說是甚麼原因呢?「須菩提。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。即非菩薩」:菩薩因無所住而生其心。菩薩是行所無事的,菩薩掃一切法,離一切相。這個菩薩既然是無相的,他要度衆生,還認爲我度了衆生了,這就著相了;著相就著住到我相,著住到人相,著住到衆生相,著住到壽者相。如果執著這個相,這就是不能成爲菩薩了。
這個大菩薩想要降伏他這個心。怎麼樣降伏呢?他要這樣的觀想:「所有一切衆生之類」,這「所有」,就是包括十二類的衆生都在這裏邊,「一切衆生之類」。「若卵生」:有卵生一類的,就是由這個蛋生的。「若胎生」:就是經過,胎藏而生的這個衆生。「若濕生」:或者因爲有一種濕性,牠生出一類的衆生。好像那個潮濕的地方,時間久,牠就生出一種,這個菌來。「若化生」:化生呢,是自有化無,自無,牠又化有:這個化生。
B4. 妙行無住分第四
複次。須菩提。菩薩于法。應無所住。行于布施。所謂不住色布施。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須菩提。菩薩應如是布施。不住于相。何以故。若菩薩不住相布施。其福德不可思量。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東方虛空。可思量不。不也。世尊。須菩提。南西北方。四維上下虛空。可思量不。不也。世尊。須菩提。菩薩無住相布施。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。須菩提。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。
這一分經叫「妙行無住」。「無住」,不要執著;沒有執著就是解脫;解脫就是自由;自由就是無所拘束。「複次」:在前邊哪,講這個菩薩要離一切相,不著我人衆生壽者四相。如果著這四相呢,就不是真正發菩薩心的菩薩、發菩提心的菩薩。「複次」,那麼現在,再來一次,把這個道理呀,再往明顯的說一說。佛說,「須菩提。菩薩于法。應無所住」:這個菩薩不單要離相,要不著相,而且呀,要于法、于這個布施這種的法呀,「應無所住」,不應該有所執著,不應該放不下。你這個布施要叁輪體空。你能叁輪體空,這就是,不著相布施,不住于相的布施。
怎麼叫叁輪體空呢?布施不應該存一個有布施的心。說是,喔!我做了布施了,我做了功德了,我是一個能施。那麼所受者呢?是個所施。中間哪,就又有一個東西來布施,你的錢,中間有個錢,或者物質,中間有個物質。這都叫沒能離開相。要怎麼樣子呢?要布施而不存著布施之相。做了就像沒做一樣。不要心裏說,哦!我做了甚麼功德了,我又,或者造了廟了,我或者呀,造了塔了,或者造了佛像了。有所執著,這不觀空,這就叫沒能無所住。那麼要無所住呢,就是叁輪體空:我布施而無布施之相,雖然作布施,離開布施相,這才是,真正布施。
你要布施著相,那根本就沒有功德,那功德呀,是一點都沒有!你要不著相呢,無相布施,那功德是無量的。所以呀,這個「于法應無所住。行于布施」。「所謂不住色布施」:不單這個不著相,而且也不住這個色布施。「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」:對六塵的這個相,你都要空了。你要是著色布施也有所執著,你著聲香味觸法布施也有所執著。有所執著,這個功德就是有限度的。你要無所執著呢,這個功德是無限度的,沒有限量的。
「須菩提」:須菩提呀,我怎麼教你,說發菩提心的菩薩要不著相布施呢,「菩薩應如是布施」:須菩提,所有的菩薩都應該呀,這樣布施,怎麼樣布施呢?就是不著相。雖然布施而無布施之相。不要以爲,哦!我在某一個廟上,我捐了五千塊錢!我大約這功德不小了吧!或者我在某一個地方慈善的團體,我捐了十萬塊錢,我的功德呀,是很大的。你就捐一百萬塊錢,你心裏總記著有這一百萬存在,那祗是一百萬而已,不能增加。而這一百萬沒有了的時候,你的那些功德也就沒有了。你要不執著相布施呢,你就是舍一分錢,那個功德也無量無邊。所以呀,我們雖然作布施,要明白布施的方法。你不會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去,你修到塵點那麼多的劫,就像,微塵微塵那麼多大劫,也不能成功的。
爲甚麼呢?就好像你煮那個沙子,這個沙子,你想要它成飯一樣的,那麼你煮多久,那沙子也不會成飯的。所以,「不住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