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▪P3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眼净。这个法眼净,你看经的时候,你看一切的佛所说的经典。我们这个经典固然是可以看了,就是你不看这个经典,尽虚空遍法界随处都是佛法,都有经典,都有佛法在里头。祗要你一念,所谓照了诸法实相,你这么祗看一眼,把那一切的佛法那个真义,就明白了。这叫照了诸法实相。佛眼呢?佛眼,你们大家差不离都知道,就是在这个二眉中间,这个头,正中间,这是佛眼。你们记得,要知道佛眼,就记得在这个地方。你等你有一天,你这地方现出来一个眼睛:我这里怎么跑出来一个眼睛呢?呵!就是吓得不得了,哦!我怎么搞的?多了眼睛了呢?我现在告诉你,你多的时候,你也就不会生惊恐了,不会怕了。那么这个佛眼能洞观一切。这个洞,就是当个明了讲。洞观,明了,观察一切。所谓人的前因后果,宿命通啊,天眼通啊,这一切的都了解了。那么这个佛眼,是有形有色的也可以看得见,无形无相的也可以看得见。它比这个肉眼那种的力量,又增加了几千万倍。所以这个佛眼是最妙的,是最不可思议的!

   我们如果要得到这五眼的人,应该要好好保护它。怎么保护它呢?你就往前继续去,栽培你的善根,修你的福慧。要没有得到的,要好好用功,更要栽培你的福慧。你的福慧够了,你五眼也就开了。这是,我讲少少的意思。(注:这时有小孩子哭)不要紧的,不要怕!不要紧!(注:这时孩子的父亲表示歉意)没关系!你坐那儿了。没关系!你坐那儿了。没关系!不要紧!

   B19.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

   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。以用布施。是人以是因缘。得福多不。如是。世尊。此人以是因缘。得福德甚多。须菩提。若福德有实。如来不说得福德多。以福德无故。如来说得福德多。

   释迦牟尼佛在前一段文说的三心不可得,现在又叫一声须菩提,说是,「于意云何」:在你的意思里边怎么样子呢?须菩提?「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。以用布施」:假设要有这么一个人,他用这个满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七宝来作布施。「是人以是因缘」:这个人以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七宝来作布施,以这种的因缘,「得福多不」:他所得的福报多不多呢?「如是。世尊」:须菩提说,如是,说,他所得的福德甚多,世尊。「此人以是因缘。得福德甚多」:他说,这个人以他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七宝来作布施,以这种的因缘,所得的福德甚多。他所得的福报,将来很多很多的。「须菩提」: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须菩提,说,「若福德有实」:假设这个福德,有一个实体的话,有一个东西在这儿,「如来说得福德多」:如来说可以说是得福德多。「以福德无故」:以这个福德,它没有实体的,它是当体即空。所以「如来说得福德多」:所以如来说,因为它没有实体,没有可形容的,所以如来说他得福德多;如果要有一个实体的话,那就不能谈到多了,就因为它没有实体,所以说是很多。

   B20.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

   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。何以故。如来说具足色身。即非具足色身。是名具足色身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。何以故。如来说诸相具足。即非具足。是名诸相具足。

   须菩提,在你的意思里怎么样啊?「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」:这个佛,可以用这个具足色身。怎么叫具足呢?具足,就是圆满的意思。这个身圆满,圆满报身,也就是这个色身。这个色身,如来的色身非常圆满,所以说,「可以具足色身见不。」「不也。世尊」:须菩提就说,不可以的。为甚么呢?「世尊。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」,这如来﹣﹣不应以有相来推测如来这个色身是如何如何。为甚么呢?因为报身﹣﹣这色身也就是报身﹣﹣报身和这个化身,这不是如来真正的法身,所以不应该以这个具足圆满的色身,就来见佛。「何以故」呢?「如来说具足色身」:如来所说这个具足色身,是用一个假名而已,「即非具足色身。」要以这个俗谛来讲,就有具足色身;要依照真谛理来论,那么「即非具足色身」,就没有这个色身,「是名具足色身。」这个祗不过依照中道来讲,是一个假名而已,叫一个具足色身。

   「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」:须菩提!在你的意思怎么样啊?「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」:这如来,可以具足这个三十二相来见如来吗?以这个诸相,这个色身是相之总,而这个诸相呢,是相之别,这是别相。别相里边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。那么现在,佛又问须菩提,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,不可以具足诸相见哪?「不也。世尊」:须菩提说,不可以的。为甚么呢?「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」:如来,不应该以具足,以圆满这个三十二相,来见如来的。「何以故」呢?甚么原因呢?「如来说诸相具足」:如来说这个具足三十二相,这是按照俗谛来讲;要按照真谛讲,「即非具足诸相」,「是名诸相具足。」:这不过也就是,依照这个圆谛来讲,这是「是名诸相具足而已」。

   弟子:「俗谛」的俗就是续的续,是吗?

