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▪P3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金剛經》。閻羅王說,那好了,你念《金剛經》,那最好了。你請坐啦!于是乎就請他坐著。坐著幹甚麼呢?叫他念一部《金剛經》給閻羅王聽聽。

   這個一念《金剛經》,念完了,閻羅王說,哦!你念那《金剛經》,其中少了六十二個字。這六十二個字在豪洲那個鍾離寺,鍾離寺那個石碑上頭刻著。你到那地方去找去。找出來的時候,你告訴世間上的人,勸世間人多念《金剛經》。這個《金剛經》,你念得﹣﹣因爲你念得很有功,本來你現在應該死,那麼現在再給你十年壽。你再回到世間上去,勸化一切的人,多念《金剛經》。那麼于是乎呢,他又活了。就奏明皇帝,派這一個使臣到鍾離寺那個地方去;一找,果然在那個牆上的石碑上刻著這個《金剛經》。那麼《金剛經》上有多這六十二個字。這是以前的翻譯本有的沒有的。那麼以後,流通這個《金剛經》本,就都有這六十二個字。

   B22.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

   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爲無所得耶。佛言。如是如是。須菩提。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乃至無有少法可得。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 講完了前邊這個「非衆生。非不衆生。是名衆生」,那麼須菩提,就對著佛又講了。「須菩提白佛言」:對佛說了,說,「世尊。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爲無所得耶」:說,佛所得的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法門,「爲無所得耶」,可是無所得嗎?「佛言」:佛聽須菩提這麼樣問,佛說,「如是如是」:說,是這樣子,是這樣子。我于這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是無所得。「須菩提」: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須菩提。「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:說,我于無上正等正覺這個佛的果法,這個名號,「乃至無有少法可得」:乃至于「無有少法」,最少的那麼多的法,「可得。」那麼最少那個法也無所得,「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這祗不過起一個名字,起一個假名而已,叫它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並沒有一個實體存在。說,哦!這個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;沒有的。所以,因爲沒有這個少法可得,所以,這個祗不過取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麼個名。

   那麼爲甚麼沒有少法可得?以前我講這個道理,也曾經講過,那麼想要知道有所得沒有所得,你先要知道,有所失是沒有所失。如果我們這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已經失掉了,那我們現在又把它找回來了,這是,有所得了。我們根本就沒有把它失掉去,這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我們本性裏邊哪,固有的。所謂衣裏的明珠,不假外求;不要向外去找去,祗是在你衣的裏邊。你這衣裏明珠,你把你衣服揭開,就見著了。那麼這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這是無上正等正覺,也就是圓滿佛果的一個別名。那麼你這個佛果,並不是從外得來的。你這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名稱,也不是從外得來的,都是你自己固有的。說,本有的家珍,本來就有你家裏的珍寶,所以這不是從外得來的。你要認爲從外得來的,那就是向外馳求了。到外邊去找,找你自己家裏的財寶,那是找不著的。

   B23.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

   複次。須菩提。是法平等。無有高下。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。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。所言善法者。如來說即非善法。是名善法。

   那麼再把它詳細說一次,所以就叫「複次。」「須菩提」:那麼釋迦牟尼佛叫須菩提,說,「是法平等」,說,這一個法是平等平等的。「無有高下」:也沒有比它再高的,也沒有比它再低的;它是平等平等的,所以,那麼「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:這給它起個名字,叫甚麼名字呢?就叫無上正等正覺。「以無我」:那麼這種法要無我相,用這個無我相,無人相,也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;我執、法執、空執都沒有。「修一切善法」:要修這所有的一切善法,而不行這一切的惡法。所謂,

   願斷一切惡。願修一切善。誓度一切衆生。

   這就是善法。你一切惡斷了,一切惡就不生;一切善修,一切善根就增長。那麼這修一切善法,「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:你能修一切善法,就自然能得到這無上正等正覺。「須菩提。所言善法者」:所說,是這個善法的這個善法,「如來說即非善法」:這個,按照如來來講,「即非善法」,沒有一個善法可得。「是名善法」:這,祗給它起這麼一個假名而已,叫一個善法。那麼在這個善法上,你也不要執著;你要著到一個善法上,仍然有了法執了。所以連一個善法也不要執著。一切看得都是如幻如化,如夢幻泡影,不要認真的。

   B24. 福德無比分第二十四

   須菩提。若叁千大千世界中。所有諸須彌山王。如是等七寶聚。有人持用布施。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。乃至四句偈等。受持讀誦。爲他人說。于前福德。百分不及一。百千萬億分。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

