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眼淨。這個法眼淨,你看經的時候,你看一切的佛所說的經典。我們這個經典固然是可以看了,就是你不看這個經典,盡虛空遍法界隨處都是佛法,都有經典,都有佛法在裏頭。祗要你一念,所謂照了諸法實相,你這麼祗看一眼,把那一切的佛法那個真義,就明白了。這叫照了諸法實相。佛眼呢?佛眼,你們大家差不離都知道,就是在這個二眉中間,這個頭,正中間,這是佛眼。你們記得,要知道佛眼,就記得在這個地方。你等你有一天,你這地方現出來一個眼睛:我這裏怎麼跑出來一個眼睛呢?呵!就是嚇得不得了,哦!我怎麼搞的?多了眼睛了呢?我現在告訴你,你多的時候,你也就不會生驚恐了,不會怕了。那麼這個佛眼能洞觀一切。這個洞,就是當個明了講。洞觀,明了,觀察一切。所謂人的前因後果,宿命通啊,天眼通啊,這一切的都了解了。那麼這個佛眼,是有形有色的也可以看得見,無形無相的也可以看得見。它比這個肉眼那種的力量,又增加了幾千萬倍。所以這個佛眼是最妙的,是最不可思議的!
我們如果要得到這五眼的人,應該要好好保護它。怎麼保護它呢?你就往前繼續去,栽培你的善根,修你的福慧。要沒有得到的,要好好用功,更要栽培你的福慧。你的福慧夠了,你五眼也就開了。這是,我講少少的意思。(注:這時有小孩子哭)不要緊的,不要怕!不要緊!(注:這時孩子的父親表示歉意)沒關系!你坐那兒了。沒關系!你坐那兒了。沒關系!不要緊!
B19.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
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。以用布施。是人以是因緣。得福多不。如是。世尊。此人以是因緣。得福德甚多。須菩提。若福德有實。如來不說得福德多。以福德無故。如來說得福德多。
釋迦牟尼佛在前一段文說的叁心不可得,現在又叫一聲須菩提,說是,「于意雲何」:在你的意思裏邊怎麼樣子呢?須菩提?「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。以用布施」:假設要有這麼一個人,他用這個滿叁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七寶來作布施。「是人以是因緣」:這個人以叁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七寶來作布施,以這種的因緣,「得福多不」:他所得的福報多不多呢?「如是。世尊」:須菩提說,如是,說,他所得的福德甚多,世尊。「此人以是因緣。得福德甚多」:他說,這個人以他叁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七寶來作布施,以這種的因緣,所得的福德甚多。他所得的福報,將來很多很多的。「須菩提」: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須菩提,說,「若福德有實」:假設這個福德,有一個實體的話,有一個東西在這兒,「如來說得福德多」:如來說可以說是得福德多。「以福德無故」:以這個福德,它沒有實體的,它是當體即空。所以「如來說得福德多」:所以如來說,因爲它沒有實體,沒有可形容的,所以如來說他得福德多;如果要有一個實體的話,那就不能談到多了,就因爲它沒有實體,所以說是很多。
B20.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
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。何以故。如來說具足色身。即非具足色身。是名具足色身。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。何以故。如來說諸相具足。即非具足。是名諸相具足。
須菩提,在你的意思裏怎麼樣啊?「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」:這個佛,可以用這個具足色身。怎麼叫具足呢?具足,就是圓滿的意思。這個身圓滿,圓滿報身,也就是這個色身。這個色身,如來的色身非常圓滿,所以說,「可以具足色身見不。」「不也。世尊」:須菩提就說,不可以的。爲甚麼呢?「世尊。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」,這如來﹣﹣不應以有相來推測如來這個色身是如何如何。爲甚麼呢?因爲報身﹣﹣這色身也就是報身﹣﹣報身和這個化身,這不是如來真正的法身,所以不應該以這個具足圓滿的色身,就來見佛。「何以故」呢?「如來說具足色身」:如來所說這個具足色身,是用一個假名而已,「即非具足色身。」要以這個俗谛來講,就有具足色身;要依照真谛理來論,那麼「即非具足色身」,就沒有這個色身,「是名具足色身。」這個祗不過依照中道來講,是一個假名而已,叫一個具足色身。
「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」:須菩提!在你的意思怎麼樣啊?「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」:這如來,可以具足這個叁十二相來見如來嗎?以這個諸相,這個色身是相之總,而這個諸相呢,是相之別,這是別相。別相裏邊有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。那麼現在,佛又問須菩提,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,不可以具足諸相見哪?「不也。世尊」:須菩提說,不可以的。爲甚麼呢?「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」:如來,不應該以具足,以圓滿這個叁十二相,來見如來的。「何以故」呢?甚麼原因呢?「如來說諸相具足」:如來說這個具足叁十二相,這是按照俗谛來講;要按照真谛講,「即非具足諸相」,「是名諸相具足。」:這不過也就是,依照這個圓谛來講,這是「是名諸相具足而已」。
弟子:「俗谛」的俗就是續的續,是嗎?