   上人:不!

   B21.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

   须菩提。汝勿谓如来作是念。我当有所说法。莫作是念。何以故。若人言。如来有所说法。即为谤佛。不能解我所说故。须菩提。说法者。无法可说。是名说法。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颇有众生。于未来世闻说是法。生信心不。佛言。须菩提。彼非众生。非不众生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众生众生者。如来说非众生。是名众生。

   「须菩提。汝勿谓如来作是念」:你,须菩提!你不要这样说,说,「如来作是念」:你作这么一种的想法。作这样一种想法,「我当有所说法」:你说,佛有所说法。「莫作是念」:「莫作是念」哪,是诫止之辞,就说,你不要这样想,你不要这样想。「何以故」呢?甚么原因你不要这样想呢?「若人言」:假设要有人说,「如来有所说法」:说,如来呀,有所说法,他说过法。「即为谤佛」:这个人,他就不明白佛法,他就是谤佛。那么说,佛说法四十九年,所有的经典都存在,为甚么说没说法呢?佛,有一次,文殊师利菩萨请佛再转*轮,佛对文殊师利菩萨就说,说我呀,四十九年,我没说着一字,我一个字也没有讲过,你怎么请我再转*轮?莫非说我以前已经转过*轮了吗?这是说啊,说而未说。

   再这个须菩提,有一次坐到一个洞里边修行。这个天人就来给散花。须菩提就问,说:你为甚么,谁来散花啊?这个散花的人,说是帝释天来散花。须菩提就问他,你为甚么来到这儿散花呢?这个天帝释就说了,说,因为尊者善说般若,所以我来供养。须菩提说,我从来就没有说过一个字,你怎么说我说般若呢?这个天帝释说,尊者无说,我亦无闻;我也没有听,无说无闻才是真般若。你想一想,无说无闻,这是真般若。这个般若你听见了没有啊?没有听见。没有听见,这是真般若。

   那么现在这一段文也就是这样子。说是,如来,你要说,如来有所说法,这就是谤佛。你离开经典一个字就是魔说;你要是照着经典来说,那就是谤佛。你说怎么办?你离开经典一个字,那就是魔王说的;你要是依照经典的一个字来讲,那就是谤佛,佛没有说法。佛没有说法;为甚么这样讲?这是,因为佛是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连一切相都没有;也没有一个色相,也没有一个总相。具足诸相,也没有诸相。这一切相都没有了,你要再说佛有所说法,那岂不是谤佛吗?!那就是,所以谤佛。佛呀,说一切法,扫一切法。说了,扫,就像扫地似的,把这个法又扫了。随说随扫,随说随泯,随说,随就把它清理了;没有了,一点葛藤也不留。甚么叫葛藤呢?葛藤就是麻烦的事情,就是这些个啰啰嗦嗦不清楚的事情。所以,没有这些个不清楚的事情。「即为谤佛。」

   「不能解我所说故」:为甚么说他是谤佛呢?因为,他不了解我所说的法都是空的,我所说的法都没有实体的。「须菩提。说法者无法可说」:这个说法,因为众生有分别,所以说出这一些个法;你要没有分别了,就无法可说。没有法可以说的「是名说法。」那么没有法可说,这才是真正的说法。

   「尔时慧命须菩提」:「尔时」就当尔之时;「慧命」,这是长老的别名。「慧」就是智慧;「命」,就是寿命。言其它智慧也高,寿命也长,所以也就是一个长老的别名,就长老须菩提。「白佛言」:对佛又说了。「世尊。颇有众生」:说,可曾有这个众生,「于未来世」:于将来世的时候,「闻说是法」:听见这样一部《金刚经》这个法,「生信心不」:他生不生信心呢?「佛言。须菩提。彼非众生」:说,他并不是个众生,他是已经发菩萨心的。「彼非众生」,是发菩萨心的众生;「非不众生」:虽然发菩萨心,但是他修行,还没有圆满呢!因为,没有圆满,所以就「非不众生。」暂时,并不是众生而还仍然,是个众生。「何以故」?「须菩提。众生众生者」:众生之所以为众生的原因,「如来说非众生」:如来说,暂时间他是发菩萨心的众生,而不是一般的众生、凡夫的众生。「是名众生」:所以现在,也就是假名,给他取个名叫众生。

   这个「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颇有众生。于未来世闻说是法。生信心不。佛言。须菩提。彼非众生。非不众生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众生众生者。如来说非众生。是名众生。」这六十二个字,是在以前的翻译本上没有,这是以后,人添上去的。为甚么呢?因为,以前有一个法师,这个法师他暴病而卒,就得一个急病就死了。死了,就到阎罗王那儿,阎罗王就问他,说,你在生的时候,做甚么事情的?他一想,他说我在生的时候,我就念《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