   須菩提,假設要有,這樣一個人,「以(若)叁千大千世界中。所有諸須彌山王」:這叁千大千世界這個須彌山王是很多。「須彌山」是梵語,翻譯成此方的文字,就叫妙高﹣﹣妙高山。這個妙高山王,叁千大千世界裏邊有很多妙高山王。「如是等七寶聚」:像這個妙高山王這麼多的七寶聚到一起,「有人持用布施」:有人拿著這麼多七寶,來作布施。「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」:假設,那麼再有另外一個人,以這個般若波羅蜜,到彼岸這種的經典;以智慧到彼岸這種的經典,「乃至四句偈等」:乃至于最少,到四句偈子這麼少的文字,「受持讀誦」:他能心領受,身能持,再能讀誦,能對著本子讀,離開本子來誦。「爲他人說」:而再能爲其它人來講解,來解說。「于前福德」:在這個,和以前這個七寶聚;用七寶聚這麼多的須彌山王的七寶聚,來用作布施來比較。「于前福德」,兩相來比較,「百分不及一。百千萬億分」:以前那個叁千大千世界的妙高山王,那麼多的七寶來作布施,不如有人以這個《金剛經》的四句偈,爲他人說那個福德,比以前那個福德,超過百千萬億倍都不止。「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」:乃至于,用這個算數來算,用譬喻來比方,「所不能及」,也說不清楚,他那種功德的大法。

   這個《金剛經》,大約再有兩個禮拜,就講完了。或者最多還可以講叁次。那麼少呢,就講兩次。這個《金剛經》主要就是不著相;你不著我相,不著人相,不著衆生相,不著壽者相。那麼不著相。我們聽過經之後,自己問問自己,我這個相,空了沒空?人的相空了沒空?衆生相空了沒空?壽者相,空了沒空?如果我總覺得,我自己是很大的,人人都不如我,那我自己這個須彌山,就沒有鏟平了,就沒有平。如果我要再有人相,對人相看得很重的,那對人這個須彌山哪,也就沒有平息。那麼乃至衆生相的須彌山、壽者相的須彌山都沒能平。這個須彌山、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,都等于須彌山那麼大、那麼高,那就沒有能離相,沒有能不著相。現在我們學佛法的人,都要把自己這個須彌山推倒了它,要變成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如果你自己的須彌山、人這個須彌山、衆生這個須彌山、壽者這個須彌山打不倒,那就不要得到這個平等,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了。所以我們學,聽《金剛經》之後,一定要把這個我相,不要了它!

   那有一個人,要把她的丈夫布施給人。我們現在把我們這個身體都布施給人,甚麼都不要它。有古來的大德有這麼一句話,說,「去年窮,還有立錐之地。」說,我去年窮啊,窮得還有一個立錐之地。甚麼叫錐呢?這一個東西,有一個尖尖東西,可以鑽出窟窿來。這叫錐子。「去年窮,還有立錐之地。」這個立錐之地,那個錐子尖上是很少的地方;說,我雖然窮,我還有一個地方可以立這個錐子。「今年窮,錐也無。」今年窮,窮得連這個錐子都沒有了。那麼錐子都沒有了,當然立錐之地方也沒有了。那麼這就是表示甚麼呢?表示把人相也沒有了,我相也沒有,衆生相也沒有,壽者相也沒有了。你聽經,一定要實實在在地去做去,不是聽完了就沒有事了。明白這個理,就要照著這個理論去實實在在躬行實踐。

   B25.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

   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。我當度衆生。須菩提。莫作是念。何以故。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。若有衆生如來度者。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。須菩提。如來說有我者。則非有我。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。須菩提。凡夫者。如來說即非凡夫。是名凡夫。

   「須菩提」:釋迦牟尼佛,又叫一聲須菩提,說,這個以諸須彌山王的七寶來用布施,不如有人以四句偈爲他人說,這個福德比以七寶的須彌山王布施,還更大。所以又說,「于意雲何」:在你的意思,怎麼樣呢?「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」,你們這些個聲聞的人哪,不要說,「如來作是念」,作這種的想念;「我當度衆生。」你說,如來呀,應該度衆生。不要有這種的想法。爲甚麼呢?「須菩提。莫作是念。」這「莫作是念」,就是這個誡止之辭。甚麼叫誡止之辭呢?就說,你不要這樣想,你不要作這種的想法。甚麼緣故,你不要作這種想法呢?「何以故」呢?「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。」如來和衆生是一個的,所以如來度衆生並沒有度衆生;如來不度衆生,衆生自度。所謂,五祖和六祖講的,這個「迷時師度」:迷的時候,就要師父來度徒弟。「悟時自度」,你要明白了之後呢,就要自度。所以佛度衆生,在衆生迷的時候,佛度衆生。衆生要覺悟了﹣﹣那麼這個覺悟是誰覺悟的?不是佛給他的覺悟,是他自己覺悟了;自己覺悟了,所以佛沒有度衆生。

   這又有一個說法,說,「平等真法界,佛不度衆生。」這個衆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