上人:不!
B21.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
須菩提。汝勿謂如來作是念。我當有所說法。莫作是念。何以故。若人言。如來有所說法。即爲謗佛。不能解我所說故。須菩提。說法者。無法可說。是名說法。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頗有衆生。于未來世聞說是法。生信心不。佛言。須菩提。彼非衆生。非不衆生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衆生衆生者。如來說非衆生。是名衆生。
「須菩提。汝勿謂如來作是念」:你,須菩提!你不要這樣說,說,「如來作是念」:你作這麼一種的想法。作這樣一種想法,「我當有所說法」:你說,佛有所說法。「莫作是念」:「莫作是念」哪,是誡止之辭,就說,你不要這樣想,你不要這樣想。「何以故」呢?甚麼原因你不要這樣想呢?「若人言」:假設要有人說,「如來有所說法」:說,如來呀,有所說法,他說過法。「即爲謗佛」:這個人,他就不明白佛法,他就是謗佛。那麼說,佛說法四十九年,所有的經典都存在,爲甚麼說沒說法呢?佛,有一次,文殊師利菩薩請佛再轉*輪,佛對文殊師利菩薩就說,說我呀,四十九年,我沒說著一字,我一個字也沒有講過,你怎麼請我再轉*輪?莫非說我以前已經轉過*輪了嗎?這是說啊,說而未說。
再這個須菩提,有一次坐到一個洞裏邊修行。這個天人就來給散花。須菩提就問,說:你爲甚麼,誰來散花啊?這個散花的人,說是帝釋天來散花。須菩提就問他,你爲甚麼來到這兒散花呢?這個天帝釋就說了,說,因爲尊者善說般若,所以我來供養。須菩提說,我從來就沒有說過一個字,你怎麼說我說般若呢?這個天帝釋說,尊者無說,我亦無聞;我也沒有聽,無說無聞才是真般若。你想一想,無說無聞,這是真般若。這個般若你聽見了沒有啊?沒有聽見。沒有聽見,這是真般若。
那麼現在這一段文也就是這樣子。說是,如來,你要說,如來有所說法,這就是謗佛。你離開經典一個字就是魔說;你要是照著經典來說,那就是謗佛。你說怎麼辦?你離開經典一個字,那就是魔王說的;你要是依照經典的一個字來講,那就是謗佛,佛沒有說法。佛沒有說法;爲甚麼這樣講?這是,因爲佛是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連一切相都沒有;也沒有一個色相,也沒有一個總相。具足諸相,也沒有諸相。這一切相都沒有了,你要再說佛有所說法,那豈不是謗佛嗎?!那就是,所以謗佛。佛呀,說一切法,掃一切法。說了,掃,就像掃地似的,把這個法又掃了。隨說隨掃,隨說隨泯,隨說,隨就把它清理了;沒有了,一點葛藤也不留。甚麼叫葛藤呢?葛藤就是麻煩的事情,就是這些個啰啰嗦嗦不清楚的事情。所以,沒有這些個不清楚的事情。「即爲謗佛。」
「不能解我所說故」:爲甚麼說他是謗佛呢?因爲,他不了解我所說的法都是空的,我所說的法都沒有實體的。「須菩提。說法者無法可說」:這個說法,因爲衆生有分別,所以說出這一些個法;你要沒有分別了,就無法可說。沒有法可以說的「是名說法。」那麼沒有法可說,這才是真正的說法。
「爾時慧命須菩提」:「爾時」就當爾之時;「慧命」,這是長老的別名。「慧」就是智慧;「命」,就是壽命。言其它智慧也高,壽命也長,所以也就是一個長老的別名,就長老須菩提。「白佛言」:對佛又說了。「世尊。頗有衆生」:說,可曾有這個衆生,「于未來世」:于將來世的時候,「聞說是法」:聽見這樣一部《金剛經》這個法,「生信心不」:他生不生信心呢?「佛言。須菩提。彼非衆生」:說,他並不是個衆生,他是已經發菩薩心的。「彼非衆生」,是發菩薩心的衆生;「非不衆生」:雖然發菩薩心,但是他修行,還沒有圓滿呢!因爲,沒有圓滿,所以就「非不衆生。」暫時,並不是衆生而還仍然,是個衆生。「何以故」?「須菩提。衆生衆生者」:衆生之所以爲衆生的原因,「如來說非衆生」:如來說,暫時間他是發菩薩心的衆生,而不是一般的衆生、凡夫的衆生。「是名衆生」:所以現在,也就是假名,給他取個名叫衆生。
這個「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頗有衆生。于未來世聞說是法。生信心不。佛言。須菩提。彼非衆生。非不衆生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衆生衆生者。如來說非衆生。是名衆生。」這六十二個字,是在以前的翻譯本上沒有,這是以後,人添上去的。爲甚麼呢?因爲,以前有一個法師,這個法師他暴病而卒,就得一個急病就死了。死了,就到閻羅王那兒,閻羅王就問他,說,你在生的時候,做甚麼事情的?他一想,他說我在生的時候,我就念《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